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2023-04-06 18:11郑真
中国商论 2023年6期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VAR模型

摘 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乡收入差距问题愈发凸显。本文通过1990—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30年的年度数据,构造VAR模型实证检验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产业同构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从长期来看,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程度与城乡收入差距呈正向影响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会有效缩小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产业同构;城乡收入差距;VAR模型

本文索引:郑真.<变量 2>[J].中国商论,2023(06):-151.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3)03(b)--05

1 引言

2018年在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为了更好地发挥上海等地区在对外开放中的重要作用,决定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标志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进入新时代。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其无论在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上都长期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20年为例,长三角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79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915元,而同期全国的平均值分别为43834元和17131元,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之比达2.15,全国之比为2.56,是全国同年平均值的1.2倍,但是仍然高于国际上反映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2.0标准线。2019年1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长三角地区在减少收入分配差距和推进一体化发展上,为全国做出示范和表率。

理论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我国经济具有二元经济特征,农村地区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分布在农村及城镇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生产要素得到重新配置,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间自由流动,农业剩余人口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农业生产率得到很大提高,进而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基于此,本文利用实证分析探讨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2 文献综述

20世纪30年代,大量国外学者围绕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经济增长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Lewis(1954)最早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传统部门和现代化部门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导致两个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力的“理性”性质,从而导致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向现代化部门转移,形成农业人口的非农转移,逐渐削减二元经济结构。随后,Kuznets(1955)提出了“倒U型曲线”,表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不平等会逐步扩大,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不平等会逐渐削减。

国内有关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关系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如程莉(2014)认为,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城镇与乡村之间不可逾越的壁垒,加上农村地区落后的人力资本使得产业结构越高极化,收入差距越扩大。李政等(2016)采用杜宾模型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变迁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升级会抑制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王悦等(2017)、张玉昌等(2018)。

第二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升级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如马正兵(2008)通过计量分析各省区市城乡收入结构,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吴万宗等(2018)利用1978—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产业结构升级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升级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持有类似观点的还有杨晶等(2018)、蓝管秀锋等(2021)基于金融“脱实向虚”视角,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可以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

3 实证分析

本文以1990—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样本,分析产业同构对长三角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VAR模型通常用于预测相关时间序列,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而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城乡收入差距收敛具有动态时间序列的演化。因此本文采用VAR作为研究的实证模型。

3.1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本文主要研究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此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城乡收入差距指标选择用泰尔指数来标识。在大多数文献中多选用城乡收入比作为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指标,但这一指标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陷,即并未反映城乡人口所占比重。基尼系数将人口划分为不同的收入阶层,其反映的也不是城乡收入差距,而泰尔指数依据其定义能直接度量城乡收入差距。

其中, j表示地区,1表示城镇地区,2表示农村, Zi表示i地区人口总数量, Pij表示i地区城镇或农村的总收入,其等于相应的人口乘以人均收入。 pi表示i地區的总收入。泰尔指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指数越大说明城乡收入差距越大。

本文的解释变量选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衡量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程度,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1979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工业研究中心提出的,用以测量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其表达式如下:

其中, Sij表示i地区和j地区之间的结构相似系数, i和j分别表示不同的地区, Xik表示的是i区域k产业占整个地区产业的比重, Xjk表示的是j区域k产业占整个地区产业的比重, Sij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当Sij取到1时则表示两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 Sij的值越大则产业同构程度越大。因为数据的可得性,以及三次产业之间的比重关系是衡量产业结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指标,因此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从1990年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指标。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由于浙江省1990—1999年城乡人口的缺失,选择了《浙江省统计年鉴》中的部分数据。

3.2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1990—2020年的TL、Sij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3.3 VAR模型的构建

VAR系统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得以成立的前提是时间序列具有同阶平稳性,本文为了减少数据的异方差影响,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ADF的检验结果表明,lnSij在5%的显著下平稳,但lnSij在5%的显著下不能拒绝原假设,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

