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出路: 核心素养视角下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思考

2023-04-17 03:13马金宁
体育师友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体育评价

马金宁

(常熟市常清中学, 江苏 苏州 215558)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 “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 学校体育教学对于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学生意志品格,全面实现 《健康中国2030》 具有重要意义[1]。 学校体育可通过教学活动与体育竞赛把德、 智、 体、 美、 劳五育连接,寓德育于其中, 寓智育于无声, 寓美育于真实, 寓劳育于创造, 体现健身育人功能[2]。 2022 年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体育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人生观、 价值观, 培养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等必备品格和能力[3]。 “体育核心素养” 为深化体育课程改革而生, 理应落实于课堂实施, 诸多学者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进行了探讨, 但仍存在一些困境。 如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目标定位在 “安全第一” “快乐体育” “升学应试教育” 这样机械的、 模糊的、 无生机的理念上。 现实教学中, 去除了学生损伤发生率较高、 难掌握、 普及率低的项目, 单一技术小单元分散教学, 降低了运动负荷。 遗留的问题未能有效解决, 导致体育课程内容选择、 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未能体现系统性、 结构化、 科学性, 间接导致了体育课时不足、 学生认知程度不够、 锻炼兴趣低下、 身体素质下降等现实问题, 影响学校体育发展。 故以最新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体育教学探索尤为必要。 笔者将从体育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 教学主体、 教学形式、 师资资源开发和评价机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 以期为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事业添砖加瓦。

1 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困境

1.1 学校体育教学理念困境

体育教学理念模糊将直接影响教师教学行为与结果。走访调研发现, 受 “快乐体育” 理念影响, 部分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存在滞后现象, 对新课标理解模糊错位, 对学生主体性认识有失偏颇, 给予学生自由与放纵, 将寓教于乐和单纯娱乐搞混。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多种游戏, 使课堂教学节奏欢快, 学生参与热情也很高涨。 但学生并未习得扎实的知识, 磨炼身体素质, 未能较好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也有教师采用 “大一统” 理念, 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性别、素质等个体差异开展体育教学, 部分学生的需求未能满足。受 “升学应试教育” 理念制约, 部分教师对体育的价值认识肤浅, 认为体育就是放松课, 甚至认为课程对体力、 心理的消耗会影响下节课或其他主科的学习, 对学生是否通过体育课学习获得系列知识和能力成长不够重视[4]。 受环境天气等影响, 体育课常被其他学科老师占用或进行室内自习, 未能达到国家政策规定的每周2-4 节。 在这些理念下,教师常常将教学重点放到文化课, 出现课程安排不合理,占课现象频发系列问题, 忽视体育、 美术、 音乐等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体育课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综合育人价值。 此外, 受滞后理念影响, 诸多基层体育教师逐步丧失了工作热情, 严重制约了体育教学健康发展。

1.2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困境

受 “升学应试教育” “安全第一” 理念的影响, 当下中小学体育课程尚存在教学内容设置较为单一、 片面, 安排系统性不足, 运动负荷欠缺, 理论教育匮乏。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 过往一般是以单一技术学练为主的3-6 课时单元教学, 这样安排未能让学生对运动项目有完整体验, 缺乏连续性、 系统性, 不利于运动项目的深度学习和学生兴趣的激发。 部分省市的初中体育课程, 教学内容安排仍然与体育中考内容密切相关, 多数以篮球运球、 排球垫球、1000/800 米跑、 跳绳、 仰卧起坐为主。 这些教学内容对健康行为及体育品格培养的作用有限。 出于安全考虑, 部分老师仅从客观角度选择了学生损伤发生率较低、 易掌握、普及率高的项目。 因此, 体育教学内容安排存在理论教学匮乏、 实践教学内容片面等问题。 学校开展的篮、 排、 足,“一校一品、 多品” 等多种体育项目流为形式, 许多学生参与体育课的动力来源于体育中考, 而不是培养健全人格,激发学习兴趣, 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 强化身心健康, 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时代要求。 总之, 当下体育教学内容围绕中考内容、 教师主观需求来设置, 未能满足学生主体核心素养发展, 制约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

