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以“体”育“德”的策略研究

2023-05-01 06:43卓志超
当代体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新课标育人德育

卓志超

摘要: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健康育人为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教育目标。如何实现体育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了体育与德育的关系,阐述了以“体”育“德”的优势,指出了新课标视域下以“体”育“德”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希望能促进以“体”育“德”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以“体”育“德”;策略

2022年4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新课标”发布,这是我国今后进行体育教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新课标明确了健身育人的目标导向,聚焦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体育教学从“知识导向”向“素养导向”转变。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是新课标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合成为新课标改革的指导价值观念。在新课标的视域下,体育与德育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以“体”育“德”的功能性得到发挥。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教育现状改观并不明显。虽然新课标强调发挥体育特殊的育人价值,但在我国整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的教育内容并不多,没有发挥以“体”育“德”的真正效果。本研究将探讨新课标视域下如何构建以“体”育“德”的实施路径,这将对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落地具有重要意义。

1 体育与德育的关系

体育与德育是育人的两个方面,统一于育人体系当中,在育人的过程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德育是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方向,体育是德育的手段和载体,体育为德育服务,德育反过来又促进体育的发展。

1.1 体育是实施德育的重要载体

育体与育心结合,体育与德育结合,充分体现了健康育人的本质特征。从教学目的来看,体育是德育的手段,从教学内容来看,体育是德育的载体,从教学过程来看,体育是德育落地的途径。体育是一门将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科目,将体育课堂常规与德育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将体育内容与德育内容相结合,能够发挥体育教材内容中教育的独特性作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比如篮球运动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竞争的意识,长跑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精神,体操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机智、果敢的能力,体育项目中的规则能够培养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将体育教育方法与德育相融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的渗透工作。比如在体育教育过程中队列的变化、器材的分配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1.2 德育是体育的思想保障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锻炼的过程是需要耗费一定体力,并且想要通过锻炼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以刻苦的精神为保障,以坚强的毅力为支撑。体育比赛是以公平的规则、公平的竞争为前提的,体育比赛的顺利举办必须以规则和纪律作为保障,而“德”是体育活动得以顺利举行的思想保障和前提,只有在德育的支撑下,体育才具有意义和价值,比如我国许多优秀的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就是爱国主义信念的转化和激励。德育对体育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任何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2 以“体”育“德”的优势

2.1 体育的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是指体育教学一般都具有开放的活动空间,活动范围大,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增加,在开阔的活动空间内,学生的心情更容易放松,愉悦性会更高,也更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在开放的环境中,干扰学生的外在因素(如天气、声音)会相对较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在无形中主动分析、筛选、处理这些因素,形成自身的主观判断,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2 体育的动态性

体育的动态性是指体育教育并不是一味枯燥的静态课堂学习,而是通过肢体的动态活动来开展的。在动态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应,比如疲劳感、疼痛感、担心累、害怕受伤等,这些行为在动态活动中反应的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开展德育渗透,更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效果会更加有效。

2.3 体育的长期性

体育是一项基础性的科目,从幼儿园至大学一直设有相对性的体育课程,覆盖了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通过在体育课堂中开展“德”的培育,可以保证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一直接受品德教育,保证德育渗透的连续性,起到长期教育的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2.4 体育的社会性

人自从出生之后就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与社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需要知晓社会规范,掌握社会交往的规则、技能、情感等。体育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沟通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种沟通是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实现的,具有社会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通过与他人之间的联系以及各种角色的转化,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并根据规则调整自己的行为,加强与他人的沟通,有利于培养个体的社会化,体育活动就是一个特定的社会模拟空间,是社会细胞的一个缩影。

2.5 体育的趣味性

体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是体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育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最大化接受程度,以“体”育“德”,能够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3 新课标视域下以“体”育“德”存在的问题

3.1 目标泛化模糊

体育的教學实践过程和比赛活动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然而,当提及体育的德育功能时,一切道德品质好像都涵盖在体育教育当中,比如责任感、科学精神、健全人格、积极进取、文明礼貌、自主自律、拼搏奋斗等,在肯定以“体”育“德”的作用时,也导致了目标的泛化和模糊,以“体”育“德”停留在想当然的层面,在落实到具体教育的过程中时,极易将没有关联的事情也归拢到体育德育功能上来。目标的泛化模糊导致体育教育中德育的诸多因素不好界定,致使德育成为一种模糊的存在。许多体育教师在确定情感教学目标时重复性的书写团结协作、规则意识等内容,体育教学失去了德育的具体实施方向。

3.2 内容狭隘空洞

以“体”育“德”功能的实现是蕴含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技能的学习是体育教学的主线路,体育教师对学生技能的掌握影响着德育内容的生成。在实践中,许多体育教师认为“熟能生巧”是学生学会、教师教会体育技能的不二法宝,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固化为技能的反复练习,强化学生对技能的掌握程度,将教学任务简单的理解为技能的掌握,将体育课程的内容设定为单纯的身体练习,忽视了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品德层面的培育。学生是具有情感性的,学生在学习技能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一个过程,而正是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够理解学习的意义,感受到练习的乐趣和合作的重要性。如果教师仅将学习的过程理解为学生个人简单的“练练练”的过程和技能掌握的过程,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渗透,这种德育教育无疑是空洞且不符合育人的理念,学生只能感受到单调、枯燥和乏味。

