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女儿满妹:最难忘父亲 专注看书的身影

2023-04-20 11:37危春勇
党史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共青城胡耀邦江西

危春勇

满妹为父亲系风纪扣

翻开胡耀邦女儿满妹所著《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那张名为《整装待发》的老照片叩击着笔者的心扉:胡耀邦笑容满面坐在办公桌前,女儿满妹斜着身子为父亲扣上衣领风纪扣。

重新品味这张洋溢着亲情和暖意的照片,笔者不由得想起数年前满妹来南昌时采访她,听她细说心中的父亲和自己通过写书抒发对父亲不尽思念的往事。

最难忘父亲专注看书的身影和神情

满妹个子不高,朴素大方,留着蓬松的短发,戴着一副细框眼镜,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笑脸盈盈,和气大方,热情平易,快言快语,交谈几句便能感受其直爽率真的性格,让人看到了胡耀邦的遗风。

与记者交谈,满妹相当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对于记者的提问,她总是先用笔记下来,听完再回答;对于到场者的合影要求,也是有求必应。熟悉她的人都说,这是家风使然。

满妹大名叫李恒,随妈妈李昭姓。这个小名是奶奶给起的。1952年,她在四川南充出生时,已有几个孙儿的奶奶终于盼到了孙女,心满意足,喜笑颜开:“就叫满妹吧!”

满妹排行老四,上面有3个哥哥。作为家里的老小又是唯一的女孩,在家里肯定得到更多的宠爱,我们都理所当然地这样认为。然而满妹却说,父母对子女一视同仁,对自己的宠爱不一定有,但特殊的情况是有的。与几个兄长相比,自己没有上过幼儿园,小学、中学没有住过校,跟父母去过北戴河,这些都是哥哥们小时候没有的待遇。父亲那时多在家里办公,自己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就多一些。有时玩腻了或没得玩时,就去父亲的大屋子里玩或是在他坐的大椅子上爬来爬去,父亲从不介意,仍旧埋头看他的书或是文件;有时碰到他那儿有客人,父亲便会叫秘书或工作人员拿来水果或糖块什么的,“打发”她离开。如果说父亲对儿女们不一样,她认为那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父亲曾经带她和邻居家的女孩一起去吃冰淇淋,而“文革”中则带哥哥们出门去打牙祭。

满妹说,整个家庭非常平等,父母对子女们想干什么、不干什么没有刻意的要求,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父母对子女的要求很严格。他们在家里很少谈论工作上的事情,也不许子女过问这些或随意评论干部。

打开儿时记忆的闸门,满妹看到最多的、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父亲不停地看书学习。满妹感叹地说:父亲抓紧点滴时间看书,一生手不释卷。他不但身体力行,学以致用,而且勇敢地追求真理。

子夜伏案和着泪水书忆父亲

为了缅怀和纪念父亲,满妹从搜集资料到写作修改,再到等待出版,前后耗时8年,最终完成了一本回忆父亲生平的著作《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在这本“用泪水”写就的回忆录中,满妹翔实地记述了父亲的一生和最后的日子,多侧面地回顾了父亲的革命生涯与精神风采,同时细腻、温婉地叙述了许多家长里短的小事。书中展示了胡耀邦作为一个慈祥的父亲,也是女儿的益友的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父亲的无尽思念。

满妹(左二)仔细观看万成龙老人提供的珍贵照片。左一为作者

满妹做过工人,当过兵。1980年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毕业,但从没有受过任何写作的训练。谈起这本书的创作,满妹笑称是“客串”。她坦率地告诉笔者,自己学的是自然科学,大部分时間从事医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她对政治没有特殊的关注,也没有理论方面的修养,对党史更没有研究。所以,本来没有写这本书的计划和勇气。她没有写作大纲,没有整体构思,甚至连信心和时间也没有。在很多朋友的一再劝说下,她才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试着去做这件事。于是,她在业内朋友的策划与帮助下,开始搜集和整理资料。她终于下定决心,并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原则:写得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父亲去世时,满妹正在美国进修,没能与父亲作最后的告别;父亲安葬时,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她又无法赶回来。说起这些,满妹一直深感内疚并遗憾不已:“我觉得应该为父亲做点事,这也许可以使深藏心底的自责得以解脱。”

满妹那时工作相当忙,每天上班10多个小时,下班也很晚,而且周末经常加班,因此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写作,一般都在夜深人静的子夜时分开始伏案奋笔。隆冬深夜,她上身穿着外套,脚上裹着毯子御寒;酷暑盛夏,她点上蚊香,开着电扇夜战。她不断用父亲不畏艰难、拼命工作的精神鼓励自己。

