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贫困理论与理论贫困:论我国脱贫实践对世界的贡献

2023-04-10 01:48徐煜阳韦家兴姜秋燕陈韵名
中国市场 2023年9期

徐煜阳 韦家兴 姜秋燕 陈韵名

摘 要:反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思想与实践,把我国反贫困事业推向了新台阶。文章通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扶贫历程及突出成效,介绍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贫困文化理论和贫困代际传递理论三大西方贫困理论,对比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西方贫困理论在扶贫方向、实践措施及扶贫侧重点三大方面的差异,得出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在丰富贫困理论、治贫举措以及激励三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治贫历程;脱贫成效;西方贫困理论

中图分类号:F21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3)09-0005-03

DOI:10.13939/j.cnki.zgsc.2023.09.005

1 引言

2020年年底,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提前10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引起各国学者对中国脱贫理论和实践成果的研究以及对中西方贫困理论的对比。因此,探究我国反贫困理论、实践及经验对丰富世界贫困理论以及助推反贫困事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2 我国治贫历程及成效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采取的小规模救济式扶贫,在相对较短时期内满足了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取得了一定的脱贫效果,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1978年,我國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30.7%。经过一系列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后取得较好效果。1985年,我国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8%此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1986年,我国有近1.25亿贫困人口。经过十几年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00年,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我国加大资金、政策以及有关项目对贫困区的支持,努力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截至2012年年底,根据新的贫困标准测算,我国仍有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 此数据来源于2019年10月16日经济日报《我国扶贫工作的历程、经验与持续推进的着力点》。。

2013年,我国正式实施精准扶贫。在“十三五”期间,我国促进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数达5575万人,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此数据来源于《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乡村振兴带动精准扶贫。2021年,我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但仍积极出台相关衔接政策,着力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3 西方贫困理论概述及评析

3.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资本缺乏引起了资本和需求两方面的恶性循环。一是供给方面的资本恶性循环。该理论认为当处于低收入状态时,人们减少储蓄,导致了低资本形成,企业难以融资进行生产或扩大生产规模,进而导致企业低产出,人们的收入也随之减少,如此往复循环,形成了一个恶性贫困循环。二是需求方面的恶性循环。纳克斯认为当人们处于低收入状态时,购买能力低,使得投资引诱不足,导致低资本形成,进而使得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以及产出低,最终导致居民收入低的循环。

3.2 贫困文化理论

刘易斯认为,由于贫困,人们在居住环境上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贫困文化,这种文化让人们屈服于现状,听天由命,人们不愿意付出实际行动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而导致长期贫困。贫困文化理论还指出通过改善贫困群体经济条件和提高贫困者的教育文化水平可以有效治理贫困问题。

3.3 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

贫困的代际传递理论是指父辈将导致贫困的因素和条件以及贫困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传递给子辈,使子辈重复父辈的贫困境遇。也就是说,社会结构对贫困者个人或贫困家庭获得可利用的各种资源以便摆脱长期性贫困有着巨大的影响。

4 中西方治贫综合对比

4.1 相同之处

在中西方反贫困理论中,投资和教育是两大脱贫手段和重要方向。“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贫困国家或地区只要解决资本投入不足的问题就能打破恶性循环。贫困文化理论认为改善贫困群体的经济生活状况、提高贫困群体的教育文化水平和质量就能改造贫困文化。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认为教育是消除贫困群体依赖心理的主要措施。在这些理论中,增加贫困地区的投资和改善贫困群体的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投资方面,我国通过财政政策对贫困地区予以照顾和适当倾斜,通过政府投资为主要方式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和改善。在教育方面,政府一方面开展教育扶贫,改变贫困者落后思想;另一方面将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同时通过助学贷款等方式保障贫困子女入学。除了贫困子女的上学问题,政府还积极组织各种技能培训班,帮助贫困群众掌握一定的社会生存技能,使其自力更生,彻底走出贫困。

4.2 不同之处

4.2.1 在实践措施方面

西方贫困理论总体偏重理论,缺乏解决贫困问题的可行性措施以及针对举措。中国反贫困制度则以理论为基点,实践为重点,把握国情,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

刘易斯提出贫困文化理论。他认为通过提高贫困群体的经济水平和教育文化水平,就可减少贫困文化的影响。刘易斯提出的贫困文化理论存在一定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但从理论整体出发,却没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强的措施方案,理论性偏强。除了贫困文化理论出现该类问题外,仍有较多的西方贫困理论存在同样问题。

中国反贫困制度一方面借鉴西方反贫困理论的有益内容,另一方面实施精准扶贫政策。中国政府侧重对贫困地区的考察,依据考察结论对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制定反贫困方案,开发出的中国特色扶贫模式,如旅游扶贫模式、移民搬迁模式、电商扶贫模式等,在可行性以及针对性方面优于西方贫困理论。

中国反贫困制度针对不同贫困区域制定,脱贫攻坚责任制的实施切实保障了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而西方贫困理论则从社会整体出发,针对贫困原因进行说明,对如何走出贫困指明方向,但缺乏针对性的脱贫措施方案。

