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最珍贵

2023-04-12 05:53慧鉴堂主人
中国收藏 2023年4期
关键词:赵朴初浪淘沙原稿

慧鉴堂主人

在艺术界和收藏界,长久以来似乎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认识:书画作品是“作品”,是有收藏价值的;而手稿,特别是保留着各种涂改痕迹的初稿,则算不上“作品”,不具有收藏价值。而笔者想以两件作品、五个原因,来阐述为什么很多时候“初稿”才是最珍贵的。

这里所说的初稿,专指历史上那些知名诗人、书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政治家等书写的诗词文章原稿。

赵朴初(19 07年至2 0 0 0年)是伟大的爱国者,当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佛學家。其书法功力深厚,主要取法二王、颜真卿、苏东坡等。其书法最大特点是从不装腔作势,无任何哗众取宠之态,所书内容多与生活、工作相关。我们来看一件赵朴初“ 浪淘沙”书法手稿(图1),纵55厘米、横35.5厘米,释文为:魔怪舞翩迁,似醉如癫,踏翻锅灶坏瓜田。拿起剪刀裁月亮,恨彼团圆。今日尽推翻,瘴气乌烟,今朝拉萨与于阗。各族弟兄齐努力,同创新天。民族揭批四人帮漫画题词,调寄浪淘沙,赵朴初。

从文字内容一看便知,这是赵朴初书写于一个特殊历史节点的手稿。作品以行书书写,用笔急速爽快,又多次蘸墨、多次驻笔、多处渴笔。从修改痕迹可以看出,书写后他作了三处修改,将“今日尽清欢,争扫乌烟”改为“今日尽推翻,瘴气乌烟”;将“不分拉萨与于阗”改为“今朝拉萨与于阗”,改动后的文字较改动前更具深意。上阙把“四人帮”比作妖魔鬼怪,“ 拿起剪刀裁月亮,恨彼团圆”。这需要多么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写出这种春秋笔法,对其恶行进行鞭挞。下阙“今朝拉萨与于阗,同创新天”则表达了广阔大地在扫除“四人帮”后的兴奋心情和各族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无比期望。稿面被涂抹三处,有落款,无钤印,说明文字虽然进行了修改,但这仍然不是终稿。那么,终稿又是怎样的?

图1 赵朴初“浪淘沙”书法初稿

图3 初稿背面钤“赵朴初印”

经过反复搜寻,笔者最终在一本漫画集中见到了刊出的终稿样貌(图2)。这本漫画集共有10 0多幅漫画,并配有诗歌,作者多是漫画家和诗人,开篇即是赵朴初的这首“浪淘沙”题词。刊出终稿的原作现在何处尚未可知,与初稿相比,终稿的上阙只将“裁月亮”改为“剪月亮”;下阙则又有改动,并把“民族揭批四人帮漫画题词”几个字删掉,这都是出版发行的需要。

初稿原件背面钤了一方“赵朴初印”(图3)。这方印章位置很奇特,就像是匆忙中盖错了地方。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毛泽东秘书田家英,从纸篓中捡起主席由于书写不满意而丢弃的诗稿,终成大收藏家的往事。可以想见,赵朴初这件初稿应该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可以联想的故事。这样一件初稿能在拍卖会上出现,十分难得。它从无底价起拍,经过无数次竞价,最后以近10万元成交,是手稿这一品类的文化价值逐渐被人发现、认可的实证之一。或许我们应该感谢那些有心人,使这样一件紧扣时代脉搏、记录了国家重大事件的诗词书法初稿能永载史册,给后世以警示和启迪。

另一件作品是郭沫若《读毛主席诗词(调寄满江红)》的原稿一组(图4),发表于《诗刊》1964年第1期。内容是对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本人的赞颂,读来别有趣味。

