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当代价值

2023-04-28 02:21唐彦林黄秀萍
党政干部学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唐彦林 黄秀萍

[摘  要]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始终立足中国国情,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去思考和实践如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邓小平开创性地提出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该思想具有中国特色,服务中国人民,使中华民族真正“富起来”,也向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华民族正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键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126;D61;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23)03-0030-07

共同富裕从古至今始终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状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鲜明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又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是一条精神红线,把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串联起来。系统分析和梳理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实践路径以及蕴含的方法论,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价值

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聚焦于共同富裕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明确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共同富裕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保驾护航,需要无产阶级政党把握方向,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突出的是“共同”,是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不是少部分人的富裕、大部分人的贫穷。其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即实现共同富裕需要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支撑。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富裕起来,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新时代依然要致力于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一)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指出:“不优越叫什么社会主义。”[2]271不是所有社会制度都把共同富裕当作发展目标。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民主集中制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些既赋予中国人民享有共同富裕的制度自信,又为共同富裕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保驾护航。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发展获得了许多新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所以,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富裕提供经济制度保障。邓小平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3]1033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财富要丰富,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健全的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确保每个劳动者都能处于平等地位来分享生产资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既承认和保护人民合法的权利和个人财产,又保证和维护人民共享社会公共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保障了劳动者之间的平等地位,这也表明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此同時,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能够统筹好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激发人民群众的生产热情和主动性,既立足现实调动全国上下共同参与、共同致富,又时刻洞察时代变化,顺势而为,为我所用,从而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为共同富裕提供政治保障。共同富裕的实现不能仅仅从经济层面去思考,也需要从政治层面科学判断、准确把握。邓小平指出:“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4]175民主集中制如果丢了,党和国家就有“变质”的危险,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就会受到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是全体人民享有平等的社会主体地位、行使平等的权利。民主集中制有利于正确恰当地协调好个人和组织、局部和整体之间的关系,确保发展轨道不偏离,杜绝出现少数人或个人专断的不良局面。同时,民主集中制能够更好地倾听人民声音、听取人民建议、汇集人民智慧,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共同富裕提供领导保障。一个执政党能够持续围绕一个宏伟目标进行总体设计,集中力量排除万难,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国家要富强、人民要幸福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这个使命担当代代相传。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机器,还需要一个能够正确运用国家机器的坚实而睿智的执政党,充分发挥凝聚民心、团结力量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从长远的战略来思考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确保政策的制定和顶层制度的设计具有长远性和稳定性。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卓越的成就生动地诠释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就必然要凝聚思想共识,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5]63-64邓小平深知忽视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后果。要快速建设四个现代化,必须及时纠正对社会主义的误解。社会主义能够取代资本主义是因为社会主义既能摒弃资本主义的腐朽和不公,又有能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加丰裕的物质财富,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基础。自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之日起,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被摆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突出位置,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要横下心来,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外,就要始终如一地、贯彻始终地搞这件事,一切围绕着这件事,不受任何干扰”[4]249,并以此来衡量社会的进步以及一切工作的得失,时刻提醒全党社会主义制度较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之处就在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更快和质量更优。

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大前提,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发展,没有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料,共同富裕就是空中楼阁,就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需要发达的生产力。首先,要发展科学技术。鄧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通过科技领域的自立自信自强来打造中国品牌,构建发展的新格局、树立发展的新优势。其次,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勇于开拓国际新市场,善于引用、借鉴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1]。最后,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想办法在物质和思想上激发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要积极发挥劳动者生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其头脑和思想不僵化、不死板,为积累、保存社会财富创造条件。

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做大做优“蛋糕”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公平,避免产生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就在于不仅能够创造极为丰富的物质资料,还能避免和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风向标,是无产阶级政党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根源所在。“富裕”是目标,“共同”是关键。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要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又要避免两极分化,侧重点就是优化社会财富的分配制度。首先,初次分配上,坚持各尽所能、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激发劳动者的活力。其次,再次分配上,坚持社会统一调节和合理控制,营造公平正义、安定和谐的社会氛围。最后,第三次分配上,通过媒体舆论宣传、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和争取富裕人士以及爱心人士无私奉献、慷慨解囊。

