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逻辑本源与实践指向
——基于历史思维视角

2023-04-05 23:00马永庆
北京社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历史事实党的领导政党

杨 琪 马永庆

一、引言

党的领导自信植根于党百年奋斗的伟大征程之中。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伟大光辉历史,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谋富强、谋幸福、谋复兴,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底气和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1]该论断科学指明了要以历史思维方法,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从而坚定党的领导自信。

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这一主题,学界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并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了翔实的研究。第一,从主体维度来说,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来源于对主体自身价值的肯定,特别是对政党领导地位、领导权能和领导优势等方面做出充分肯定和正向评价,如邓纯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最有理由自信,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源于自身的特点和优势。”[2]有的学者则认为,政党自信来源于主体与客体相互确认、共同作用的统一结果,如陈曙光指出:“政党自信是‘自我’与‘他者’双向互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信’与‘他信’的有机统一。”[3]第二,从主旨维度来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不是抽象的,而是有具体内容的。有的学者以党的领导为主旨,将其细分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集中领导、党的统一领导、党领导一切等理论;有的学者把党的领导自信主旨概括为“四个自信”等相关内容,如对党的指导理论、党领导制定的法律制度体系和政策方针、党领导人民开辟的发展道路、党领导人民在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自信。第三,从理论维度来讲,党的领导自信不是盲从的、空洞的、虚无的,而是有学理支撑和依据的。有的学者从无产阶级政党“必然胜利”的伟大科学论断出发,深入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理论逻辑。第四,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维度来讲,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自信具有历史和现实、民族和世界的双重意蕴。一方面,政党领导自信是建立在政党的历史认知和现实评判相统一的基础上,按照历史脉络将党的领导自信划分为体制外领导、一元化领导、民主化领导三个阶段[4],对党的百年奋斗史做出高度肯定和高度评价。另一方面,政党领导自信也是建立在对党史、世界政党史和国际共运史的理性认识基础上,正是从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视角,向全世界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优势所在。

基于上述文献梳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深入研究和拓展。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作为立论主题的理论依据或逻辑进路是怎样的。第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解读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即对这一范畴的诠释要注意宏观和微观的统一。第三,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要注重史论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合理意蕴

历史思维是研究历史主体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方法,是运用人的理性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进程和历史发展趋势进行解释、评判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历史思维建立在“历史”这一核心概念基础上。“历史”一词有两重含义:一是指已经发生了的过去的事;二是指对以往事情的记载和研究。[5]简言之,“历史”既涵盖了“是什么”的客观史实,又包含了“为什么”的主观叙事。历史思维要借助大量的“历史文本”“历史知识”等“史料性要素”,依据撰史材料、价值评价和历史意义等“理论性要素”,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 “历史事实”“历史叙事”和“历史必然性”的科学认识,以探寻其合理释意。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事实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现实的实践问题,要从研究“历史”开始,因为所有问题的奥秘都是从属于历史科学的,所有科学的方法都有历史思维的印记。简言之,正是历史思维过程和历史实践活动才是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一方面反对“抽象的经验论者”的观点,认为其所谓的历史事实只是对对象、现实的直观式或客体式的理解,这种局限性认识把现实中的“历史事实”变成一种非历史的、僵死的存在。另一方面,马克思也明确反对“唯心主义者”的历史思维观点,这种观点从能动的精神性实体出发理解历史,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历史的“能动性”,却把“历史事实”变成“主体的想象活动”或超乎世界之外的东西。换言之,它无法理解“历史思维本身”的感性、客观性和现实性,也就无法把握“革命性”“实践批判”等现实意义。马克思认为,上述两种思维方式都没有按照客观的“历史事实”来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主张要回归历史,特别是回归客观的“历史本身”。对此,马克思指出:“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6]对于马克思而言,要想成为合格的审判官就要尊重“历史事实”,做出正确的“历史评价”。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就要在“科学的历史观”中尊重政党领导自信的“历史事实”本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7]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政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获得革命领导权,使得无产阶级上升为领导阶级,为党的领导奠定阶级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斗志昂扬地建设新中国,为党的领导激发了蓬蓬勃勃的精神斗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艰辛探索,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是有强大底气和充分理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彰显新时代党的领导自信,内在地包含了“四个自信”的全部思想和实践的核心要义,坚持“四个自信”归根结底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自信。概言之,在“历史事实”中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就是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共同纲领、政治路线、指导思想、政策方针、价值观念等的充分肯定,是对党领导道路、党领导思想、党领导制度、党领导文化、党领导能力的坚定信念。