郭沫若的书法传统功力深厚,学过颜真卿、柳公权,后来又学了米芾、黄庭坚,最后融汇各家形成了“郭体”。他最主要的书法作品是行书,但这一件却是难得的楷书,写得工工整整。通过将原稿和终稿两相对照,我们既能欣赏作者书法之美,又能通过初稿这一形式触及其灵魂深处。

初稿诗词的上阙:“充实光辉,大而化,空前未有。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四十一篇风雅颂,亿千万众心口手。沁园春,水调有歌头,羌无偶。”下阙:“嫦娥舞,瘟神走,梅花笑,苍蝇朽,新史诗,将更地天恒久。砥柱擎天天不坠,红旗卷地地如绣,庆从心,万岁共山呼,人长寿!”

图4 郭沫若《读毛主席诗词(调寄满江红)》原稿一组

正式发表前后,他又反复作了修改、比较。他把“万岁共山呼,人长寿”等明显具有个人崇拜色彩的部分作了修改;把“将”字改成了“仍”,“将”是未来时,“仍”就不一样,仍是原来就有,已经恒久了,还会继续恒久下去,虽然一字之差,但意思就不一样了。“新与旧”改成了“新宇宙”,范围可以无限扩大了。

这组诗稿不仅有初稿,还有续稿和终稿,从初稿到终稿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推敲修改过程。这样的作品是很难见到的,在作者推敲的过程中给人许多启发,非常珍贵。

从这样的初稿之中,我们能看到作者反复琢磨的痕迹,深刻感受到他那种既激情勃发又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既要歌颂又要恰到其分的良苦用心。郭沫若是一位艺术家,更是一位政治家,他对艺术、对人生拿捏把握的程度,非常人能比。

元代大收藏家张晏曾评价颜真卿《祭侄文稿》时曾说:“ 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相忘,真妙见于此也。”其中的“起草”正是笔者所说的初稿,“一时意兴”和“手心相忘”则正是初稿不同于一般作品的根源所在。可以说,这段话准确地说出了“初稿最珍贵”的原因。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书法诗词的初稿之所以最珍贵,主要原因有五点:

一是情。所书诗词必有感而发,或因人因事,或触景生情,引发作者思如泉涌,感之于心,发之于文。初稿就如第一股清泉,汹涌而出,最直接、最原始、最真诚、最感性、最忘我,可以让读者直达作者灵魂深处,最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二是笔。书者虽为书画名家,笔墨功深,但因情绪激越,非比寻常,也就无暇顾及一些书法规矩,自会信笔而为,反而达到笔墨“无意于佳乃佳”的效果。

三是真。初稿由于缺少推敲,往往都有涂抹更改的痕迹,作者自我辨识已属不易,更给历代作伪者造成重重困难。事实上,名家的最终作品,包括各种书作、画作等,仿制者多;而初稿的仿制,至今未见。从这一点上来说,收藏中的真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四是稀。现在人们常见的大都是名家经过反复修改后的终稿(定稿)。由于初稿只是续稿、终稿的第一步,且多有涂抹删改,许多成为残稿或弃稿,能够留存下来的极少。这正是稀者为贵。

五是本。终稿经过多次修改(作者、编辑、相关人员等),显得更为理性,更能让环境接受,更具有“告”的作用。苏东坡有诗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说的就是所有艺术创作的真谛就在于“本”。本即“本真”“真妙”,即艺术创作者的真实初心和由来本性。初稿正是未经他人参与的初心本性的展示,是作者本来素养修为的个性化表现。

上述这些,也许就是“初稿最珍贵”的根源吧!

猜你喜欢
赵朴初浪淘沙原稿
浪淘沙·听父亲谈景泰一条山 如山似水君
戈公振《世界报业考察记》校读记
浪淘沙
论赵朴初对佛教教义的现代性诠释
浪淘沙
“中央圖書館”所藏甲骨文字原稿
订 正
赵朴初论佛教徒的公民意识
歌德今秋力推赵朴初书法
Christian Concepts in A Tale of Two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