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四个维度的理论解读

2023-04-06 12:58齐卫平
江汉论坛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齐卫平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从1921年中共一大到2022年中共二十大,光阴穿梭百年,历史在把中国带进一个新天地的同时,推动中国共产党认知现代化进入新境界。党的二十大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形成的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发展创造了一笔宝贵的财富。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文拟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积累、自信来源、底气所在、世界取向等四个维度,把握党的二十大擘画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意蕴,以期加深认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历史厚度和世界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积累

任何重大理论命题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党的二十大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建立在近现代中国长期探索的基础上,积淀着中国人民孜孜不倦奋斗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奋勇前进历史的结晶。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认知置于大历史观下进行审视,党的二十大形成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近代中国人接触到现代化始于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这场导致中国命运骤变的战争将灾难降临到中国人民头上,中华民族由此经历了长达100多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落后挨打的耻辱历史。鸦片战争中中国的失败从本质上说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较量的必然结果,战败之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提出“师夷长计以制夷”,主张睁开眼睛看世界,正是中国感知西方近代文明的发端。从震惊于列强的“船坚炮利”到兴起洋务运动,中国人认知现代化聚焦于英国产业革命的物态化成果上,亦步亦趋地把西方现代化走的路拿到中国尝试了一遍,结果都和战争失败一样夭折了。虽然后来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个非常有限的政治成果没有为中国现代化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中国人民依然挣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

在很长时期里,现代化局限于工业化的认知,实业救国成为先进中国人救亡图存的普遍主张。这符合现代化生成的初始规律,“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①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对中国国情有明确的认识,“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封建政治,人民生活基础自来都建设在农业经济上面”②,“又因现尚停留在半原始的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经济基础上面,工业资本主义化的时期还是很远”③。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鲜明地表达了对现代化的诉求。毛泽东在论述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明确指出,中国“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④。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指出,“就整个来说,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⑤。“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⑥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为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而努力奋斗的要求。⑦以工业化为目标是革命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追求现代化的最初表达。

新中国的成立为党领导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在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经济建设被纳入有计划的轨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中央表达了推进现代化的强烈诉求,而且追赶的目标定得很高。毛泽东说:“我们的目标是要赶上美国,并且要超过美国”⑧,“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现在还是不富不强,希望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后,变成一个又富又强的国家。”⑨1957年底,毛泽东提出了15年赶超英国的要求,主要任务是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上超过英国。上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在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内容为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在当时经济文化条件尚很落后的情况下,提出这些任务和目标表现了党和人民的雄心壮志,由此展开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因为“左”倾错误而中断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伴随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得以恢复,邓小平重申“四个现代化”目标,要求全党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由于错失了20多年的发展机遇,党中央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世界上发达国家差距很大,对20世纪末的现代化奋斗目标作出了调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⑩从20世纪末中国的发展看,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追回被耽误的时间,尽快缩小与世界发展水平的差距,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主线。“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被转换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构想后,党中央虽然强调必须把握科学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战略机遇,努力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已不再以实现农业、工业、国防的现代化为直接要求。邓小平指出:“雄心壮志太大了不行,要实事求是。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⑪,“第一步摆脱贫困状态,实现小康”⑫。从20世纪末完成总体小康社会建设任务,到21世纪初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党中央与时俱进地丰富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和提高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标准,团结带领人民取得显著成就,不断开创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局面。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治国理政创新实践的顶层设计,推动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发展方位的前进轨道,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实践中统筹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考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理论成果。依托历史实践的积累,“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⑬从现代化认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以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色为主要内容的系统论述,建构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成为实现思想上创新突破的标志性成果。这个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富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以五大特色为主要内容揭示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面相,超越了长期以来世人单向度认知现代化的思想局限,向世界呈现了一幅多维立体的现代化图景。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信来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独有的发展逻辑。只有适合国情的实践才能推动社会发展,任何事情都只有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才能办成功,这是历史给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在中华大地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正是基于这个历史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⑭现代化是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全过程的重大问题,虽然不同历史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现代化诉求的表达和实践程度也有所不同,但实现现代化的决心和意志始终十分坚定。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及时审视和研判新情况,不断思考和回答新问题,团结带领人民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中树立起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自信。

对一个遭遇大起大落盛衰之变的民族来说,树立自信极其重要。毛泽东曾说:“一个民族能在世界上在很长的时间内保存下来,是有理由的,就是因为有其长处及特点。”⑮在中华民族被现代化潮流排挤出世界先进行列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阻扰和破坏,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自信一次次受到挫伤,有些人甚至从原先的狂妄自大一下子变得自卑气馁。从一定意义上说,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过程就是重拾信心的过程,中华民族走过的复兴之路完整记录了中国人民不断坚定自信的心路历程。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把历史自信建立在历史认知的基础上,鲜明展示了党和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自信。

