理工科院校双创教育培养体系现状及成因研究

2023-04-05 04:06苏屹孙明明于云亮
高教学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理工科政策院校

苏屹,孙明明,于云亮

(哈尔滨工程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0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加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对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体系改革进行不断深化,是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对人才进行全面培养所采取的重要举措。李克强总理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后,历经六年的全力发展,国内的“双创”格局基本形成,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高等院校“双创”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开启了全新的篇章[1]。国务院《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高等院校要积极配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向着水平更高、覆盖更宽和层次更深的方向发展[2]。据2021 年3 月教育部下发公报显示,全国现有高校共计2 738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达到4 183 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4.4%。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已经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迈进,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对提高高等院校毕业生质量、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和服务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提高全国“双创”水平的有力支撑。各类高校要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祖国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各类高校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培养适应祖国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

理工科院校以传授自然科学理论和实践技巧,培养杰出工程师和科学家为教育目标,是科学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策源地,是我国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取得科技创新重大突破的主要阵地。大多数理工科院校拥有基础实验室、科技产业园区和科研中心等创新实践平台,是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理工科院校在科研过程中所取得的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是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的重要支撑。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精神和勇于开阔新的方向,使得理工科院校在实验理论研究、核心技术攻关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人才培养与技术进步的关键结合点,理工科院校的科研任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融合度更高,产学研联系紧密,在研究中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快,与地区经济的发展联系更为密切,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在一定程度上会被市场影响,更有益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优化地方产业经济布局。原始的创新能力是取得创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理工科院校在基础研究中所取得的创新成果是取得创业成功的硬件条件。建设创新创业型教育体系,国家迫切的要求从高等教育入手,理工科大学在一流高校的部署中占比47.62%,作为国内高等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强力支撑,全方位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理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创新创业教育在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并没有引起校方足够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上缺乏系统的体系。在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通过对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理工科院校自有优势,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3-4]。

一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现状

(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系统性

从当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来看,很多高校在授课时还停留在书本上关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理解为技能培养,无法脱离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学生对该类课程的态度也像处理传统考试类型课程一样,很难从内心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兴趣。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设置上更多地关注创新创业技巧、创新创业基本知识及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等相关理论知识,但是这些并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这些课程内容很难触及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面临的问题,并且所涉及的问题若没有相关实践课程的支持,学生也很难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高校缺乏全面系统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课程的开设缺乏深入讨论和思考,课程设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专业系统化的教材资源,一些高校会直接将就业指导教材或者经管学院管理类教材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授课教材,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及学生的可接受性很难得到保证。在实践课程的建设中,无法做到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效地结合,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平台。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仅仅包含一些有关创新创业内容的讲座和一些关于创新创业项目的比赛,在具体教学中也不能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及整体教学内容相联系,学校缺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创业课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在整体上有待提高。

(二)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足,未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

由于很多在校大学生会或大或小地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读书时秉持着学好课堂书本知识的求学态度,在面临毕业时也只想寻求到一份任务轻松、薪酬可观和准时下班的工作。容易造成大学生缺乏锐意进取、不断突破的精神,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他们对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储备不足,缺乏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掌控能力,以及对风险的认识和规避能力。创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艰难险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准备不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若创业者没有坚定的信念、完备的校园指导和资助体系,处于萌芽期的创业项目极易中途夭折。部分理工科高校的校园内缺乏创新创业氛围,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只停留在创新创业是一门必修课上,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缺乏系统的认识,很难形成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很多学生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动手能力较弱,科创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果,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及通识课教学中没有很好地融入创业技能和创新知识,学生对创新创业模式如何具体实施没有切身体会,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高校教育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也是影响创新创业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上的忽视,目前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学生辅导员或者是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课程教师兼任。多数高校中负责创新创业的教师并没有经历过有关创新创业知识的系统化的培训,任课教师的师资来源不对口,专业素养参差不齐,授课水平有待提高,导致在创新创业的课程中,任课教师整体师资构成不专业、不规范。且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缺乏实际的创业或者投资经验,课程内容中多数为纯理论性的课本中的知识,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传授比较少。虽然各地方及各级政府出台了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要求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但是在高校的实际落实操作中,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仍然缺乏明确的学科归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性公益项目,其有效实施需要社会各机构、高校、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精诚合作。但是目前还主要依赖于高校中的师资力量,缺乏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融入。负责创新创业的教师,能力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缺失,创新创业教师能力的现状不足以支撑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攀升。

(四)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评价标准单一

一些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上直接沿用传统的专业教育评估方式,比如把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估和课后作业等传统评价方式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评价指标,还有一些高校直接将毕业生创业率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指标。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评价中还存在忽略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滞后性现象,过分关注对创新创业项目前期可信性的评估,忽视了持续追踪创新创业项目的后期成效。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组织,要有卓越的长期战略眼光,设法避免短视行为出现。带领学生做创新创业项目,对于高校的很多教师而言是职称评审中的加分项。而对于学生而言,关注创新创业项目主要是由于比赛加分、评优加分等。因此,还有很多高校会通过评判创业项目实体的数量及学生参加了多少创业竞赛来衡量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这使得对创新创业效果的评价标准单一,无法真正地考核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实际成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成因