3.3 方法简单固化

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重“教”不重“育”的倾向,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表现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方法简单、缺乏新意,将生动的德育教育变成了“贴标签”式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的主体性受到限制,德育就难以落到实处。以“体”育“德”的过程是复杂的,充满了各种不确定因素,在开展以“体”育“德”的过程中,并不是有集体活动就能培育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如果教师引导的方法不对反而会消解学生的集体意识,也不是长跑课堂就会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如果教师枯燥式的错误引导方法反而会令学生轻而易举的放弃。以“体”育“德”取得良好的效果,是需要体育教师采用鼓励引导、情感交流等多种方法,在复杂的情境教学和练习时间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干预和引导从而得以实现。

3.4 效果评价难把握

德育包含情感体验、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的素养维度,而这些素养都是难以具体量化的,这也导致以“体”育“德”的效果难以评价,导致了体育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时,难以把握时机,不能充分的将德育素养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中。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手段可操作性不强,而且无论是谁参与道德评价,都带有一定的个体主观性,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在以“体”育“德”的教学评价时,评价内容重复,评价方法不科学,无法在情境中提取学生的品德表现,评价的过程也没有持续性,品德评价中的很多内容具有高度相似性,对学生的学习表现难以区分和辨别,这更加导致了对品德评价的模糊。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团结、进取等优秀的品德,如果体育教师不够敏锐,没有抓住学生肢体、表情等的变化,没有领会到这些变化中所表现出来学生的品质,那么也难以开展对学生的品德评价。同时,德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体育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情况进行持久的跟进,但无论是教师的精力和时间限制还是德育渗透过程的隐蔽性,教师都无法进行长期的跟进,也就难以有效的对以“体”育“德”的效果进行评价。

4 新课标视域下以“体”育“德”的优化策略

4.1 关注层次与差异,确定具体性目标

以“体”育“德”的教育目标是体育教学过程开展德育的方向和指南,是教学活动的预期,能够调节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目标的确立对以“体”育“德”具有积极的作用,目标明确而清晰是开展以“体”育“德”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确定目标时,应当遵循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相结合、层次性与差异性相联系的原则。所谓一般目标与具体目标结合,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以体育学科一般目标为指导,根据教育实际情况确定更为具体的实现目标。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是体育德育的目标,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个目标太抽象和笼统,如果没有将这个目标具体细分,那么教学目标很难在实践中得以落地。如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确定为“帮助同学”,这样的目标具体明确,易于理解,便于执行。所谓层次性与差异性相联系,是指教育目标的确定应当是分层次、有差别的,层次性主要体现在年龄层次上,比如小学时的目标应该是低层次的,初中的目标应该比小学高,高中阶段目标更高。差异性则是指同一个阶段、同一个年龄的学生,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规则意识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了解规则”“识别规则”“完成规则活动”几个层次的目标。

4.2 強调技能与品德,挖掘整体性内容

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目标而设计安排,是以“体”育“德”实施的具体载体。体育教育内容包括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体育教学是三者之间的全面统一,片面强调教授技能是一种片面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中德育的基本内容有竞争精神、规则意识、团队精神、责任感、意志品质五个方面的内容。技能教学是德育内容的载体,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并不像专业科目一样有专门的体系,更多的时候是隐含在技能教学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包含着德育渗透的因素。比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在体育内容中不会有专门的章节内容,学生并不能通过观看书本就可以知道和培养起来的,而是在教授运动项目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在开展以“体”育“德”教学时,要将教养、教育、发展三者统一,将运动技能与学生的情感体验、心理感受统一融合,用一种整体性的教育观进行授课,挖掘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比如通过篮球战术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到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篮球规则的讲解和实践,让学生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4.3 统一传统与创新,丰富教育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式固化、单一,在新课标的背景下,需要根据新的技术创新教育的方法。传统的教育方式使用至今,我们不能全盘的否定,在德育渗透时可以有选择性的应用,比如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规则范围内的惩戒教育,引导其认识到纪律的重要性。同时,体育教师要基于新课标提出的任务,创新德育方式,引导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注重身心健康的感受。比如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提升德育的娱乐性,采用情境创设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感受和认知,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4.4 结合情境与科技,量化评价指标

以“体”育“德”的评价难点在于如何对学生课堂中德育因素进行量化并进行长期的监控。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道德品质的表现具有情境性、即时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德育水平的评价也必须在情境中进行。一方面,教师应当明确体育德育评价的具体内容,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过程中着重关注这些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体育比赛、分组学习情境中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于视频录像等技术手段,录制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回看的方式细致分析学生的德育水平,通过前后录像的对比,评价学生德育方面的进步和不足。

在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成为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教学中应紧抓“育人”指向,充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将“立德树人”的任务真正落到实处。目前,我国以“体”育“德”还存在诸多难题,作为体育教师,以“体”育“德”应当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在目标、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下功夫,紧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改变以往简单粗糙的语言教育方式,充分发挥体育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符灵荣.民族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内化途径及方法[J].2021(2010-1):149-150.

[2]张楠楠.高校体育养生德育元素解构与育人机制浅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7):178-180.

[3]李昭.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体育落实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研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2021,(011):P.1-1.

[4]韦永富.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小学体育德育价值及渗透途径探究[J].当代体育,2021(35):56-56.

[5]吴晓冬.“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小学体育的德育价值实践研究[J].体育画报,2021,(012):2-3.

(作者单位:厦门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新课标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