中国式现代化自信的生成、发展和坚定源于主义选择。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进行救国救民的伟大斗争,呈现了从军事御敌、工商富国、变制强国到启蒙醒国的演进轨迹,爱国的志士仁人不仅希望通过增强国防能力和发展经济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而且还提出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之类的主张,但都吞下了失败的苦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主义救国成为中国人民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成立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以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为扫除现代化建设的障碍而艰辛奋斗,为从根本上扭转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找到了先进的思想武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走向,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没有走通的路,经过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造性实践不断展露光明,“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把树立现代化的自信与坚持科学思想的指导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中国式现代化自信的生成、发展和坚定源于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先进的中国人在“西学东渐”中找到的前进方向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是西方一些国家走成功的路,西方模式也因此成为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最初样板。19世纪末以孙中山先生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立志“振兴中华”,大力宣传近代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掀起的革命浪潮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在中国的一次实践,留下了近代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足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时曾指出,辛亥革命战争“是适应近代由封建制度到民主制度,由单纯商品生产制度到资本家商品生产制度之世界共同趋势的战争,是在历史进化上有重要意义的战争,不幸这种战争在中国,至今尚未能成功”⑰。为什么外国走通的路在中国却总是走不通,这是近代中国长期没有解开的谜团。中国共产党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习近平指出:“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⑱。“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⑲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因为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才为树立起现代化建设的自信奠定了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自信的生成、发展和坚定源于政党选择。从中华民族遭受耻辱的那一刻起,中国人民就在寻找能够担当领导责任的先进力量。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各种不同阶级、阶层的先进代表提出救国主张,主观意图就是想扮演领导角色,但实际结果总是令中国人民失望。资产阶级民主派领导的革命曾唤起中国社会的亢奋,可是他们建立起的中华民国依然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⑳中国人民在寻找能够担当领导责任的先进力量的过程中迎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根本上扭转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奋斗自此有了主心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都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而展开。中国人民经过反复比较和无数考验,从各种政治力量中慎重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近代中国政党博弈中脱颖而出的中国共产党,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使几亿、十几亿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迸发出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坚定不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近代中国政党选择的内生逻辑,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先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揭示的正是中国人民坚定现代化自信的根本遵循。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㉑党的二十大报告建构起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是这些母版、模板、再版、翻版作出了最为深刻的诠释。大会首次概括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使不断为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奋斗目标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旨归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与为世界作出更大更多贡献有机地统一起来,使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彰显中国特色,以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自身特色拓展中国道路,党和人民有坚定的自信为世界现代化贡献一个全新的中国样本。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底气所在

虽然现代化对世界各国具有普遍意义,但对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来说,不仅要求高、难度大、使命重,而且面临许多特殊性,中国现代化的路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走出来的。“我们碰到的问题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过,从外国找不到解决的答案。历史不同,问题也不同,外国经验不可照搬,只能靠自己实践。”㉒一些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把中国归为后发追赶类型的国家,只是从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顺序将中国与先行进入现代化的国家作出区分,并不含有其他的意思。后发不等于永远跟在后面,追赶也不等于始终跟着别国。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党和人民对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充满了底气。

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党领导现代化建设从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起点上开始,经历长期战争破坏留下的烂摊子使新中国建设举步维艰。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说中国的现代性工业只占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之十左右,“我们还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在古代”㉓,“中国的经济遗产是落后的”㉔。1954年10月,毛泽东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是一个庞然大国,但工业不如荷兰、比利时,汽车制造不如丹麦……我们现在坦克、汽车、大口径的大炮、拖拉机都不能造,还是把尾巴夹起的好。”㉕但一穷二白的落后状况没有减弱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化的决心和意志,从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我国经济建设呈现蒸蒸日上的气象,为推进现代化迈出有力的步伐。“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㉖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介绍说,我们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而奋斗“主要依靠过去三十年建立起来的基础和积累起来的建设经验”㉗。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党团结人民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底子。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的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在为国家繁荣发展注入生机活力的同时,激发了党和人民建设现代化的巨大热情,经济建设走上快速轨道,一路高歌猛进。中国1978年GDP为3679亿元,居全球第11位;2000年突破10万亿元,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快速发展的奇迹令世界惊叹。现代化建设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骄人成就,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等实现重大突破,第一艘航母“辽宁舰”入列,中国现代化在加快建设的进程中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塑造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成就斐然。十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万亿、70万亿、80万亿、90万亿、100万亿、110万亿元大关,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14万亿元。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到18.5%,提高了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6300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12551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㉘我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一个个重大工程为中国发展进步积累着雄厚的物质基础。从科技领域看,5G、北斗导航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层出不穷。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升至第1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尤其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国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结构性变革,“经济实力、经济结构、经济活力和韧性、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力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㉙