(一)理工科院校缺乏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

每个人都处在各种各样的文化环境中,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文化环境在高校内更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影响着制度建设及老师和同学们的思想观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和水平会受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诸多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文化因素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持久。在高校中,不同的文化环境会直接或间接地作用在人们对于创新创业行为的态度上。首先,不同的文化环境会使大学生形成不同的意识和行为。大学生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所面向的主体,他们总会受到高校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缺乏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的高校会导致大学生缺乏开创个性、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不足,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产生根本性的不利影响。其次,文化环境会影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过程。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可以促进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和融通,以及创新创业知识、技巧和信息的扩散和传承。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使得大学生能够接触到不断更新的创新创业信息、知识及经验,对大学生创业活动起到示范和激励作用。再次,文化环境建设会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形成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落实。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及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文化思维惯性的影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在行政管理中仍然存在重审批和行政指令等问题,创新创业政策落实困难。高校重视教育,但更崇尚的是“高成绩”“高学历”的教育,希望学生凭借传统优势去找工作,更倾向于将自主就业等创新创业意向划为不得已而为之的就业举措。如果没有在高校内覆盖支持创新、鼓励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即使校方制定了十分完备的创新创业政策,也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如果高校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文化环境建设,很难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注入强劲动力。

(二)校企合作发展不成熟

校企合作的项目是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企业为了突破技术瓶颈、增强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及响应国家自立自强的号召,越来越多的企业踏上了与科创优势明显的高校进行合作创新的道路。对于企业来说,多是以商业化的角度出发与高校进行合作,高校拥有大量的基础研究科研实验室,走在教学和研究一线的教师团队及经年的技术积累,对于赋能企业创新研发进而占有市场获得利润多有裨益。对于高校来说,高校与企业进行合作多是出于教书育人的目的,并不是想要做出多少项目、获得多少收益,与企业想要获得商业化收益的目的大相径庭。高校想要设置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则实践课程必不可少,企业作为创新创业实践课程的主力军之一,校企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校企合作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现阶段多停留在企业为高校支付一定的费用,由高校教师带头、学生承担任务完成企业项目的阶段。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高校承担企业项目上,企业应该更充分地利用学生资源,发现问题,洞察出更有价值的商业和技术信息,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校企合作探索出更多样的合作形式,更科学的合作机制,对加速企业发展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三)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未形成有效扶持体系

自“双创”战略提出后,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不断提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院校中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支持。以黑龙江省为例,从2015 年至今,该省共出台了20 余项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在大量地搜索和研读了相关政策文件的基础上,将黑龙江省的创新创业政策划分为如下三类,分别为针对创新创业方面制定的扶持性财税政策、有关创新创业的教育政策和为创新创业群体提供的服务政策[5]。首先黑龙江政府为扶持中小型创新创业企业颁发了一系列扶持性财税政策。同时黑龙江省政府为当地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了不同层次、多种形式的融资优惠扶持政策,来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资金缺口。在针对省内高校制定的规范性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上,政府制定政策敦促当地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高校要以输出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为主要育人目标。政府在创新创业服务政策方面也持续做出努力,政府制定政策大力促进“双创”平台的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人员数量、占地面积逐年增加。但是创新创业优惠政策的扶持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地方政府的政策宣传不到位,许多准备创业或者已经拥有创业项目的大学生并没有充分了解其所在高校和当地的相关扶持政策。政策宣传不到位,不仅会导致政府使用大量资源定制的扶持政策因扩散不足而浪费,无法实现政策目标,也会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效果不佳,创业失败的比例升高。其次,创新创业政策的针对性不足,扶持重点不突出。针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扶持政策,总是混合在总体的扶持政策之中,缺乏必要的针对性。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未形成有效地扶持体系,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佳。

(四)创新创业政策要求与实际落实情况存在矛盾

创新创业政策的执行是将政府和高校制订的相关扶持政策转变为落地成果的基础,无法把扶持政策踏实地贯彻执行,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创新创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难以得到解决,也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度。虽然政府和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制定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但是由于进行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在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过程中很少与政府和高校管理部门沟通,不熟悉办事流程,因而该问题更急需解决。目前,中央和地方、地方和高校、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反馈和沟通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比如中央下达的文件曾多次强调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要简政放权、简化办事流程,但是在实际基层工作人员落实的过程中难度较大。在制定具体政策的实施流程中,地方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会涉及多个部门,如果各级政府部门无法有效沟通协作,可能会导致政策的最终执行无法根据地方具体情况作出因地制宜的有效调整。此外,国家在现阶段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效果的评价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存在一定的难度,创新创业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在国家用于创新创业的资金使用方面,考核指标容易设置,但在资金是否到位、管理和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要求的考核上具有难度。在创新创业政策落实起来完成度不高的情况下,在具体落实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 结束语

创新创业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理工科院校作为推进创新创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基地,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时代的重任。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不仅为高校进一步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入生机活力。本文借鉴了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理工科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接着对高校内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理工科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体现了国家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内学科相互交融、打破传统学科边界的关键。

猜你喜欢
理工科政策院校
政策
政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助企政策
政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