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司这么做:以研究型审计为引领开展对外捐赠专项审计调研

2023-04-28 17:34马小钧
中国商人 2023年4期
关键词:部门制度

马小钧

W公司今年开展的对外捐赠专项审计调查,探索了沿着“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这一主线,将研究型审计的理念和思维贯穿到审计项目全过程的实践,自上而下揭示风险隐患、自下而上找准问题根源,最终向管理层报送了高质量的调查报告,有力推动了W公司对外捐赠管理机制的优化完善以及全链条的规范运行,同时也推动了审计工作取得新成效、实现价值增值。

转变审计思维,创新开展审计

树牢政治意识,加强统筹谋划。审计部门在认真研究党中央、行业上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着力稳定经济大盘”的有关决策部署、领会其背后的战略考虑和政策安排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必须落实的政策,决定开展对外捐赠专项审计调查,旨在推进企业优化管理机制、排除风险隐患,为企业履行好政治责任、行业责任、社会责任保驾护航。

紧盯政策导向,聚焦前沿问题。本次调查是将贯彻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作为立足点,以审计的视角对W公司对外捐赠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管理现状等行业巡察审计缺乏关注的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进而从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三个方面给予审计职业判断。

围绕捐赠资金,揭示风险隐患。W公司对外捐赠主要涉及扶贫捐赠和公益性捐赠,捐赠的对象也各不相同。对此,审计部门提出了“三个全覆盖”理念,即采取“对捐赠类别全覆盖”“对捐赠发起部门全覆盖”“对捐赠年度全覆盖”的模式,从而对全系统对外捐赠制度、审批程序、预算管理、资金流向、合同管理、过程监督、资料归档等全链条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系统思维,将历次巡察、审计发现的问题与之贯通起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排查,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以及典型个案和局部问题进行深度揭示。

精心探索谋划,做足审前准备

采取多种方式,研透调查对象。一是从国家和行业两大层面以及中央、省级和地方三个维度,广泛收集学习对外捐赠相关法律及管理办法等。二是走访了解对外捐赠的历史情况、管理模式、管理现状等,学习对外捐赠操作流程。三是电话访谈,初步了解当前对外捐赠全链条运行现状、询问受赠对象对配合该项工作的想法。四是收集巡察审计关注的重点及发现的问题。通过从不同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使审计人员拓宽了视野、理清了思路,从而更好地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当前情况进行判断,并将原计划采取的专项审计调整为专项审计调查,以期从宏观、机制、制度、管理层面理顺对外捐赠全链条程序,排除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达到预期的目标。

坚持系统思维,探索方案设计。一是在深入研究审计对象的基础上,对本次对外捐赠专项审计调查需要关注的内容尽可能全面罗列,形成碎片化的文字信息,比如内部审批的时间节点执行情况、合同条款是否包含制度规定的廉洁相关内容等。二是运用系统思维,将碎片化信息分类整理、系统整合,形成包括8个类别24个细分小项的全链条调查清单。三是进行风险评估,划分了15个中高风险重点调查事项和9个低风险一般调查事项,从而分清主次利害。四是運用战略思维,站在全局高度,科学规划调查要素。在调查范围上创新提出“三个全覆盖”;在调查方式上,调查前探索引入“试点调查”,调查过程中主要采取观察法、查询法和询证法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时间安排上,考虑与定期开展的重点工作相结合。

探索“试点调查”,优化实施方案。本次调查借鉴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试审”方式,创新引入了双随机模式的“试点调查”,通过采取正反结合的方式,在实践中检验实施方案的实用性以及审计思路的可行性和审计内容的完整性。通过“试点调查”,一方面初步测算了工作量,为审计资源的投入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优化了审计调查内容和调查重点,为提高审计调查效率、保证审计调查质量奠定了基础。

加强过程管控,做细现场调查

统一标准口径,严把调查质量。在实施现场调查前,调查组集中学习了本次调查的内容、依据以及方式方法,并对判定口径进行了统一,如,三方捐赠协议中必须包含《对外捐赠管理办法》第十条“协议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捐赠金额……”。对调查过程中通过横向交叉比发现的公示主体和载体不同的问题,通过查阅相关制度,明确了应在单位内部进行公示的统一标准。通过标准口径的统一,一方面能倒逼审计人员将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研究透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准确找出风险隐患、提高调查质量。

聚焦前沿问题,力求查深研透。对于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制度漏项或者规定模糊的问题,调查组及时调整调查进度,集中审计资源,进行重点突破。如,在报销资料中出现非税收入收据、普通收据等多种与W公司的《对外捐赠管理办法》中要求的收据类型不符的捐赠收据,通过认真分析制度条款、上网搜索各种收据的适用情况、咨询当地财政局和上级部门等多种方式,经过谨慎研判,最终得出了制度中对特殊的扶贫捐赠收据规定存在缺项的结论。通过聚焦研究前沿问题,使调查组对调查对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调查向纵深推进,取得实效。

深挖问题根源,找准对策措施。调查过程中,调查组主动与工作人员对接进行双向沟通,积极听取基层声音,主动参与问诊把脉,协助基层深入挖掘问题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而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通过综合分析,当前对外捐赠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大层面:机制方面包括管理机制不顺畅,制度层面包括制度设计存在漏项、制度与现实脱节、制度规定宽泛等,执行层面包括经办人员制度理解掌握不够深入、工作不严谨、监督缺位等。根据理清的原因,从理顺管理机制、优化制度统一模板、强化执行监督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措施,为破除对外捐赠全链条风险隐患,打通堵点痛点创造了条件。

做实结果运用,提升审计效能

调查结束后,审计部门按照W公司领导的指示,精心谋划审计调查“后半篇文章”。主要从加强内部贯通协同、建立风险评级、建好线上阵地三个方面,做实调查结果运用,使审计效能和公司治理效能得到“双提升”。

内部贯通协同,形成矩阵管理。建立内部审计情况通报、重要信息共享机制。由审计部门及时向纪检、企管、法规、财务、党建等部门通报重要审计情况、分享重要审计结果,再由各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分别开展对捐赠发起单位的指导和监督,从而构建起上下联动、横向协同、齐抓共管的“大监督”格局,形成了矩阵式管理模式,促进了问题“真改、实改、快改”。

建立风险评级,构建分级管控。针对发现的问题,审计部门主动与企管部门沟通,统一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清单。首先按照风险类型,将问题分为舆情、合法、合规、合同、履约、资金、廉政7类,并根据发生频次、产生影响、管理责任、变化趋势,结合法规、财务、纪检、党建等部门专家意见,对问题的风险等级进行综合评定,将审计问题分为低、中、高三个风险等级。通过对问题进行风险评级,有利于紧盯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实施差别化后续管理,也为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建好线上阵地,构建交流机制。为更好地提升审计成效,审计部门与其他监督管理部门联合,打造线上沟通交流阵地。利用内部信息平台建立“工作交流群”,既方便审计部门调度督导整改情况,也便于成员单位之间横向学习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纳入相关管理部门,使各捐赠发起单位可以随时交流整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于理清整改思路、统一整改标准、高效开展整改、切实整改到位,从而提升整改成效和整改效率。

猜你喜欢
部门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哪些是煤电部门的“落后产能”?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应对挑战需多部门联手
论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的立法选择
新形势下县级发改部门职能转变思考
7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