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谷物中邂逅文明

2023-05-02 16:54卢勇
书城 2023年5期
关键词:谷物人类学文明

卢勇

《谷物的故事》  崔凯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版

崔凯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一个村庄,乡村生活的记忆晕染成他生命的底色,对于土地和粮食有着本能的亲近,用他自己的话说,“乡土是我与生俱来的一块胎记”。他会在城里的房前屋后开垦出一片“自留地”,种上些瓜果蔬菜自收自娱。是以,《谷物的故事:解读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借谷物史透视人类文明发展,不仅是研究视角的创新,也是作者的乡土情怀使然。

正是这种乡土情怀使《谷物的故事》不仅有知识的广博、历史的厚重,还有人间烟火的温度。作者对各种谷物的生长习性、营养成分、起源和传播过程娓娓道来,如数家珍。本书从生物、气候、土壤、族群、战争、朝代更迭等方面解释了,为什么谷物是人类的主食,而不是肉类或水果?为什么南方人喜欢吃米,北方人喜欢吃面?为什么中国人吃馒头,西方人吃面包,而土豆又是如何从“恶魔的苹果”一跃成为今天欧洲的主食?作者在书中“揭秘”了谷物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凡此种种,若非对谷物情有独钟而又沉潜甚深、涵蕴多年,又何以能如此运筹帷幄、一气呵成?作者对乡土的拳拳赤子之心,使他完成这本书成了一种“命中注定”。

如果撬动人类文明发展的杠杆有一个支点,那这个支点必然是粮食。只不过在食物富足的今天,人们已渐渐遗忘了粮食的重要性,以至于相较于其他许多问题,对于谷物的研究竟是少得可怜。在各种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人们从文化、族群、民族、宗教、地理、生态、社会、政治等视角,探讨王朝的兴衰及文明的进程。然而,真正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因往往潜藏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说,没有全人类的历史,只有关于人类生活方方面面的历史。小麦、大米、玉米、大豆……这些在我们看来不过是再寻常不过的谷物,对于崔兄来说,却是解读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密码。

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提及,本书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的叙述框架,而是源于人类学的启发。二○一八年崔凯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做访问学者,邂逅了人类学课程,人类学整体观的视角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让他深受触动,并萌发了从谷物的视角展现人类历史的想法。人类学是一门通过对人类社会文化生活进行总体呈现,来探索人类本质的学科,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对于食物的研究一直都是人类学专业的重要议题。著名学者张光直曾说过:“我确信,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人类学家通过食物在某一个特殊人群或族群的获取、生产、制作、消耗等食物系统,来观察、描述、分析、阐释与之相关联的认知系统、生态系统,及其在更大背景下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方面的联系。

食物从来不是简单的“吃的东西”,而是处于人类社会的核心位置的。食物的分享形成部落与家庭,食物的分配决定了群体的阶级和权力,食物的分类体现了民族和文化的差异。《甜与权力》乃人类学食物研究之经典,西敏司从不起眼的糖入手,将糖的生产、流动、消费纳入了纵向的历史叙事中,勾勒了糖从贵族独享的奢侈品到廉价工业品的庶民化过程;同时揭示了潜藏在这一过程背后的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以及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从而构建出与以往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同的世界贸易体系的权力文化网络,以至于萨林斯发出“甜蜜的悲哀”的感慨。

在人类学的启发下,《谷物的故事》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谷物,重新梳理人类与谷物的协同进化史,为我们展示了谷物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变、地缘政治竞争、工业发展、经济扩张甚至军事冲突等,正是这些变化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历史。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人类的历史几乎可以被认为是食物史,食物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在历史的长河中波澜壮阔地流动着,推动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人类文明持续前进。这本《谷物的故事》也是在这一学术脉络中,聚焦食物金字塔基础的谷物,通过研究“谷物的传记与世界过程”,展现其背后复杂的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贸易网络及时代变迁。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从谷物起源与文明兴衰、谷物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所带来的当地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业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的贡献与挑战三个层面,全面分析了谷物在人类文明的大历史中所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多年食品产业的实践经验,使作者对于谷物的思考并没有停留在历史的简单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当下的粮食安全和未来的农业产业发展。在他看来,传统的农耕方式显然满足不了国家发展需求,而国际关系的复杂多变加上现代农业本身的发展困境,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推动“绿色革命”,才能拯救人类。

作者对于谷物与文明关系的精彩论证尤其让人印象深刻。在回答“为什么谷物成为人类主食”这一问题时,作者反驳了斯科特的“国家税收论”。斯科特认为谷物每年有固定的成熟季节,可以根据农田面积估算产量,便于按比例收取税费,因此谷物是文明选择的结果。崔兄却对此种政治学的解释提出质疑:有些谷物的成熟期没有一定之规,不便于收税官一次收齐税款;更重要的是,国家是在人类驯化谷物后四五千年才出现的。谷物之所以成为人类的主食,源于其自身富含淀粉、易收取、易储存之特性。是以,作者能得出“是谷物孕育出国家,而不是国家选择了谷物”之结论,本书广泛的学术价值亦由此可见大概。

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至今,两河流域的新月沃土虽是人类农耕的发源地,却也难逃消亡之宿命。究其原因,作者形象地解釋为中国有两个“菜篮子”—黄河、长江,二者的地理布局构成了其他古文明所不具有的战略纵深,若遇蛮族入侵或气候突变,黄河的粟作文明和长江的稻作文明可形成紧密的地缘互助,成为对方天然的战略大后方。这与葛剑雄先生对于中华文明的解读不谋而合。

谷物是文明的基石,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对谷物饱含与生俱来的热情与虔诚。中国历代统治者很早就认识到谷物是国富民安之根本,《尚书·洪范》中设八政,以食为首位;宋真宗亲自推广占城稻;康熙帝更是兼任大清帝国“首席育种学家”,培育了“御稻米”。古语云:“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孩子们从小被告诫要珍惜粮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国人启蒙教育时背的第一首诗,对于中国人来说,谷物具有天然的神圣性。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谷物不仅承载了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而且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粮食安全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压舱石。在此背景下,《谷物的故事》的出版正逢其时,作者不仅拓展了已有食物研究的学术范式,为我们分析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历史观的视角,同时也提醒处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人们重新思考人与人、人与自然、农业与工业、经济与政治、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紧密关联。书中还涉及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谷物进化故事和历史趣闻,加上作者作为东北人天生幽默的语言风格,全书洋洋三百多页,读来酣畅淋漓、趣味横生,兼具学术性和科普性,又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是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不能错过的一部佳作。

猜你喜欢
谷物人类学文明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请文明演绎
乌克兰谷物和油料作物库存远低于2020年同期
击打式谷物加工农具
漫说文明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人类学:在行走中发现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