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化人 :从“看得见 ”到“带得走 ”

2023-05-10 00:34徐培宏
关键词:看得见卖炭翁诗歌教学

徐培宏

摘要:诗歌教学要达到以诗化人的目的 ,一是接通生活 ,通过链接拓展 ,联系已有经历 ,借助合理想象 ,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生活 ,读懂诗歌内容 ,理解人物形象 ,激发情感共鸣 ,让诗歌内容 “看得见”;二是触及灵魂 ,激励学生拥有直面苦难的勇气、悲天悯人的情怀、心系家国的担当 ,让诗歌精神 “带得走 ”。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诗歌教学 ;以诗化人 ;经历教育 ;《卖炭翁》

诗是 “人类的母传语言 ”[1],“是生命的言说、呐喊与歌唱 ,也是个体、私人和心理的意义所在 ”[2]。“以诗化人 ”,即诗教 ,由诗和教组成 ;“扩大一点 ,则是文学教育 ”[3]。

語文教学普遍重视诗歌的教化功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借助诗歌感发的力量 ,让学生沉浸其中 ,锻造风骨 ,濡染情怀 ,澡雪精神,外塑人格形象 ,内化优良品德 ,精修民族气节。近年来 ,笔者持续参与 “经历教育 ”与 “生活教育 ”的课题研究 ,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对诗教的路径有了更多的思考。本文试图从 “带得走的经历教育 ”这一核心理念出发,结合《卖炭翁》的教学 ,就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歌腹地、领悟诗歌精神 ,略陈陋见。

一、接通生活 ,让诗歌内容 “看得见 ”

古人的生活背景、生活方式、生活形态、生活习惯、生活趣味等跟今人有所不同 ,甚至大异其趣 ,这就容易让学生产生诗歌阅读障碍,不能顺利抵达诗歌的核心地带 ,也就很难走进诗人的内心。这样一来 ,诗人原本希望读者看见的东西 ,学生并不能真正看得见。教师要通过点拨、引导 ,让学生能够 “看得见”,最重要的是 ,让他们的生活与文本创造的生活实现有效的接通。诗歌教学要努力调 动学生的生活经历 ,鼓励他们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 ,与文本充分对话 ,从而实现读者生活与文本生活的对接与交汇。

(一)铺陈拓展 ,贯通古今

诗歌教学中 ,可以通过 PPT或视频等手段,输送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 ,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 ,读懂、读透诗歌的内容 ,从而进一步理解诗人幽微的情感与诗歌幽深的意义。

例如 ,执教白居易的《卖炭翁》,要让学生理解卖炭翁艰难的处境、矛盾的心理 ,就需要让他们了解卖炭翁运炭、拉炭、卖炭的艰辛。面对学生因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问题 ,教师应该适时补充、链接、拓展 ,让学生 “看得见 ”。

为了让学生了解卖炭翁如何烧炭 ,教师需先让学生了解 “炭”字的构字特点 ,接着出示烧炭的工序 ,再展示与烧炭环境及烧炭过程相关的短视频 ,让学生 “看见 ”烧炭工序的复杂、环境的恶劣以及过程的艰辛 ,为后面卖炭翁的千余斤炭被抢、希望变成泡沫蓄势 ,进而帮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卖炭翁的可怜、无助和无奈。为了让学生理解 “满面尘灰烟火色”中“烟火 ”的含义 ,教师可适时出示老农与老矿工黝黑面容的图片 ,帮助学生体会卖炭翁长年累月烧炭的辛劳。为了让学生深入领会“半匹红纱一丈绫 ”一句中表现的卖炭翁付出的劳动与得到报酬之间的落差 ,可用 PPT展示唐代的货币制度、流通法则 ,让学生明白 “半匹红纱 ”根本算不上货币 ,对卖炭翁来说一文不值。在此基础上 ,启发学生 :饥寒交迫的卖炭翁 ,纱不能暖身 ,绫不能果腹 ,大家能想象得出他的心情吗 ?有了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学生就能深深体会卖炭翁被抢后痛苦、无助的心情。

(二)联系经历 ,还原诗境

叶嘉莹先生说 :读“诗的好处 ,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4]解读诗歌内容、还原诗歌情境、体味诗人情感 ,是让学生看见诗歌美好的有力抓手。

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相同、相似或相关的生活经历 ,寻找学生生活与文本生活的某种相关性 ,在二者之间打开一条通道 ,让学生更直接地走进文本生活 ,体会其真实性、合理性和亲切性 ,同时根据文本描述的情境 ,在精神世界里丰满人物形象。

在执教《卖炭翁》时,师生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师这么冷的天 ,老人还 “衣正单 ”,说明什么 ?

