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蓝天翱苍穹

2023-04-28 07:58姚远刘凡君
军工文化 2023年3期
关键词:预警机院士雷达

姚远 刘凡君

老人家的广博学识、风趣谈吐、传奇经历以及卓越贡献,在我为之敬仰赞叹之际,仿佛自己也跟着院士走了他的一段人生历程,使我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3月6日下午4∶20分,接到中国电科集团一位领导微信:惊悉王小谟院士仙逝。心中猛然一惊,消息来自这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自然不会有假,再说了,谁也不会拿这种事情开玩笑。春节前知道老人家身体不好,已经住院,由于疫情紧张,只是打电话问候了一下,原计划春节后再去看望的,没想到竟成为永诀,心中悲痛无以言说,独自在楼下转了半天,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随即给重庆作家刘凡君发了一条微信,他是老朋友了,十多年来,在完成“预警机三步曲”——报告文学《逐梦之旅》、院士传记《王小谟传》以及电视连续剧《遥指苍穹》的创作过程中,我和刘凡君老师,与王小谟院士,曾很长一段时间朝夕相处,倾心交谈,情景历历在目,犹在昨天。老人家的广博学识、风趣谈吐、传奇经历以及卓越贡献,在我为之敬仰赞叹之际,仿佛自己也跟着院士走了他的一段人生历程,使我成长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

一下午心绪不宁,求证了两位电科朋友,一遍遍的确认似乎只是为了得到一种情绪上的缓解。晚上,又与刘凡君老师打了一通电话,我们以王院士、预警机为话题,思绪又回到了2013 年的年初,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200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 周年之际,中国自主研发的预警机首次飞过了天安门广场上空。从此,世界认识了中国,我们也认识了王小谟院士和他的预警雷达团队。

因工作关系,我们曾经多次向中国航空工业、中国电科院约稿,反映预警机的研制进程,反映王小谟院士以及预警机电子雷达研发团队的有关事迹,文章发表在《军工文化》杂志上,也由此慢慢揭开了预警机研发的神秘面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2013年1月18日,王小谟院士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发的荣誉奖章。随即,国家有关部门准备宣传一批重点项目的研制过程,预警机首当其冲。为此,在与电科集团时任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毛远建( 兼任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文化交流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小谟院士座谈交流时,对于预警机精神的宣传得到了王院士的大力支持,随后,我们以此为题材,着手准备创作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全景式反映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研制发展纪实。我们广泛收集了航空工业集团、电子科技集团以及38所、14所、航空工业西飞、陕飞等单位关于预警机研制的资料,采访了王小谟、欧阳绍修、陆军、吴光辉等一大批有关专家、当事人,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逐梦之旅》。

不久,中国工程院准备组织撰写王小谟院士的传记,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收集到了许多有关报道王院士的文章、报告、讲话,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洋溢出的丰富内涵,不断地感受到小谟院士的卓越贡献和人格魅力。于是,在工程院时任科学道德处处长吴晓东的推荐下,我们又欣然接下了这项光荣的任务。我们大量走访了院士身边的同事、学生、朋友、家人,力图从历史的碎片中,从零散的采访中,整理出院士传记的主题和线索,从感性的认识中去把握人物的命运与时代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理性的思考中去谋划这部传记的篇章结构。

那年 “五一”节刚过,当繁华与喧嚣渐渐退去,当无数劳动者还正在休养生息之际,在中国电科院王小谟院士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我们与院士开始了心与心的交流对话。

采访王小谟院士是一个幸福的过程。说幸福,是因为小谟院士在讲述中,把创造发明的快乐传递给了我们。尽管院士当时已经75 岁高龄,满头华发,但他精神矍铄,一说话就会露出淡淡的微笑,说到高兴的地方还会兴奋地用手比划起来。

采访王小谟院士是一个沉思的过程。我们在沉思,是因为王小谟院士说到以色列撕毁“圆环合同”,想起了美国的无情打压,还有蔑视的态度……他眼睛里流露出“一定要争口气”的坚毅神情,而留在我们记忆里的,不但是沉重的教训,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实现伟大复兴?