(三)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人类物质生活水平在提升,发展的快节奏使得一些人实现了物质的富有,但精神世界却陷于危机之中。物质的贫困和精神的匮乏都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这种优越性一方面体现在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并且所有成果归全体人民共同支配;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精神文化素质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在世界上立得住、站得稳,“光政治独立不够,还要经济独立、文化独立”[2]11,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57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是基础”[5]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就是大力发展经济,创造丰厚的物质资料,这是富民的前提和物质保障,没有物质文明做基础和保障,其他各领域的发展都是空谈。人类只有在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才有更多精力去提升自我精神素养。所以,要着力推进生产力发展,推进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物质层面的富裕需要精神层面的富裕提供精神鼓舞和智力支持。没有良好的物质文明,没有高尚的道德素养与团结和谐的社会风气,精神文明就成了无稽之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为劳动者营造有益的社会环境,调动劳动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专业素养,提升其道德品质,向世界展现十四亿多人口资源所带来的巨大思想、文化和技术优势。第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在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较量中,不迷失自我。第三,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较低。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由于计划经济和平均主义的束缚,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加快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势在必行。此时的中国拥有占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其中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各地区的自然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存在差异。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发展与世界息息相关。基于这样的现实国情,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关注其长期性、非同步性、阶段性,要认识到农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需要通过实施“先富”带“后富”、重点振兴农村等有计划分步骤地去实现。现今,中国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重温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实践路径能够为解决当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提供思路。

(一)明确“同步”和“平均”不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绝非意味着全体人民绝对地、无差别地、同等地富裕起来,追求这种“同步”和“平均”是不切实际的。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存在明显差别,区域之间、行业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在这种特殊国情下,要求全国人民同时、同步达到同等富裕水平,不允许发展顺序有前有后、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是违背发展规律的,必然是不可能实现的。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味追求同步富裕,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不复存在,人的劳动、知识和创新能力将被抹杀。“大锅饭”平均主义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指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2]451。倡导条件好一点的地区可以先行一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不是剥削占有其他地区,不是这些地区富起来就大功告成了,而要这些地区积极主动地去帮助、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先富”带“后富”的思路在今天依然是有用的,有助于协调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共同富裕允许合理差别的存在,承认有差别的“共同”。例如: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在自然资源以及人才、科技等方面都有优势,完全可以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榜样,主动给予中西部地区帮扶和引导,促使中西部地区后来居上。同时,发展相对缓慢地区也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外来的帮扶,还要积极发掘本地的发展潜能。

(二)坚持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清晰性和实现步骤的渐进性

共同富裕愿景不是一天两天提出来的,而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一个历史范畴,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从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来看,由于现实国情的限制,国力的富强和人民生活的富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需要时间来调节,富裕程度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来不断提升。首先,发展目标要具有清晰性,坚定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矢志不渝地追求它、实现它,不畏惧任何风险挑战。其次,立足现实国情,明确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慢不得;认清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复杂性,有计划分步骤地去落实工作,急不得。例如,邓小平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三步走”战略,先温饱,再小康,最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他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也体现了把宏伟理想划分为一个个阶段目标去完成,在量的积累过程中促成事物的质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6]因此,我们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要把事情一件一件地做好做实;要善于进行阶段性总结,肯定成绩,发现不足,及时纠正错误。每一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都意味着我们越来越接近最终的胜利。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最好的诠释。追求共同富裕为的是人民,人民群众不仅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还是参与者和建设者。美好生活、共同富裕不能靠别人送来,而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拼搏和积极创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4]313,好就好在以人民为中心,好就好在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奋斗的目标。纵观邓小平的光辉一生,他始终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尽快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富裕生活作为思考问题和一切实际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体现善于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敢于放手发动群众,支持人民群众大胆实践,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鼓励人民通过勤劳创新致富,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都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开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依然要发挥人民的力量。第一,秉持人民至上原则,增进人民福祉。实实在在地解决人民群众现实存在的困难,不要把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停留在头脑里和嘴上,而要落实在实际工作上,切忌空喊口号和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要使人民群众能切实分享国家繁荣富强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红利”。第二,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力量。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鼓励勤劳致富,拒绝“躺平”和“养懒汉”,在全社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倡导人人有担当,人人尽职责,共同出谋献策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提升劳动者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优化劳动者队伍,同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为劳动者提供进修的机会,充实劳动者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使其能够快乐地工作,实现自我价值。

(四)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农民的共同富裕

农民是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全国农民的数量看,还是从农业、农村在全国发展中的作用看,没有“三农”的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不切合实际的。邓小平指出:“从长远来讲,要注意农村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很大的政策。”[2]241“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将以农业为基础。”[2]41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都体现了中国农民的智慧。改革开放后,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村面貌的持续改善以及农民积极性的持续高涨为对内搞活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因此,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方面,要着力提升农村经济发展实力,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环境等方面扎实推动乡村发展,拓宽农民的致富渠道,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农村内在潜力,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吸引更多的青年人回归农村,建设家乡,解决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另一方面,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战取得的胜利成果,激发农民的生产、创造热情,积极为农民尤其是刚刚脱贫地区的农民提供学习致富技能的机会,防止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出现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确保致富道路上不落下一个人。