尽管从小在父亲身边长大,满妹仍认为对父亲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写作期间,她感到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档案可查,也没有线索和能力进行广泛的采访。好在她做过编辑,有一点文字基础,从父亲艰难困苦和斑斓多姿的一生中,悟出了天道酬勤的道理。于是,她利用各种机会和途径搜集资料,采访当事人。通过积少成多的办法,在资料搜集到一定程度时,就分门别类地整理出来,然后再与能找到的当事人核对史实,对文字进行反复的加工和修改。

把心中的父亲写出来是最朴素的想法

2005年,《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之际出版发行,为读者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重要史实,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不断有素不相识的读者给满妹来信来函,谈感想、讲亲历、析正误、提建议。读者的细致、认真与热情,令她感动不已。

在图书评奖中,该书也屡获殊荣:从国家图书馆的文津图书奖到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从徐迟报告文学奖到中国报告文学大奖,以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北京市优秀出版物奖。

滿妹说,如果说这本书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的话,要特别感谢广大读者的关心和厚爱,感谢有关领导、前辈和专家的热情指导和大力帮助,感谢友人们的鼓励与支持,还有丈夫对自己写作的理解与帮助。

她透露,丈夫刘晓江对历史事件和党的方针政策比自己了解和熟悉得多,因此他帮助搜集和核实了不少史料,成了“把关人”。三哥胡德华则是“标准制定者”,提出“写出传世之作”的要求。这虽高不可及,却一直警醒和鞭策着她。满妹给自己定下的底线是:写出真实的父亲,写一部负责任的作品。“把时代的真实风貌、真实的故事、真实的父亲记录下来,以馈读者;从个人感情来说,把自己所知道的父亲写出来,以尽子女的孝心,是我最朴素、最简单的想法。”

2011年,满妹根据有关方面专家和读者来信、来函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并增补了部分珍贵图片,再版重印。

为父亲回归江西共青城感到欣慰

在笔者采访之际,有一位七旬老人闻讯赶来与满妹会面,还特意带来了珍贵的合影和珍藏的记忆,表达对胡耀邦的敬意和怀念。这位名叫万成龙的老先生,打开一张用塑料纸包裹着的已经发黄的老照片,向满妹深情回忆起1958年2月5日见到耀邦同志的一幕:那天,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到江西上饶看望团干部,一见面就热情招手,大声说道:“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他记得“耀邦同志当时身穿一件呢子大衣,非常精神”。几十年过去了,胡耀邦的风采一直铭刻在万老的记忆里,回忆起来就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

有感于此,满妹动情地说,父亲和江西有着不解之缘,他的革命生涯是在江西起步,生前一直都关心和惦念着老区的建设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初他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老少边穷”问题,生命结束后又被安葬在江西共青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轮回。后来通过考证发现,江西高安华林还是我们的祖居地。我们全家对江西有着特殊的感情。

1990年12月5日,胡耀邦的骨灰盒由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与亲属等护送,从北京到达江西德安,在他生前多次关心过的共青城安葬。

满妹回忆说,记得当时母亲提出将父亲安葬在江西共青城,全家人都表示赞同,唯独她虽没反对,但疑虑重重。主要是觉得那里离北京太远,去看父亲一趟不容易,而且将父亲一人留在荒僻的小山岗,只有一株矮小的马尾松陪伴,于心不安。在父亲安葬后第一次踏上富华山为他扫墓时,看到昔日的荒丘野坡已被共青城人建设成了满目苍翠的壮丽园林,得知每年至少有100万人从全国各地到这里凭吊,甚至不乏国际友人时,她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和从未想到的震撼。

满妹说,这是一块让她魂牵梦绕,走到哪里也忘不掉、放不下的地方。因为江西不但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人民军队的诞生地,是一片富于革命精神的老区,也是父亲为理想而奋斗的起点和最终的安息地。1990年12月父亲安葬和1995年11月父亲80周年诞辰时,还有2009年4月父亲逝世20周年之际,母亲李昭率家人来到共青城祭奠。这些年,他们兄妹四人一有机会便要到这里看望父亲。她现在相信,父亲长眠在这片红土地中,得到的不只是安宁和清静,还有成千上万人的爱戴和尊敬。自己和家人来这里扫墓,不但可以寄托哀思,也能得到心灵的净化。她感到更可喜的是,每次来都能看到共青城的发展和变化。她由衷地希望,江西老区人民能把当年革命的理想转化成建设家乡的力量。

猜你喜欢
共青城胡耀邦江西
胡耀邦:让社员们多搞点“小自由”
江西银行
共青城市苏家垱乡:共绘美丽乡村新画卷
关爱青少年的胡耀邦
一个不等式在一类条件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聚焦重点工作 抓好监督的再监督
——驻省审计厅纪检监察组组长罗伟华对省厅赴共青城市审计组和共青城市人口普查工作进行督导调研
共青城 红土地上的创造
我爱江西奶奶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