采访王小谟院士是一个感动的过程。说到预警机研制团队时,王小谟院士如数家珍地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他满怀深情地说,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是他们,攻坚克难,不断创新,将预警机托上了祖国的蓝天,从而实现了中国人的梦想……

采訪王小谟院士是一次追忆的过程。5月3日上午,王小谟院士说,明天我们去看看383 吧!说完,他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我们知道,那是他的“第一个孩子”,第一个成功的作品。4日下午,我们跟随王小谟院士一道,驱车前往驻京某雷达基地。路上,我们了解到,383 三坐标雷达已经退役,我们能见到它的真容吗?

到了雷达基地,欢迎仪式简朴而又隆重,阳光下,一排排整齐而英姿飒爽的雷达兵战士正等待着王小谟院士的检阅。我们起初只想站在旁边观看,当院士发现没有跟上来之后,坚决地把我们拽上来,让我们也亲身体会到了祖国人民子弟兵的强大、威武与庄严。

“这就是383!”王小谟院士像孩子似地叫了起来,然后,快步走向383 三坐标雷达。原来,当部队首长得知王小谟院士要到基地视察,连夜把已经退役了的383 三坐标雷达从库房拖出并组装运转起来。

“这就是阵面,这是仪表盘,这是终端系统……”王小谟院士不顾大家的劝阻,执意要爬上雷达车,热情地为我们介绍雷达的各种性能。仿佛间,我们跟着院士又回到了那“好人好马上三线”的艰苦创业阶段,又回到了383 三坐标雷达一波三折的研制岁月……

是的,从南京到贵州、到安徽、到北京,一直到登上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王小谟院士一路走得很曲折, 很艰难; 从583、053- Ⅰ、053- Ⅱ、526、381、382、283、JY-9等雷达的命运沉浮,王小谟院士与他的团队为中国防空雷达的发展谱写了一曲创业之歌、青春之歌!从空警200、空警2000 以及预警机出口型500 的雷达研制成功,王小谟院士与他的团队为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为我国国土安全防空网的建设和完善做出了重大贡献。

让历史告诉未来!而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这些科研人员的幸福与沉思、感动与追忆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中国防空雷达及预警机研制走过的创业之路、拼搏之路为主线,记录国际著名雷达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和他的团队崇尚强军报国信仰,历经坎坷,战胜困难,追逐梦想的历程。讴歌以王小谟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军工人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下,弘扬“自力更生、协同作战、顽强拼搏、创新图强”的预警机精神,礼赞中国军工人肩负神圣使命,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为准则,推动国防军事电子事业不断繁荣发展,为早日实现中国防空雷达和预警机事业走向世界之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随后不久,有关部门准备以预警机研制为背景,组织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我们又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再次创作。2019年,根据前两部书以及采访到的别的相关素材,我们创作撰写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遥指苍穹》荣获中国工业首届文学大赛电影电视优秀奖、最佳人气奖。当我们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小谟院士时,他高兴地在电话里说:希望有一天,我坐在家里的沙发上,能够在电视上看到《遥指苍穹》的播出,让更多的人了解预警机研制背后的故事。为了促成这部电视剧的拍摄,王小谟特地授权给我们,并且极尽自己各方面的资源,来积极推动有关工作。

很可惜,在脚本的打磨上,我们以非编剧专业的水平总是想修改得精益求精,加之三年来的疫情影响,严重迟滞了各方面的工作。王小谟院士终究没有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这是院士的遗憾,更是我们的遗憾。

王小谟走了,他走向广袤的大地,去寻找曾经的足迹,重回南京、贵州、安徽,再回到北京,追寻中国防空雷达是如何从地面向空中飞跃的回忆,用一个个平凡的故事告诉我们,搞研发必须脚踏实地,没有捷径也不可能走捷径。

王小谟院士走了,他走向无垠的蓝天,继续关心新型预警机的研究,为适应新军事变革的需要,他将绘画出一幅幅预警机发展的宏伟蓝图。

王小谟走了,他走进了我们的心里,把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写在了逐梦蓝天的路上;把一个中国军工人的初心与使命,写在了共和国伟大复兴的旗帜上……

猜你喜欢
预警机院士雷达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空中指挥所——预警机
DLD-100C型雷达测试方法和应用
雷达
院士速递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
现代“千里眼”——雷达
“罗斯福”号航母首次弹射并回收E-2D“先进鹰眼”预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