生 老翁家里非常贫穷。

(教师板书 “穷”。)

师 你有没有在天冷的时候穿得比较少的体验?那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有过。那种感觉像掉进了冰窟窿里。生有过。寒风像刀子一样 ,穿过衣服 ,往肉里割。

师 他穿得这么少 ,按常理应该盼望天气能暖一点 ,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 ,祈盼的却是无情的寒流 ,为什么 ?

生 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 ,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师借助生活体验 ,从“衣正单 ”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薄薄的衣裳 ,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生 我看到卖炭翁因为穿得少 ,脸色青紫 ,牙齿打战 ,动作僵硬。

因为学生一般都有过感到寒冷的经历 ,所以在理解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的时候 ,教师有意接通他们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的共鸣 ,让他们能更好地感受寒风中卖炭翁饥寒交迫的处境 ,对卖炭翁在这种处境中反常的心理产生震撼,从而生发对其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三)二度创作 ,激发共鸣

孔子认为,《诗》尽“美矣 ,又尽善也 ”[5]。诗歌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 ,借助合理的想象 ,对文本生活图景做进一步的拓展。这是一种 “二度创作”,它使文本内容更为饱满、生动 ,使读者与作者的对话场域更加开阔 ,对话内容更加丰富,对诗歌的解读更为多元 ,因而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执教《卖炭翁》时,为了体会 “伐薪烧炭 ”的艰辛 ,教师为学生创设了 “豺狼嚎叫时 ”暴“雨如注时 ”“月黑风高时 ”“大雪纷飞时 ”等不同场景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还原卖炭翁在不同场景里艰难生活的图景 ,反复体会卖炭翁 “伐薪烧炭 ”的不易 ,不断加深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教学卖炭翁被抢情节时 ,教师再次设置情境 :“大雪纷飞 ,天地之间 ,皇城根下 ,卖炭翁被抢之后 ……”让学生发挥合理想象进行续写。在续写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贴紧文本的情感基调 ,沿着文本的叙事逻辑,进行细致的场面描写、细节刻画和心理描摹。学生由于有了对唐代 “宫市 ”的了解 ,对官吏巧取豪夺嘴脸的认知 ,对底层人民不堪生活的体察 ,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 ,他们的续写便能充分还原诗歌留白的部分 ,且由于个体生活经验的差异 ,这种还原又展现了学生文本解读的多元性。而这种多元解读 ,则赋予文本更为丰富的意蕴 ,使得原先封闭的文本被无限地打开。

二、触及灵魂 ,让诗歌精神 “带得走 ”

当下的诗歌教学大多停留在测试性阅读的层面 ,对于诗歌中能够带给学生生命的感发力量 ,教学中往往缺少引导。诗歌教学要超越功利层面 ,要能走向触及学生灵魂的深处,给学生更多 “带得走 ”的东西。白居易《卖炭翁》一诗 ,至少有以下精神元素 ,应该让学生“带得走 ”。

(一)直面苦难的勇气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战胜苦难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人普遍有着忧国忧民的情怀。他们心系苍生黎民,常常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民间 ,以深情的笔触描写百姓的生活。而中国的底层劳动人民有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韧性。这种美好的品性 ,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神养料 ,能给人直面苦难的力量。诗歌教学 ,要努力引导学生汲取这方面的精神营养 ,以增强他们抗压抗击的能力 ,激发他们面对未来世界的勇气。

执教《卖炭翁》一课 ,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讨论卖炭翁 “千余斤 ”的一车炭被抢了之后的结局 ,并说出理由。大家经过讨论 ,主要形成两派意见 :