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要尊重历史事实,在辩证机理中合理评价史实。一是不能抹杀历史真实性。改革开放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解构党的领导自信,炮制“极左集权主义”“非民主的政权”“权威主义”“专制主义”等攻击性概念,这些西方解读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否认党的领导,妄想在国际范围内消解党的领导自信。二是不能隔断历史,要尊重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发展性。尽管历史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会遭受曲折、停滞和倒退,但总体上看,历史发展是一种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过程。不能过分夸大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性。三是不能悬置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妄想毁灭党的领导自信,特别是要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终结论”“普世价值论”等错误思潮予以彻底批判。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叙事

不同于“历史事实”,“历史叙事”是对历史事实的再认识和再加工。从历史思维的认识层面来说,“历史事实”是以“历史本身”为依据的“对象性意识”,带有极强的“过去性”特点。在这里,“历史事实”和“历史叙事”还表现为一种“异质”关系。只有当马克思把现实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为历史思维的“历史性”,也就是说,“历史叙事”实质上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塑造,就此而言,“历史事实”和“历史叙事”是一种“同质”关系。此时的历史思维对象就是“历史叙事”本身,这是一种“以论带史”的思维方式,能够通过说服、宣传、示范、引导等手段,正确记叙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叙事”,以现实党史为依据,对纯粹的“历史事实”进行再认识、再加工和再创作。

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就要在“历史叙事”中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记叙党领导自信的历史,科学认识党领导自信的释意,具体有三种方法:一是“考古式”的文本还原,采用客观化、科学化的真实史料记载。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绝不是以哪个改革家发明的思想为依据的,而是从“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8]的,是历史的“文本化”和“文本化”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百科全书”式的历史总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史,应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宣传教育,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二是“批判式”的历史重估,在理性批判和重新阐释中巩固党的领导自信。例如,马克思通过批判赫希伯格、伯恩施坦、施拉姆等机会主义者的错误思想,重申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初心使命和强大生命力。三是“符号式”的历史传播,即将文本转化为语言、文字、音声等符号。一方面,在国内通过党史纪念日、讲好中国故事等方式加强党的领导自信;另一方面,在国外通过加强政党形象宣传、驻外记者的报道、意识形态教育等方式争取赢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在国内外做好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教育和传播。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9]历史思维是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种思维。“历史事实”揭示了历史本身的既定过去;“历史叙事”揭示了“历史事实”的再解读;而“历史必然性”则揭示了历史发展规律的未来趋势。只有透过“历史事实”和“历史叙事”,才能获得“历史规律”的本质认识,推导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0]。

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中国历经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失败的建国方案,暴露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严重不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的重任。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更加“要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11]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百年奋斗史做出的深刻思考,又是形成党的领导自信必然性认识的重要指引。在历史中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思想资源,就要从党的光辉历史、伟大成就、艰辛探索、优良传统中领悟党的领导“为什么自信”的历史认知,笃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性。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资产者”和“无产者”相对立的历史事实入手,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优势表现为:一是代表无产阶级共同的民族利益;二是代表无产阶级“整个运动的利益”。

总而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作为历史认识和党史研究的重要历史思维对象,具有鲜明的客观性、叙事性和预测性,表现出三种认识方式:一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事实”为客观的研究对象而存在;二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叙事”或“历史知识”再阐释的主观方式而存在;三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必然性”为研究对象的未来趋势而存在。简言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就是在“历史事实”“历史叙事”和“历史必然性”的三个维度中,基于对党的自身领导历史、领导能力、领导价值等做出客观的、正向的评价后,所产生的精神笃定和领导效能的确信。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逻辑本源

马克思指出:“因为思维过程本身是在一定的条件中生长起来的,它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12]历史思维作为一种思维逻辑,这不仅表现在历史思维的“对象性”活动上,还表现在“对象性”关系中产生。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在历史思维中究竟“从何而来”呢?党的领导自信既在“领导自信”和“领导他信”的“对象性”活动中确定,又在“领导自信”与“领导他信”双向互动中得到“对象性”关系的确认。概言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思维逻辑本源就是在“领导自信”和“领导他信”的“对象性”活动和关系中得到彰显和确证。

