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山水诗文的美育价值和教学路径

2023-04-15 04:0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景色意蕴诗文

米 禧 陈 爱

(内江师范学院,四川 内江 641100)

一、引言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审美活动本身具有教育功能。美育是审美的教育,主要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审美特点对人进行塑造的活动。诗人通过山水诗文表达自己对生命体验的情感,对生命存在的思考和生命意义的探寻,从这个角度说,山水诗文就是诗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一种美的存在,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命存在形式,在言、象、意层面上具有丰富的美育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审美创造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为: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非富的审美经验,具备建设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2]语文美育就是要通过语文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具体来说表现为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这三个过程。首先,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走进作品,走进作者,从作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作品中产生美感,获得审美愉悦,然后通过文学作品中言、象、意等方面具体的美育方法和分析活动,提高鉴赏能力,获得审美体验,最后通过创造,更为直观地表达审美感受,提升审美创造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山水诗文的美育价值

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诗文都是作者歌咏名川大山的山水诗文,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之景的体悟,在美景之中寄予了个性化的情思,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在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意蕴上具有极高的美育价值。

(一)品味语言美

文学文本审美的第一个层面是言语层。文学创造遵循的是意象——语符思维;文学阅读遵循的原则是语符——意象思维[3]。文学文本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目标。对语言的学习主要包括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章、语音(音韵、旋律、节奏)及其整体结构形态。古代山水诗文中有许多美的字句将人引入美的世界,学生可以通过感受诗文的炼字美、韵律美,鉴赏诗文的修辞美,体悟山水诗文的美育价值。

1.感受炼字之美

山水诗文篇幅短小,用字严谨、讲究。字词的准确性、传神性能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语言的精炼美是古代山水诗文的一大亮点。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山水诗文中,也有用字用词极其巧妙的地方,例如王维《使至塞上》的“直”和“圆”,化无形于有形,似在大漠塞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长河落日图,表现了王维山水诗诗画结合的特点,体现了语言的炼字美。王维另一首山水诗《山居秋暝》首联起笔一个“空”字,给秋天的山林营造了空灵的意境,一个“新”字和“雨”搭配,写出了雨后秋天的澄澈、清新和静谧。可谓字字见功底。

形式美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山水诗文的教学应首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基本形式——选词炼字中所表现的美,从而感受山水诗文在语言形式上的美育价值。

2.感受韵律之美

山水诗文的韵律之美,表现在平仄、押韵、节奏、句式等方面,使之读起来流畅、朗朗上口,富有韵味。律诗有着严格的格律方面的要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唐诗五首》的思考探究的第六题也有“说说律诗在对仗、押韵方面的特点”的内容。例如《渡荆门送别》在平仄上符合“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的特点,在每一联最后一字以平声“ou”韵结尾,属于洪音,开口度由大到小,给人以悠远的送别之感,在朗读时要注意稍作停顿,读出诗歌韵律。此外,朗读时还应注意停顿,读出诗歌首联、颔联、尾联“二二一”和颈联“二一二”的节奏。在句式上,古代游记散文多表现为骈散结合的特点。《三峡》在四言中插入了五六七言,在整齐中又有变化,音韵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韵律。《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中多是四字词语,对仗工整,以二二拍居多,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样的骈句,对仗工整,从“晓”“夕”两个角度写出了山林的蓬勃生机。《与朱元思书》在四言中插入了五言和六言,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读起来富有节奏感,体现出诗文的韵律之美。

山水诗文的炼字美诉诸于语言的“形”,韵律美则诉诸于语言朗诵时“声”的规律性。山水诗文的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文“声”上的规整和变化,感受诗文的美育价值。

3.鉴赏修辞之美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的助读系统中补充了比喻的相关知识,区分了明喻、暗喻和借喻。在第二课后补充的是比拟的知识。可以看出语文教材对修辞手法学习的重视。在山水诗文中也常用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现自然山水之美,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生动,是感受语言美的重要内容。《三峡》中用夸张的手法写夏季三峡朝发白帝,暮至江陵,比乘风还快的豪迈景象;《答谢中书书》中的“竞”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鱼儿的欢快和生机;《记承天寺夜游》中最传神的是月色和松柏之影的比喻。

修辞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山水诗文的形象性与审美性,对诗文中不同修辞艺术效果的鉴赏是品味语言之美,感受山水诗文美育价值的重要路径。

(二)感受形象美

文学文本审美的第二个层面是形象层,指的是语言所描绘的人物、事件、环境、景物等构成的形象体系,形象层具有中间过渡的性质,是作品由言语层到意蕴层的桥梁。在山水诗文中,形象美主要表现为诗中景色的画面美和人事活动之美。

