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教育呼唤强师

2023-04-20 02:55谭旭东
中国教师 2023年4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陶行知创造性

谭旭东

ChatGPT的出现引发了媒体和大众的强烈关注,也引发了教育和学术界的一些焦虑与担忧。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的进步的确带来很多便利,也会从多方面影响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但技术和机器的进步与人的创造性密切相关,没有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就不可能有科技进步。ChatGPT尽管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尤其在一般的写作方面给人提供某种便利,但却无法取代人的创造性。

创造性不是技术概念,而是存在于人的有目的的行为中。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即有目的地去追求、去学习、去创造的实践能力。这对教师的能力和品质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为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教师至少在知识和思想方面更有先知性、超越性。同时,教师也应该具有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心态和能力,且有更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

陶行知认为,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按照他的观点,教师不但要有专门的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社會和现实,有召唤学生、引领大众的精神力量。陶行知的这种教育思想今天依然值得领悟。教师不是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教师的身份也决定了他必须与广大学生和家长紧密联系;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课程教学不能坐而论道,而应该紧密结合实践,与现实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紧密对接。教师的知识结构要不断优化,精神层次要不断提升,才能扮演好陶行知所说的“社会改造的领导者”的角色。

新时代教育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特别是新技术新媒介的介入,导致了教育工具和教学方法发生较大的改变,但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始终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因而教师在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方面更要有自觉的意识。无论如何,创造性教育呼唤强师,而强师势必引发教师的自我革命和教育的价值重构。

(作者系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创意写作、儿童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陶行知创造性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陶行知教育名录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