1.3 学校体育教学形式困境

优质体育课与老师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决定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单一教学方法对于实现体育教学多维目标是存在难度的。 教学手段多维优化组合, 互相辅助, 对于实践课提升整体效能尤为必要[5]。 目前, 部分教师在实践课教学中采用较单一、 陈旧的教学手段, 未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现代化多维优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机融合。 笔者走访调研发现: 体操技术动作教学过程中一味讲解, 示范较少, 师生互动较少, 仍然以传统集体式的示范讲解, 喊口令学生做动作, 未能较好体现分层、 分组、 合作多种方式并存, 趣味性不足, 教学手段上多采用示范及理论教学法, 学生易厌倦, 最终导致体育课堂成效低下。

1.4 学校体育教学主体困境

受应试教育影响, 学生需要学多门学科, 精力分散,重心在于提高文化成绩, 参与运动也仅仅为了获得一个好的分数。 学生没把体育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 着眼于当下“利益”, 未能看到终身体育的长远收益。 调查得知, 许多学生未能正视自己的体育薄弱项, 遇到困难退缩放弃, 厌烦体育课, 体育品德有待提升[6]。 此外作业与补课占用学生许多时间, 学生也很难有额外时间进行体育运动, 终身体育意识难以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体育课风险的存在,体育课安全矛盾较为突出。 学生校内一旦发生意外伤害,就算学校无过错, 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比例来处理。 因此,教师为了学生安全, 上课比较谨慎, 本着 “安全第一” 原则上课, 教学内容简单, 去除体操等高危项目, 运动量小,怕出事故。 调研发现, 诸多体育老师对于上课过程中学生受伤尤为担心, 基本上课盯着学生自由活动, 不出事就行。

1.5 学校体育教学师资与资源开发困境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学校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不属于文化科目, 相比较而言一线体育教师专业培训机会较少[7]。 受文化科目在中考中的权重大影响, 部分学校仅配足主科的师资, 体育师资并未配齐配强, 靠仅有的几位老教师支撑学校体育工作。 由此看来, 缺少了新体育教师的加入与专业知识的培训更新, 导致了学校体育教学停滞不前, 缺乏创新。 体育教学恶性循环, 导致教师教学激情褪色, 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低下, 不利于体育品德、 健康行为的培养。 调查发现, 囿于部分学校领导对体育不重视, 体育教师专业技能成长较慢, 教学模式固化, 教学设计按照传统照搬, 教学流程缺乏革新。 因此, 师资开发利用亟待加强。 囿于各校多维因素影响, 诸多学校的体育场地与器材建设滞后, 投入待提升。

1.6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困境

目前体育教学评价较为单一, 弹性不足, 存在形式化与表面化[8]。 评价的元素仅仅是学生运动成绩, 学生体育品格、 规则意识等评价略显不足, 评价维度单一片面。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以运动发展为中心, 忽视了体育品格、 规则意识、 终身体育知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现实中教学评价似乎是为应付检查, 流于形式, 达不到阶段性指导教学工作、 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目的, 无法了解学生真实体育需求。 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令许多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目标达成望而却步, 虽都清楚体育健身育人的重要性, 但重心仍然放在追求学生升学率。 学生为考入名校, 势必减少锻炼时间, 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到文化课学习。

2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策略

2.1 学校体育教学理念改革实施策略

要重视体育的健体作用, 更要明确体育综合育人价值, 培养学生精神品质。 结合体育新课标具体要求, 教师需改变传统 “放养式” “统一标准” 的教学理念, 更新优化体育教学理念, 树立立德树人、 体教融合、 健身育人、健康第一、 教会勤练常赛等可持续发展理念。 将公平、 拼搏、 创造、 突破等理念作为价值取向, 更要关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运动负荷表现, 让肌肉、 骨骼、 神经、 内脏器官得以锻炼。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 学生晨练后, 学习效率会得到提高, 锻炼并不会耽误学习效果, 通过正确的方法引导, 学生可拥有健康的体魄, 以更加充足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理念的改变可以得到文化学习与身体锻炼 “一箭双雕” 的效果[9]。