因此分别进行一阶差分,差分后结果如表2所示,在5%的置信水平下,皆拒绝原假设,为一阶单整,满足同阶单整可以进行协整回归。

3.3.1 最优滞后阶数选择

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是为了保证充分的自由度。而根据LR、FPE、AIC、SC和HQIC信息原则进行判定,选择最优滞后阶数为4阶,如表3所示。

3.3.2 协整关系检验

在确定好最优滞后阶数后,lnTL变量与lnSij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采用Jonhansen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在5%置信区间下,只有一个协整关系,如表4所示。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趋同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协整方程表明,产业同构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当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每上升1%则城乡收入差距就会扩大12.363%。

进一步检验系统的稳定性,本文对其进行AR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特征值都在单位圆之内,因此该VAR系统是稳定的(见图1)。

3.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Jonhansen检验虽然能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无法解释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因此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lnTL、lnSij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结果表明,在95%的置信水平下,拒绝了“lnSij不是lnTL的Granger因”,但接受了“lnTL不是lnSij的Granger因”(见表5)。

3.3.4 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主要用于测量随机扰动项具有一个单位的标准差影响时,相关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的响应。本文设定响应期为20期来观测脉冲响应的趋势。横轴表示20年的滞后期间数,纵轴表示响应变量对脉冲变量的响应大小(见图1)。

图2表示的是城乡收入差距TL对来自产业结构相似指数Sij的脉冲响应函数,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城乡收入差距将在产业结构相似指数的正向冲击后显现出正向影响。之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小,并在第4期达到负向峰值0.1。而第5期之后又开始回升并达到正向最大峰值0.02,5期之后这种影响开始逐渐削弱,并在第20期开始逐渐收敛于0。

图3表示的是产业结构相似系数Sij对来自城乡收入差距TL指数的脉冲响应函数,结果表明,当本期产业结构相似指数在受到城乡收入差距的一个正向冲击后,即当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会带来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加深,并在第2期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回落,但这种影响一直都保持着正向影响,说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加剧长三角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趋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

3.3.5 方差分解

脉冲响应追踪的是系统对于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效果,而方差分解是将模型中某个变量的方差分解为各个扰动项,用于分析各个扰动项因子对模型中各个变量的相对影响程度,而本文仅探究产业同构的冲击对城乡收入差距程度的影响,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知,对lnTL进行向前1个时期的预测,其方差完全来自TL自身,但是从第2期开始,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贡献程度加强,到了第20期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解释度大约在31.6%。说明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布局将减缓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4 结语

综上所述,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对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且产业同构是城乡收入差距的格兰杰原因。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程度越深,该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将越大。反过来,城乡收入差距过大会加剧产业同构。

参考文献

Lewis A .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ur[J].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2):139-191.

Simon Kuznets.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125.

程莉.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会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基于198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4,34(11):82-92.

李政,杨思莹.创新强度、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200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杜宾模型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6(2):1-7.

王悦,马树才.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空间滞后面板模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38(4):143-148.

张玉昌,陈保启.产业结构、空间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空间Durbin模型偏微分效应分解[J].經济问题探索,2018(9):62-71.

马正兵.产业结构调整与增进城乡收入实证研究[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1):25-30.

穆怀中,吴鹏.城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学家,2016(5):37-44.DOI:10.16158/j.cnki.51-1312/f.2016.05.006.

吴万宗,刘玉博,徐琳.产业结构变迁与收入不平等:来自中国的微观证据[J].管理世界,2018,34(2):22-33.

杨晶,邓大松,申云.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支农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经济问题探索,2018(7):130-137.

蓝管秀锋,匡贤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基于金融“脱实向虚”视角[J].产经评论,2021,12(3):104-113.

王少平,欧阳志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效应[J].经济研究,2007,42(10):44-55.

余霞民.地方政府竞争、产业同构与金融配置效率: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例[J].上海金融,2016(5):19-24.

猜你喜欢
城乡收入差距VAR模型
内蒙古牛肉价格传导实证研究
房产税对房价的影响实证研究
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文献综述
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
关于我国农村消费影响因素的思考
我国快递业与经济水平的关系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河南省农村人口转移的历史轨迹、特征及动因研究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