(五)实现共同富裕要充分借助世界力量并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

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利益交织、命运与共,“关起门来各行其是”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实现共同富裕,必须统揽国内局势和世界变局,既要立足现实国情,不忘自立自强,又要放眼国际大局,抓住机会发展自己,统筹好共同富裕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改革开放后,中国抓住机遇,使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看到中国想要发展的态度和无限发展的潜力。与此同时,邓小平始终没有忘记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对全世界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就标志着“人类的五分之一摆脱了贫困”[3]1124。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想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更加离不开世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需要同世界共谋发展。中国是人口大国,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国有责任为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使自己快速壮大起来,承担起大国对人类发展应有的义务,努力在世界发展和稳定团结上贡献独一无二的中国力量。一方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的发展道路,通过自身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秉持互利共赢的发展原则,坚持多边主义,做营造安定国际环境和稳定国际秩序的贡献者。另一方面,树立胸怀天下的意识,加强各国间的经济合作,尊重彼此的合法权益,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中国与世界同繁荣共富裕的大门。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也惠及世界人民,为人类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方法论价值

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是历史和时代的產物,始终坚定中国的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抓主要矛盾,协调好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的关系,善于把握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邓小平还十分重视调查研究,注重实践,善于总结经验。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所蕴含的这些方法论对于解决当下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遇到的问题具有现实启示。

(一)实现共同富裕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邓小平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教条、不保守,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邓小平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5]382。实事求是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规划实现共同富裕发展步骤时,就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个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在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时,1979年的初步规划是:到20世纪末,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3]732,1981年,邓小平根据现实发展情况,认为达到一千美元这个目标不容易,达到八百,也算小康社会。改革率先在农村取得成效是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成果体现。这些都充分表明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邓小平提出的“中国式的现代化”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些发展蓝图和战略规划都始终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现实国情,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越界不冒进,脚踏实地地通过实践实现共同富裕。如今,中国的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实现共同富裕更加需要坚持实事求是,积极鼓励、引导人民群众脚踏实地、勇于实践,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冒进、不盲目;在实践中检验国家政策,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不隐瞒,及时调整,总结经验;鼓励做实事,不做口头承诺,不表口头决心,在干中学、在干中进步。同时,积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大胆地尝试,不怕试错;不抽象评判发展速度快还是慢,坚持从实际出发,使评判符合实际情况。

(二)实现共同富裕要运用矛盾分析法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了事物的发展走向。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坚持发展始终不能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生产力的发展是主要矛盾,是重中之重,但也要协调精神文明的建设。如今,我们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更要协调好共同富裕目标的整体性和重点性,集中力量加快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兼顾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善于总结具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经验,积极推广,惠及更多地区和群众。同时,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不尽相同,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符合现实的不同目标。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和速度必然存在差距。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不能机械地用完全统一的标准要求全国,搞“一刀切”,而要灵活对待。同时,落实相关政策时,要因地制宜,不能强制性地无差别地在全国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要降低试错的成本,积极探究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路径。

(三)实现共同富裕要运用调查研究法

注重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法宝,邓小平十分重视走进基层、走进百姓家进行调查研究。深入的调查研究使邓小平更加坚定要带领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和经济特区的建立都是基于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1992年,邓小平到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进行考察,发表了重要的南方谈话,更是极大鼓舞了人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如今,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展出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人民群众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望。因此,要继续运用调查研究方法。首先,要有完善的制度来保证调查研究的常态化,我国正处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期,要切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其次,要讲究调查研究的方式方法,避免走马观花、走过场,避免搞形式主义。要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使调查有针对性,覆盖面要广,要有实质性收获。最后,调查研究要真正听取人民群众的心声,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建议。共同富裕为的是人民,依靠的也是人民,所以,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诉求和建议,调查研究人民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四、结语

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为中国的发展指明奋斗方向,对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传承和发展的统一,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核心内容、实践路径以及蕴含的方法论为解决中国今天发展的现实问题提供了宝贵的现实启示和思路。从追求“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新发展理念,从“先富”带“后富”到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些是邓小平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实现共同富裕思想在新时代的发展,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最好证明,也是我们全力奋进第二个百年征程,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一九七五—一九九七)(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4-8.

责任编辑  魏亚男

[收稿日期]2023-01-15

[基金项目]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等教育对外援助研究”(2021-10140- 31),主持人唐彦林。

[作者简介]唐彦林(1972— ),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黄秀萍(1992— ),女,辽宁丹东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