1.想象画面之美

文学作品的重要美育价值就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山水诗文中形象层面的创造离不开作家对景色的选取和表现,所写景色往往极具作家个性化特点,呈现出生动的美感。在《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中也都有对“林”的描写,但也有其不同之处。王维的山水诗《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中诗人都选择了山林、明月、清泉等审美对象,这与山水中寄予的悠然自得、宁静闲适的情感有极大的关联。

《山居秋暝》首联是从大处着笔,写出雨后秋天的干净、清澈之美,颔联就像一个近镜头,写松林间升起了明月,清泉缓缓流过山石。这是动态的景,其对仗工整,让读者对秋日黄昏的山林产生了无限的遐想。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了不同的画面,感受山水诗文的形象美要注意对其中景色画面之美的感悟。

2.思考人事活动之美

山水诗文中除了对景色的描绘之外,往往还加入了人的活动,也有的则隐藏于景色背后。王国维论证“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4]。两者在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的呈现等方式上存在区别。读山水诗文要注意分辨个体活动的部分,为接下来意蕴的理解搭建桥梁。如《山居秋暝》写秋天的雨后,山林里的景和人,是山居的生活,“人在山中”;《鸟鸣涧》中,“人闲”指的是没有人事活动的干扰,人声寂静,“人在山外”。《鹿柴》中,人虽然看不到,但是通过写“人语”来完成对山空的表现,所以表面没有出现人,实则在景色之后,“人在山后”。《答谢中书书》中“古来共谈”和“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写出了“共谈”与“未复有”之间的矛盾。《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欣然起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出了被贬谪后的孤独与朋友之间的志趣相投。感受山水诗文的形象美要注意对其中人事活动之美的感悟。

审美活动不仅停留在形式美,更深层次的是对人生境界和审美境界的探寻。感受山水诗文的形象美要注意对其中人事活动之美的感悟,为接下来对诗文中人生境界的探寻打好基础。

(三)体悟意蕴美

文学文本审美的最后一个层面是意蕴层,指的是文本负载的情感、思想。诗的意境是诗人创造的美的升华,也是诗味的源泉。山水诗文更是这样,表现的是诗化的自然风光,更是诗人的心境。

在《三峡》《与朱元思书》中作者并未直接表述自己的情感,但隐含欣赏之情;《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都有其情感的变化,要注意朗读体会其中的意蕴美。另外,除了大单元的横向比较外,我们还可以关注同一个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如在王维的山水诗文中诗人对闲适自在的山水之景的喜爱都有共同之处,但在诗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寄予情感的表达也有所不同。意蕴美的理解和体悟要建立在对语言美和形象美的把握基础之上。

“审美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形式”[5]山水诗文表现出作者对自然和个体存在的追问,是在审美中完成的对人类存在价值的确认。意蕴美的理解和体悟建立语言美和形象美体悟的基础之上,是山水诗文重要美育价值的体现。

三、山水诗文美育的教学路径

山水诗文所写不是单纯的自然山水,而是“‘诗人化’了的自然风光”[6]。李泽厚论述自然美体现了“自然的人化”,“它企图展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相关联、 艺术本体与情感本体相关联, 亦即将美的根源与工具本体, 艺术作品与心理(情感)本体联系起来”[7]。山水诗文,作者在观景中完成了对自我和人生的审视,对山水诗文的美的审视要从自然景色的欣赏转到意境的创造再转到对人的关怀;文学本身是一种饱含作者情感的艺术品,对景色的欣赏离不开对作者寄予之情的美学体悟。因此,山水诗文美育的教学路径可以沿着“观景-入境-观人生”的思路展开。

(一)观景

山水诗文首先应走进作者创造的景色之美中,这一部分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生通过朗读和不同形式的感知教学,具体把握山水诗文的语言层次,感受文本,了解语言特点,体会景色描写特点。这一部分可以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感知教学法,比如识记、诵读、品味、涵咏,分析诗文的遣词造句,篇章布局和结构组织。

1.朗读法:读出韵律

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在教学刚开始的审美语言层应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在审美形象层应注意结合具体写景传神的字词,读出重点和强调;在教学最后一个意蕴层要读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寄予自然山水的情感。

2.删改法:分析语言

通过删改调换的方法比较、体会景色描写的特点。例如在《山居秋暝》的教学中,可以请同学们讨论,颔联和颈联能不能换成:

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首先,更换后不符合诗歌平仄规律,同时,颔联谓语动词后置,词序的变化造成的是两对意象的组合,“明月松间”“清泉石上”,意象的组合形成意象群,像电影中镜头的交叠,突出了山林的空和静。先写视觉,再写听觉,先静后动,以动衬静。颈联则正好相反,先写听觉,再写视觉,先动后静。这样的交叠给读者的审美体验制造了适当的阻碍,让读者在动静关系的转换中体会诗歌所营造的陌生化的效果,更加巧妙地营造了美的意境。

(二)入境

山水诗文作者所写之景是内心心境的投射,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景”之后,逐步“入境”,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等方式,关注诗文中的声、色、形,还原诗文中特定的场景、画面。这一部分可以运用的是想象还原画面法和联系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比较法。