(一)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和自我实现精神状态中的领导自信

自信是一种“自我”精神状态的认知和定位。中国共产党只有真正将自身作为“自我”所感知的对象,“领导自信”的主体逻辑才有生发的可能性。这也就意味着,“领导自信”是历史思维中“自我体认”的产物,伴随着历史思维的演进而“诞生”,展示出一幅完整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生成逻辑的历史图景。

党领导的“主体自信”是值得充分肯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3]中国共产党领导“主体自信”的生成逻辑,就是在“自我革命”和“自我实现”的历史逻辑中追忆往昔、映照现实、远观未来。“自我革命”是百年大党领导自信的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4]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历史思维的变化和发展不断更新政党领导自信的理论和实践。简言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历史与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关。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5]为“新命的诞生”指出革命斗争和寻找真理的理论自信,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政党领导的理论基础。随后历经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和工人运动、披荆斩棘的北伐战争、艰苦卓绝的土地革命、浴血奋战的抗日战争和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为中国红色政权领导自信提供了源泉活水,滋养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16]这为新中国后党的领导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党政关系的不断调整,邓小平指出领导制度关系到政党是否“改变颜色”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出现“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等非理性发展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扫清了障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更需要通过政党领导自信来稳固社会主义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7]这既说明党领导自信事关社会主义的方向、旗帜和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际上是从空想到科学,再到共产主义的现实保障;又能够说明党的领导事关领导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际上是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所在。

只停留在“自我革命”的精神状态是片面的,“自我革命”是“自我实现”的手段,“自我实现”是“自我革命”的目的。因此,还需要在自我审视的基础上进行超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既不是建立在伟大历史功绩上的“马后炮”,也不是“贬低”“丑化”“矮化”“妖魔化”其他政党或政治制度的“低级黑”,而是建立在“自我实现”基础上的自信,即自身对党的领导能力、领导制度、领导理论、领导道路、领导政策、领导文化等的“悦纳”,以及对“自我领导”的初心使命、前途命运持有高度肯定的主观精神笃定,这是一种独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是一种理性的领导自信。

(二)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光辉历程和历史伟绩的领导他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不是简单的历史事实的堆砌,而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和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从“革命党”身份转换为“执政党”身份,这使得党的领导优势不断得到彰显和完善,逐渐演变为党的“领导自信”,形成了一条由“政党领导优势”走向“政党领导自信”的逻辑本源。具体来讲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三湾改编时期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统一战线时期的“革命领导权”、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建国时期的“党的一元化领导”、改革开放时期的“党政分开”。直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党领导理论愈发得到完善,“党的全面领导”“党的核心领导”“党领导一切”“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等一系列理论最终形成了“领导自信”理论。如果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只是单纯依靠党的“自我意识”而来,那么党的领导自信是不具有足够说服力和权威性的。也就是说,在历史思维视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并不是纯粹来自主体精神状态的“自我确信”,为增强自信的权威性和可信度,还需要“他者”的正向、积极态度。这种“他信”的确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赞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他信注入精神活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所以能够历经一系列挫折和磨难,抓住改变前途命运钥匙的关键,就在于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赞成、拥护和支持。党始终坚持人民的根本政治立场,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认可,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实现真正的领导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8]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通过教育群众、发动群众和领导群众,人民群众始终紧紧团结、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党的领导自信的形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他信基础和精神活力。

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所创造的光辉历程和历史伟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赞誉,这种赞誉既来自中国综合实力的强劲,也来自党领导智慧的结晶。从综合国力上来说,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局面,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为政党领导自信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从党的领导智慧来说,在全球视野范围内信息“逆差”的扭转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特色、风格和气派,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从思维上确立了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信”。也就是说,中国不断向世界传递党领导的声音、贡献党领导的智慧,为国家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使其在全球空间场域内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可信度和话语权。

(三)来源于领导自信与领导他信双向互动催生的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

一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我革命”和“自我实现”的精神状态,另一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的充分肯定,两种因素如何共同催生出党的领导自信呢?“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主体对党领导的事业、道路、方向和使命的坚定信念;“他信”是指全国各族人民作为客体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充分信赖。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信”与“他信”的联动,将“领导自信”与“领导他信”交织在一起,催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

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与“他信”的双向联动机制,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群众路线,实现群众意志和利益等基本诉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众指明道路和方向,并运用说服、宣传、示范、引导的方式,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懈奋斗,同时加强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紧密互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政党、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的纵横协作,使各主体在各自领域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理效能,让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多元治理主体成为掌舵者与划桨者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19]“自信”与“他信”只有双向互动,才能促进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逻辑生成。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实践指向

进入新时代,强调“历史思维”,不仅使得党的历史自信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也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加了强大的“自信感”。在历史思维的认识中,我们已经探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么在历史思维方法的指导下,党的领导自信将“到何处去”?