应深化推行大单元结构化教学, 构建 “育体与育人一体、 体育与健康融合” 的单元体系, 具备真实情境的教学模式。 遵循学生学习需求、 身心发展规律、 技能形成规律、教育心理学规律,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提升运动参与度,提高技能, 发展体能, 塑造良好的体育品德。 基于真实情境创设 “教会、 勤练、 常赛” 教学内容, 构建 “学、 练、赛、 评” 一体的教学体系, 以组合技术和战术融合学习为主线, 帮助学生享受运动乐趣、 健身育人。

2.2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实施策略

每个学生均需掌握1-2 项运动技能, 围绕教会、 勤练、常赛,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幼小中大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做到 “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竞赛, 校校有特色”, 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按照体育学科知识逻辑结构、 教育学、心理学与学生认知技能形成规律, 结合新课标指南, 确定基础知识技能、 技战术组合运用、 专项体能与一般体能、展示比赛、 规则裁判方法、 观赏评价等系统化的单元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运用结构化知识技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运动项目完整体验与理解。 设计与真实情境主题相关的具体内容, 最终达到体育核心素养的三维学习评价标准。

例如: 可以让学生在球类18 课时的大单元学习中体验不同的角色与职责, 如场上球员、 啦啦队、 教练员、 裁判员、 后勤保障等, 注重赛前赛后礼仪、 篮球文化、 篮球裁判规则、 篮球意识的培养。 注重球类运动项目结构化技能的教学, 重视学生多种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学练, 引导体验技术间的内化联系, 如每节篮球课都要让学生练传球、运球、 投篮等基本技术和组合技术。 球类技术学习可遵循先单一后组合, 先进攻后防守, 先有球后无球, 循序渐进,逐步进阶。

篮球作为同场对抗集体项目, 需要球员适应竞技表现“阶段性涨落现象”, 在各种情境下对赛场变化和对手动态作出不同判断, 运用多种技战术对抗比赛。 重视球类运动项目战术战术配合教学, 应先强化基础配合, 再逐步进行全队整体配合教学,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每节课应安排一定时间,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班级内比赛。 比赛人数可多样,如篮球比赛可以是三对三、 五对五, 比赛场地可因地制宜,如既可在半场区域进行, 也可全场进行。 以赛促练提高学生技战术水平, 培养良好体育品格。 通过真实情境教学,让学生对篮球技战术的实战运用有所领悟。

重视球类运动项目主要规则的教学。 教学中应重点讲解犯规与不正当行为。 学生在对抗练习或教学比赛中出现常见违规行为时, 应暂停练习或比赛, 进行解析与纠正;尽量让学生承担裁判工作, 帮助学生形成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

加强球类运动项目的体能练习。 每节课安排10 分钟左右的补偿体能、 功能性体能教学, 丰富体能练习形式,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水平。

此外, 可在生物学、 社会学、 教育学及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充实体育教学内容, 改造竞技运动项目, 服务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可适当增设学校特色体育课程,如游泳课、 形体课、 体育与保健理论知识课、 体育文化品德课等。

2.3 学校体育教学形式改革实施策略

AI 时代背景下, 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化自主、 合作、 探究等多维学习方式, 尝试跨学科或学科交叉融合, 培养学生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体育学科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适宜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依据发展学生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的核心素养要求, 结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技能形成规律、 机能起伏规律, 建立足够强度运动负荷要求下的练习法 (完整练习、重复练习、 变换练习等) 作为主要教学方法。 勤练苦练才能发展体能、 提高技能, 也唯有勤练才能磨砺意志品质、形成体育精神。 遏制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和花哨表演, 使体育回归自然本真。 练习法可结合直观法(示范、 图像) 和语音法(讲解、 提问、 评价) 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选择可借助多媒体视频等方式, 例如, 动图、录像、 平板、 可穿戴设备、 运动负荷屏幕实时监控、 大数据分析、 云计算、 人工智能化设备等现代技术手段[10], 提升教学效能。 线上线下结合, 丰富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互动教学、 游戏教学、 设置故事情境教学、 层次教学、 源于生活问题导入、 拓展法等。 亦可改造体育场地器材、 竞技运动项目, 突出学生主体, 拉近师生之间距离,调动主观能动性, 回归生活本源, 实现自我价值。