1.想象法:还原画面

“想象,是完成文学审美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学美育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学语言与文学形象的联想与想象活动是文学美育的常用手法”[8]。相较于视像作品的形象性和动态性来说,文学文本是静止的,是抽象的,需要通过想象这一中间环节才能还原诗中画面,所以想象在文学美育的鉴赏中至关重要,对于写景抒情的山水诗文更是如此。

例如,对于《与朱元思书》的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用现代散文的语言具体描绘作者一路上所看山水之景,还可以辅以绘图、选配图、看图解说等形式,目的都是使原本静止抽象的文字经过想象后变得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对山水诗文的美感。在想象画面的同时要强调朗读,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感受诗歌意境,体悟诗歌情感。

2.比较法:意象的选择和组合

比较法可以运用的基础在于诗文之间存在异同,同中辨异,也要异中求同。教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山水诗文中对意象选择和组合的相同与不同,比较同一个诗人不同时期作品中的相同与不同。诗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审美趣味营造了不同的诗歌意境,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体验,可以设计群文的形式,反复诵读,在比较中明确异同。

例如,对于王维的山水诗,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发言,总结“人”和“山空”的关系。《鸟鸣涧》中前两句是因果关系,“人闲山空”;《鹿柴》先从视觉、静态上写“空山”,似在山中找人,初看无人,一片寂寥,再用“但闻”引出人语,在听觉的感知下,空谷传音更显其空,后两句夕阳映青苔,更添幽暗。如果说《鸟鸣涧》是直接写心境之“闲”再以动衬静描绘画面,那《鹿柴》是完全的以动衬静,以人语衬山空,以返影趁幽暗,视听结合,以声写静,以光写暗。所以在这里人在山后做衬托,“人语山空”;《山居秋暝》中诗人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首联和颔联更像《鸟鸣涧》,似写无人的山静,颈联写人,不再像《鹿柴》中只为衬托山的静,而是作为山居图的一部分,与山水相融,表现出生动活泼、淳朴自然的山居生活图景。所以,无论山是怎样的,诗人真正做到了心空,“人空山空”。

(三)观人生

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着眼于学生对山水诗文的情感与意义世界的理解和把握,即理解和把握事物形象、画面背后的情感。这一部分可以运用的手法是知人论世法和拓展阅读法。

1.知人论世法:诗境与心境的连接

根据认知语境理论,作品是作者在一定情境下产生的,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诗人的经历等。在对抽象的、精炼短小的山水诗文情感的理解上,首先要按照“言-象-意”“景-境-情”的顺序把握诗文,其次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感受诗人诗境和人生境界。

古代读书人有很多类似的经历,都曾入仕,后经挫折、贬谪,面对人生的失意,他们大多选择寄情山水,在山水诗文中完成内心的不断调整和人生境界的转变。例如,王维的人生经历十分曲折,他从开元盛世少年得志到流落狱中,从读书为官到归隐山田,这样的经历也体现在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中。《鸟鸣涧》作于“开元盛世”时期,是王维青年时代的作品。《鹿柴》和《山居秋暝》是天宝年间,王维政治热情逐渐冷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所作。此时,诗人更多的是一份闲适恬淡。王维在他的山水诗中选择的景色其实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投射,自然的美因人而美,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会看到不同的景色,在景中融入了“人”的眼光,这就是意境和情感的表现。

王国维提出“隔”与“不隔”的概念,强调的是在审美中,一种生命意识的融入,是对自我生命存在的观照和生命意义的探寻,在景中探寻,情景交融,形成意境,寄情自然,拥抱生命本真,抒发真实情感,具有充满生命体验的审美价值。读这些诗歌,不仅要体验诗人的体验,感受诗人的感受,还应读出自己的思考和味道,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2.拓展阅读法

同类山水诗文的横向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形象、意蕴多方面的学习经验,同一个诗人的作品做纵向拓展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地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及诗文所表现的不同的心境。

在王维的山水诗群文阅读教学之后,可以推荐学生通过比较整合的方式从一篇读到一类再读到整集。教师可推荐从群文到类文的作品:《山中》《竹里馆》《终南别业》《汉江临泛》《过香积寺》《辛夷坞》;推荐从群文到整集的作品:《王维诗集》《王维集校注》。在对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梳理苏轼一生的经历及在不同时期、地点所写诗文,提高对苏轼山水诗文的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四、结语

山水诗文在语言、形象、意蕴三方面具有独特的美育价值,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从山水景色的鉴赏、意境的创造与人生意义的探寻等方面感受美、鉴赏美。山水诗文的美育价值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景色意蕴诗文
《海那边的景色》
咦,春天!
诗文里的元旦韵味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甜甜的龙眼,美美的景色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
景徐周麟诗文中的他乡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