(一)以史为镜,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使命

在历史思维中,要照好“党史”这面镜子。党史是智慧结晶,要重视党史学习和党史经验的总结和运用,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能力和水平,在历史视野中认清社会前进的方向,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党领导人民奋斗的目标和使命。正是由于党领导自信的信仰和追求,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克服困难、接受挑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第一,要重视党史、领悟党史、掌握党史。恩格斯指出:“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21]高举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大旗,坚定“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科学认识,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注入强大底气和自信。

第二,辩证地看待党领导自信的历史,对历史存留下来的领导文化、政策文件,均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地看待并加以辨别。对待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既不能一味地全盘否定,也不可一味地全盘接受,要以否定之否定的思路,批判地借鉴、吸收政党领导的理论精髓,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提供辩证思维的视角。

第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的飞跃,新时代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待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既要在理论上“求真”“求实”“求深”,又要在实际工作中“真学”“真懂”“真用”。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方法指导党的工作,深挖党史中党领导工作中的基本规律和方式方法,真正实现党的历史自信和领导自信。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要以史为鉴、勇往直前,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提供新方案、新思路,助推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二)以史鉴今,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能力

一个政党要想自信,就必须在时代潮流中立足,在社会历史中前行。这不仅仅需要善于学习党史的经验和智慧,还要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当前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高党领导权能的自信,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承担历史使命。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体两任”的无产阶级政党,要不断提高观大势、定大局、谋大事的能力。就其身份属性而言,西方政党没有“领导角色”,只有“执政角色”和“在野角色”之分,造成“领导角色”和“执政角色”的割裂和分离。而中国共产党兼备“领导角色”和“执政角色”于一体。可见,中国共产党区别于西方政党的角色身份在于“领导党”,“领导党”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革命事业才能转危为安。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刻阐述了“党的核心领导”“党的全面领导”“党是领导一切的”等重要论断,使得“政党治理”和“国家治理”现代化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充分印证了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的领导能力。

另一方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积极调动各主体要素的积极性,整合市场决定、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和人民主体的力量,实现各要素之间的共生共进共享,彼此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这既能够凸显党领导在全过程中的协调能力;又能够发挥各主体的要素支撑、助力支撑和合力支撑作用。面对“两个大局”,需要强有力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抓好“领导”这一角色身份,在紧要关头分清轻重缓急,达到以帅带旗、以点带面的作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以史修身,增强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定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通过发挥“自我革命”和“自我净化”的精神来刮骨疗毒,祛除一切腐蚀政党领导自信的因素,强化政党领导的战略定力。

首先,以历史信念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性、带头性、示范性作用。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官德教育,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凌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英雄气概等,都蕴含于新时代党性修养中。所谓“立身”是“立党”之本,新时代要坚定历史自信教育,增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树立良好党的作风“航向标”,真正贯彻党员干部立德、修德、践德全过程。

其次,提高运用历史思维的能力,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中国古文典籍中记录了大量有关“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民本思想:如“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的领导表率作用,以及“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爱民精神等。新时代赋予民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党的领导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姓公不姓私”[23]。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党,要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需要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

最后,以史明志,提高党员干部政治领导能力,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定力。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政治纪律是否严明是衡量领导自信的能力标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如“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领导能力,“为官长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的政治觉悟,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全党要从整体上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无私奉献,激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结语

综上,本文运用历史思维的分析视角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理论认识和方法指南。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理论在新时代的崭新思维表达,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信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运用历史思维解析政党领导理论的思想内核和方法要义。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全面、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合理意蕴、逻辑本源和实践指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合理意蕴中,通过历史思维科学认识政党领导自信的“历史事实”“历史叙事”和“历史必然性”,科学回答了“如何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逻辑本源中,运用历史思维探寻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与“领导他信”的双向互动,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从何而来”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的实践指向中,通过历史思维方法找寻“以史为镜”“以史鉴今”“以史修身”的政党领导方法,科学回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到何处去”的问题。这三者的结合,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自信“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逻辑理路,增强了党领导人民坚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底气。

猜你喜欢
历史事实党的领导政党
坚持党的领导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历史理解”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有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教学反思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