一派意见认为 ,卖炭翁会被冻死饿死 ,理由有四 :一是 “夜来城外一尺雪 ”,天气太冷 ;二是 “可怜身上衣正单 ”,衣服太薄 ;三是因为 “牛困人饥 ”,他饥寒交迫 ,年纪又大 ,疲惫不堪;四是因为炭被抢了 ,又急又气。

另一派意见认为 ,卖炭翁不会轻易死 ,他会选择回家继续烧炭、卖炭。他们阐述的理由为 :第一 ,他“死不起 ”。也许他的孩子在家嗷嗷待哺 ,也许他的妻子等他买米回家下锅 ,也许他的母亲等他回家抓药看病 ……如果他死了 ,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了 ,天就塌了。他为人子、为人父、为人夫 ,死不得 ,死不起。他必须坚韧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好好活着 ,继续与不公的命运做斗争。受点苦、吃点亏算什么,只要能解决 “身上衣裳口中食 ”,生活总要继续下去。他会选择回家继续烧炭、卖炭 ,只要还有一口气 ,就会继续直面苦难。第二 ,他 “有期待 ”。“心忧炭贱愿天寒 ”,他希望天再冷一点 ,这样就可以卖个好价钱 ,说明他还有愿景。他卖炭多年 ,凭借生活经验 ,能悟出一点价值规律 ,知道这样大的雪天 ,天气寒冷 ,富人一定需要用炭火取暖 ;知道这么冷的天 ,别的 “卖炭翁 ”“卖炭郎 ”不一定会出来 ,当天气更冷一些 ,当市场 “供小于求 ”时,炭的价格自然就会高一些。也许 ,他就是冲着可能卖到好价钱 ,才在这么大的雪天出来的。所以 ,尽管他这次被抢了 ,他还会期待下一次能躲过官吏 ,不被抢劫。第三 ,他“死不了 ”。卖炭翁虽然衰老 ,但因为长年累月的劳动 ,他的身体应该还是比较结实的 ,不会那么容易倒下 ;拉车走在泥泞的道路上 ,需要用力气 ,所以 ,也有可能不会觉得特别冷。他就像一头老牛,一定会努力到生命的终结 ,决不会像今天有些年轻人 ,缺少锻炼 ,怕吃苦 ,体质很差 ,遇到一点困难或挫折 ,就自暴自弃 ,甚至轻生。

两派意见 ,并不矛盾 ,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意义上彼此映照。本来 ,在那样残酷的生存环境下 ,卖炭翁很有可能饿死冻死 ,但卖炭翁的责任、期待 ,以及长期在艰难条件下练就的体质和意志 ,会使他恢复直面苦难的勇气,选择继续回家烧炭、卖炭。两种可能的结局在这里构成反向张力 ,彰显了诗歌的教化功能。从学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 ,卖炭翁直面苦难的勇气 ,已经接通了他们的生活 ,渗透了他们的心灵 ,流淌在他们的血液中 ,成为对他们终身有用的品质。

(二)悲天悯人的情怀

孔子曰 :“其为人也 ,温柔敦厚,《诗》教也。”[6]在所有人类情感中 ,悲悯情怀最为珍贵。中国古典诗歌关注民间 ,照拂苍生 ,其美好的情愫能涤荡学生的心灵 ,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其内心变得更加柔软 ,进而形成文化人格中对人类整体关爱的悲悯、慈善的情怀。一个人 ,只要具备了悲悯的情怀 ,就会凸显人性中善的一面 ,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人。诗歌教学 ,要把这种美好的情怀 ,根植于学生心底,融入他们的血脉 ,伴随他们一生。