2.4 学校体育教学主体思想转换实施策略

通过学校、 家庭、 社会力量强化学生对体育价值认知,以系列体育活动 (趣味运动会、 团体球类比赛) 展现体育魅力, 促使学生体会到锻炼乐趣。 体育教师加强学科理论教育, 不仅仅是项目学习, 更要包含体育保健知识和体育精神文化。 教师可深化拓展训练, 基本要义是 “从做中学”, 学生由教师引导分享, 设置真实情境, 经过体验-分享-共识-行动的学习链, 最终直接达到体验教学的多维意义。 囿于各种因素, 体育意外伤害事故不可避免。 体育教学实践表明, 学习内容的难度、 学习形式的安排也是影响学生课堂安全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作为体育教师也要转变思想观念, 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学生课上安全。 教学准备阶段可建立学校体育场地与器材的定期检查制度与问题随报制度; 建立学校运动场地、 器材使用计划公示制度;建立学生的健康档案和请假制度; 预判教学内容风险等级及制定相应应对策略。 教学过程中培养小骨干, 充分挖掘课堂管理潜力; 提升教师观察力, 注重培养无盲区观察能力; 设置安全练习环境, 注重培养动态中营造安全练习环境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 可穿戴设备的 “即时运动心率监测系统” 能助力运动安全隐患的发现。 加强学校体育安全知识学习的宣传。 建立处理体育教学风险机制, 学会轻微伤处理方法; 设立应急预案与清楚专业救助流程; 设立区域体育教学事故预防及处理咨询研讨机制。 建立非老师原因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免责的相关法律制度, 以此消除体育教师的顾虑, 保证教学活动开展顺利。

2.5 学校体育师资资源开发改革实施策略

学校要实现组织全员参与体育竞赛活动, 实现推动各地政府制定实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和体育场地设施修缮建设的年度行动计划, 解决好经费问题, 增加体育学科的投入与支持。

校领导及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 不能认为仅上好体育课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应积极参加各类培训, 提高师德师风、 专业知识技能、 组织能力、 教学等方面的能力。 此外,学校可不定期聘请不同类型的专家为教师开展讲座, 进行专业培训, 互动与交流, 指导体育教学训练研究。 教师也应积极强化自身学习, 提升专业素养。 学校亦可通过 “走出去, 引进来” 战略, 鼓励教师参与交流, 借鉴他校经验,运用于实践。 社会层面应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 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型教练员, 践行体教融合。 政府应聚焦学校体育教育和体教融合内生需求, 建立面向优秀运动员的规划培养机制, 适应教育体系中培养优秀竞技人才需要。

2.6 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实施策略

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是构建高效体育课堂教学之关键。 学校领导要督促不发生表面化、 片面化评价, 对评价过程、 结果进行仔细考察, 将体育评价切实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指导阶段性教学计划安排。 教师可采用多维评价方式, 创造公平的学习机会。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 更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态度情感、道德精神表现, 应考虑学生素质和技能的不同基础, 进行个体差异评价、 主客观结合评价、 定性定量结合评价, 确保评价更为客观、 全面。 学校可增设 “教师发展过程性评价”, 以促进教师自身 “成长”, 亦可将家长纳入教学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

3 结语

学校体育教学对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健全人格, 健身育人, 全面实现 《健康中国2030》 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要树立立德树人、 体教融合、 健身育人、 健康第一、 教会勤练常赛等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 构建“育体与育人一体, 健康与体育融合” “学、 练、 赛、评一体化” “每位学生掌握1-2 项运动技能” “全员勤练参与体育竞赛” “大单元结构化” 的教学内容体系, 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整合社会资源。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体育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2016体育年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