4.2.2 在扶贫侧重点方面

西方贫困理论主要将贫困成因聚焦外部因素,忽视贫困主体自身作用。中国反贫困制度承认自然条件的因素,但更多的是重视贫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在西方主流贫困理论中,大多理论的研究对象均聚焦在外部因素,如纳克斯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因为穷所以穷,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资本的缺乏。这些理论忽视了贫困群体的作用,将贫困原因简单地归结为自然条件恶劣和资本短缺。而这些因素往往是当前政府难以改变,易使贫困群体甘于现状,出现不思进取的畸形心态,增加政府扶贫难度。

自然条件恶劣以及资本短缺同样是中国贫困群体致贫的主要因素,但中国政府的目标在于脱贫攻坚道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更多关注的是贫困群体。中国致力于调动贫困群体的主观能动性。对于自然条件不适于经济发展和脱贫措施实施的区域,中国采用移民搬迁的方式进行扶贫。初期,中国政府切实保障移民群众的生活,但总体方向还是促进移民群众的劳动就业,依靠贫困群体自身能力脱贫致富。

中国聚焦对象主要是贫困主体,通过各种措施加强贫困群体自身能力,依靠贫困群体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西方贫困理论则过多的注重致贫因素,实施各种援助,忽略了贫困主体的作用。

5 中国治贫实践对世界的贡献

5.1 对世界反贫困理论具有丰富作用

中国的特色治贫道路,是广大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探索出来的一条成功的道路。中国扶贫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丰富了人类反贫困理论。

5.1.1 内因外因双管齐下

贫困是由内外因素造成的一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我国在治贫问题上,采取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双管齐下的治理方式。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加强贫困地区基础建设,改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重视贫困群众,积极调动贫困群众的内生力量。在借助外力的同时,激发内力,形成一股合力,共同改变贫困落后的局面。此外,我国也凝聚各方力量,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大范围动员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脱贫攻坚。

5.1.2 重视教育发展与普及

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往往充斥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不重视,进而影响了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人才素质,导致当地越积越贫。教育是解决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坚持发展教育脱贫和教育扶贫,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建设,实施定向招生、学生就业以及职教脱贫等系列政策措施,从而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削弱贫困文化的消极影响。

5.2 对世界其他贫困国家治理贫困具有可借鉴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寻求摆脱贫困的出路,但未寻求到有效路径。相比之下,中国突破重重困难,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贫困治理道路。中国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对希望摆脱贫困处境的发展中国家具有许多可借鉴方面。

5.2.1 建立精确性思路

我国在长期扶贫治理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一种管理结构复杂、大规模贫困人口的方式,科学制定识别贫困的标准和程序,为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将贫困信息精确到个人。由面到线再到点,精确锁定帮扶对象,将需要面对的庞大问题化简成一个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整体上,中国宏观制定各项科学扶贫政策;局部上,中国从各方面积极调动贫困群众自身积极性和主动性,让贫困人口成为反贫困治理的主体力量。

5.2.2 重视基础建设

任何时候基础建设都是开展工作的重要支撑。重视贫困地区基础建设工作可以为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水平打下基础,也可以从各方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生活质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健全,是决定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的增长可以对贫困地区起到减贫的带动作用,在市场引导下开发当地资源、提高当地自我发展能力。

5.2.3 立足实际,因地制宜

贫困问题具有复杂多样性,导致贫困出现的原因也表现出多元化。我国立足于本国国情,在不同时期,结合贫困人口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政策方针,扶贫模式由“输血”转变为“造血”。中国减贫实践表明,贫困治理必须立足于实际,由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情形,分辨致贫因素,因地制宜,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使贫困治理高效有序的进行。

5.3 对世界反贫困事业具有激励作用

摆脱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国是全球发展中国家之一,拥有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最终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给予世界脱贫事业一份完美的答卷。白皮书此处白皮书是指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4月6日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这不仅给全球反贫困事业提供了一个成功的案例,也是在告诉世界各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可能性,在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6 结论

贫困一直是当今世界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虽然经过世界各国的努力,使得贫困人口持续20年下降,但是根据世界银行2021年1月发布的报告来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贫困人口不断增加,加剧了全球性贫困问题。全球贫困治理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理论研究与经验支持。不可否认,西方贫困理论富有解释力,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显然具有更大优势,更加符合当今社会贫困治理需要。中国治理贫困经验以及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必将惠及全球,为世界减贫事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的指导意见[R].北京:中央农办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

[2]曹源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历程、成效及经验研究[M].甘肃:甘肃农业大学,2021.

[3]燕连福,王怡文.中国与西方贫困治理理论的比较[J].中国领导科学,2021(3).

[4]馮朝睿.中西比较视野下的反贫困治理研究述评[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3):54-64.

[基金项目]2021年自治区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西方贫困理论与理论贫困:论我国脱贫实践对世界的贡献”(项目编号:S202110594206)。

[作者简介]徐煜阳,女,汉族,广西贵港人,就读于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韦家兴,男,壮族,广西百色人,就读于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经济学;姜秋燕,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就读于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陈韵名,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就读于广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