在执教《卖炭翁》时,我反复强化學生对诗人悲悯情怀的体悟。

“可怜 ”是《卖炭翁》一诗的诗眼 ,也是《卖炭翁》的情感基调。我抓住这一词语提出疑问:作者 “可怜 ”卖炭翁什么 ?学生发现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是可怜他的贫穷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碾冰辙”,是可怜他的艰辛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是可怜他的劳苦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是可怜他无助 ;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是可怜他徒劳无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 ,我顺势总结 :是啊 ,作者可怜他劳作辛苦 ,可怜他家境贫穷 ,可怜他运炭辛苦 ,可怜他又困又饥 ,可怜他衣正单却愿天寒 ,可怜他最终被抢 ,可怜他仅有的一丝生活的希望之光被粉碎 ,可怜他求告无门 ,这是一种悲悯情怀。紧接着 ,我指导学生从情感的不同层次品读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一句 ,指导学生读出卖炭翁的 “欲哭无泪 ”“十分痛心 ”“百般无助 ”“万分绝望 ”。在我的启发下 ,学生不断调整重音停连、语气语调 ,尽情感悟诗人对卖炭翁遭遇的极大同情。

(三)心系家国的担当

中国知识分子作为民族的脊梁 ,一直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担当。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 ,他们始终胸怀天下 ,情系民生 ,为国分忧 ,为民请命。而作为知识分子杰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人 ,他们往往借诗言志 ,志向高远 ,襟怀宽广。诗中流露的心系家国的担当意识 ,会深深触动学生、感染学生,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尤为重要。

白居易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卖炭翁》关注底层 ,关注民生 ,按照 “国家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国家 ”的伟大论断 ,其家国情怀是显而易见的。为了强化这一点 ,我在课堂上引用白居易《新乐府》的“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7],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卖炭翁》的写作目的 ,从中品读诗人流露出的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担当 ,让学生明确 ,这是时代赋予一位伟大诗人的神圣职责 ,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秉持的人生准则。

当然 ,“以诗化人 ”,可以让学生 “带得走 ”的,还远不止这些。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君子风范 ,心系天下、情系苍生的忧民情怀 ,舍生取义、宁折不弯的刚韧品格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 ,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这些 ,都为学生优秀品德的形成 ,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三、结语

孔子认为 :“不学诗 ,无以言。”[8]叶嘉莹先生也说 :“真正伟大的诗人 ,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写作自己的诗篇的 ,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来实践自己的诗篇的 ,这些诗篇中积蓄了这些伟大诗人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9]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要求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也是一直被教育界尤其是语文教学界呼唤的 “‘诗教 ’回归 ”[10]。“诗之教 ”,在于教化、教诲、教导 ,更在于教习。教诗育人 ,学而时习 ,从诗歌的迁移与综合实践中 ,新建一种和谐、向好的关系。[11]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对一个人的精神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诗化人 ,“看得见 ”是基础 ,“带得走 ”是目的。要让诗歌的教化功能最大化 ,让诗歌的内在品质真正烙进学生的精神生命 ,成为 “带得走 ”的东西 ,让他們终身受用。达成这一要求 ,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我们努力做到这两点 ,诗歌教学就一定能切实有效地实现其教化功能 ,成为学生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

[1]克罗齐 .美学原理 [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30.

[2][11]邢晔 .重建理解 :基于诗教的源流与内涵 [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0(3):19,16.

[3]温儒敏 .小学语文中的 “诗教 ”[J].课程·教材 ·教法 ,2019(6):4.

[4]叶嘉莹 .古诗词课 [M].北京 :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4.

[5][8]杨伯峻 .论语译注 [M].北京 :中华书局 ,1980:33,178.

[6]郑玄 ,孔颖达 .礼记正义 [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1903.

[7]温儒敏 .义务教育教科书 ·语文 (八年级下册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 2019:127.

[9]叶嘉莹 .人间词话七讲 [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119.

[10]钱梦龙 ,陈钟梁 ,钱涛 ,等.语文教学呼唤 “诗教 ”回归 ———“诗歌与诗歌教学 ”网谈录 [J].语文学习 ,2002(3):4.

猜你喜欢
看得见卖炭翁诗歌教学
卖炭翁
卖炭翁的艰辛与贫寒
珠海:让整治“看得见”也“闻得到
构建“看得见”的阅读测试目标体系
“看得见”的呼吸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丫头坪的卖炭翁
安全不安全 数据“看得见”
卖炭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