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的,拼和干的过程就是现代化建设底气不断提升的过程。在遭受民族耻辱的岁月里,中国人虽然与悲惨命运进行了顽强不屈的抗争,但现代化只是一种念想。在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搞社会主义建设,党和人民虽然为取得的成就倍感自豪,但处于追赶状态还是有受压抑的不爽。经过长期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步伐使中国在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前沿方向开始达到并行、领跑的水平,某些高端科学技术在世界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党的二十大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㉚。擘画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蓝图以这“两力”领先为底色,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目标。党和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心血付出和成绩回报积淀起十足的底气,这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取向

人类社会以一个整体构成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各民族之间交往和联系的不断加强,人类文明呈现出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轨迹。研究者一般认为,16世纪新航路开辟前后是历史的转折期,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则是世界进入近代历史的标志性事件。迄今为止的300多年来,现代化的进程在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化从发端之日起就蕴含着世界性的基因,它使任何国家、民族不再是孤立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此有过很多论述,他们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㉛。“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和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靠所代替了”㉜。可以说世界近代历史由现代化而开启,人类的社会存在方式因现代化而改变。现代化加强了世界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各国现代化的追求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现代化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步意义十分显著,但现代化最初的实现方式却表现出野蛮特征,一些国家走战争、殖民、掠夺等道路给现代化抹上了血腥罪恶的味道。走这样道路实现的现代化使一些国家在创造本国繁荣的同时,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就是严重受害的国家,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中国事实上变成它们共同的殖民地了,中国人民倒悬于它们欲壑无底的巨吻中间㉝。由此而言,现代化来到世界上既有造福人类的先进意义,又会导致国际社会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如何走出一些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旧途,使现代化成为世界各国平等共享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发展实现突破的历史期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㉞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地昭示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奋斗现代化的世界取向。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现代化建设上的体现。习近平在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道路作出过深刻论述,他指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㉟。“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㊱。“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㊲。这些重要论述奠定了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思想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深刻意蕴在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只是与一些国家实现现代化走过的老路相区别,更体现了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取向。

党的二十大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有两个重大创新点值得关注:一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新的内涵,二是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创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相联系。这两个重大创新点的内在逻辑是揭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关系。中国历来是世界人口大国,当今14亿多中国人在世界80亿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这个基本事实决定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重要分量。历史上中国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为世界作出的重大贡献举世公认,在落后于世界现代化先进水平的情况下,中国也因缺乏为世界作贡献的能力而留下历史遗憾。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㊳,百年历史实践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深刻影响了世界进程和世界格局。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为改变经济文化落后状态不懈奋斗,既是出于使本国繁荣昌盛起来的要求,也是怀揣为世界作出更多更大贡献的志向。现实证明,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事实上已经成为对当今世界作出贡献最大的国家。2008年1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说,以亚洲为首的新兴国家将取代发达世界的富裕国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集体引擎,而中国自19世纪初以来将第一次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三》显示,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在这样的事实面前,任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歪曲的理解都是不得人心的,任何试图阻挡中国式现代化前进步伐的行为都是不会得逞的。

五、结语

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谋划,为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指明了前进方向。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将围绕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向前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㊵。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积累、自信来源、底气所在、世界取向等四个维度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意蕴,有助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绚丽的华章。

注释:

①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95页。

②③⑰㉝ 《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88、128、89、122页。

④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9页。

⑤⑥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1081页。

⑦㉓㉔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0、1430、1433页。

⑧⑨⑮ 《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460、472、350页。

⑩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页。

⑪⑫㉒ 《邓小平年谱(1904—1997)》第5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421、446、538页。

⑬⑭㉚㉞㊵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8、14—15、21、19—20、21页。

⑯㉑ 《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28、434页。

⑱㉟㊱㊲ 《习近平外交演讲集》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26、116、118、156页。

⑲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0页。

⑳㉖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4、11、68页。

㉕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㉗ 《邓小平年谱(1904—1997)》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480页。

㉘ 刘元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物质基础更坚实》,《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1日。

㉙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398页。

㉛㉜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276页。

㊴ 《泰晤士报:“亚洲龙”引领增长意味着什么》,网易财经2008年1月10日。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世界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中国式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