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小古文 有效提升思维力

2023-05-10 02:48陈燕真
关键词:古文深度学习小学语文

陈燕真

摘   要:小古文的篇幅虽短小,寓意却深远。统编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陆续增加了小古文的学习篇目和学习难度。小古文因其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在字的读音、字的意思、词句的用法、人物形象的概括,主题的提炼等方面存在着困难。正因为难,小古文的深度学习才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字词意思,让思维具有基础性;依托导图支架,让思维具有条理性;构建实践活动,让思维具有独创性;链接课外资源,让思维具有深刻性。通过深度学习小古文,发现小古文中的有价值的教学点,找到可以进行思维训练的“点”,让学生的思维力在深度学习的思辨中有所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深度学习;古文;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04-0009-04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小古文与现代文学在字的意思、用法等方面有天壤之别,因此学生不容易从小古文中获得情趣,理趣。所以,重视小古文的教学,在教学中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小古文中有价值的教学点,从题材特点、字词理解、主旨提炼、人物形象等方面挖掘思维点,让学生的思维力在深度学习的思辨中有所提升。根据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探究字词意思、依托导图支架、构建语言实践、链接课外资源等策略来进行深度学习,让言简意赅的小古文能够真正走入学生的思维深处,让学生的思维力得到有效提升。

一、探究字词意思,让思维具有基础性

深度学习的根基是理解。一节高效课堂主要由低阶思维互动和高阶思维互动组成,两者互为兼顾,低阶思维是基础,高阶思维是升华。低阶思维主要包括回忆、理解、运用。高阶思维主要包括分析、综合、评价。根据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规律,教师首先要理解字词意思以及恰当运用词句意思来奠定思维根基。在小古文教学中,探究小古文字词意思的基本方法主要有:组词解词法、借助插图法、借助注释法、联系上下文法等,而进行字词的深度学习,主要的思维训练点在于:一字多音、古今义、字义延伸等。小古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根基。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过程中,探究关键字词中的思维训练点,探究字词的学习策略,能够有效助力语言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链接一字多音:关于“曝(pù)”的理解,“曝”字在古文里字从“暴(bào)”,“暴”本义是晒。小篆中像双手捧出米在日光下晒。后加 “日”部成“曝(pù)”,是暴的后起形声字。所以当“曝”读pù时,与在阳光下曝晒有关。因为小古文中“一日曝书画”中“曝”的意思是晾曬,整个短句的意思是有一天他晾晒书画,因此引导学生知道“曝书画”在这里读音为曝pù。而这个字还有另一个读音读bào,表示显露、暴露或糟蹋、损害。理解了曝字的意思后,再出示课外拓展的语境。例如:一曝十寒、冬曝其日,夏濯其泉。暴于南荣、今我使二国暴骨、田不以礼,曰暴天物等等。让学生根据意思判断读音,并说出判断的理由,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理解意思可以说出正确的读音:一曝(pù)十寒、冬曝(pù)其日,夏濯其泉。暴(bào)于南荣、今我使二国暴(bào)骨、田不以礼,曰暴(bào)天物。学生通过表达自己意见,说出自己的判断依据,这时学生的分析力就会得到提高,也因此锻炼了语言思维力。

在教学《杨氏之子》时链接古今义:关于“家禽”的理解,“禽”字最早发现于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下部有柄的网,用于捕捉鸟类。因此在古代禽的本意是捕捉鸟类,后来泛指捕捉,相当于擒,再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鸟类。到了现代,“禽”一般指家里豢养的鸟类,例如家鸡、家鸭、家鸽等。通过这样深度解读“家禽”,学生就不会把古文里的“家禽”和现代汉语里的“家禽”混为一谈。对词语的古今义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小古文和现代文时,遇到不同文体会思辨到底是哪种意思才符合当下的字词意思,这样的思辨分析,便于学生理解当下的文意,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教学《铁杵成针》时链接成语:关于“问之”“感其意”的理解。我们知道“之”和“其”都是代词,但是在小学四年级这个阶段,学生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代词,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避免说概念,而是通过理解来体会词的意思。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小古文真有趣,有时仅仅只用一个字就能够代表一个人,再读读小古文,你能发现小古文中有哪些字指代人物吗?学生阅读可得知“之”“其”都指代老媪。如果教学只到这里就戛然而止,那就缺了点语文味。深度学习小古文,还要懂得挖掘小古文关键字词中的内涵。单篇的小古文的关键字词的理解显然是蜻蜓点水,可以拓展到其他小古文中的指代意思,或者链接到现代成语中来理解。笔者引导链接“之”“其”的表示代词的成语,学生联想到:呼之欲出、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置之不理、其乐融融、不胜其苦、攻其不备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链接历史背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助推学生对小古文意思的理解,才能真正地体会小古文的情趣和理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的基础性。

二、依托导图支架,让思维具有条理性

导图是运用简洁的文字和简单的图形进行有序排列,依托导图支架,就是把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思维演变的过程通过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导图的支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分析、总结、归纳,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步一步呈现,让思维在可视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有条理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自相矛盾》通过一买家提出的问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正向思维:用这个矛刺这个盾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学生展开思考矛和盾分别是什么特点。教师通过在板书上画思维导图(可见例图1),让学生回顾可知:盾牌的特点是任何事物都无法刺破,矛的特点是任何事物都能刺破。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楚人所卖的两种物品,在宣传时过分夸大其作用,两种物品的介绍互相矛盾,不能同时存在。因此学生通过讨论得知结果: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假设可以同时而立,然后画思维导图,如果矛可以刺破盾牌,盾牌的特点就是不坚固;如果盾牌可以抵挡住矛,矛的特点就是不锋利。这样的结果与楚人刚开始的介绍也是相反的。通过呈现思维导图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来反复验证故事的开端和结局,学生在这正反思考中思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有条理性。

再如笔者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可见例图2),通过思维导图的关键词辅助,引导学生通过关键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背后所要表达的潜台词。杨氏子姓杨,与杨梅中的“杨”,同音同字,所以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杨梅是杨家的水果。杨氏子以此类推进行类比思考,想到孔君平姓“孔”,委婉回应“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而否定了孔君平的打趣。教师可在学生理解文本之后适当的进行板书导图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君平不姓孔,反而姓石,姓柳,姓泰,姓李,姓马等等,你觉得杨氏子会如何应答。学生通过思维导图的呈现,很快理清思绪:未闻石榴是夫子家果,未闻柳条是夫子家木,未闻泰山是夫子家山,未闻李树是夫子家木,未闻骏马是夫子家畜等等精彩回答。通过思维导图的类比思维,让学生更清晰明了地读懂文本,以及让学生思维条理性。

再如笔者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可见例图3),针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进行推理。树在道边,如果是“甜李”,必然是“无子”;如果是“苦李”,必然是“多子”。通过呈现思维导图,由现象推测结论,最后验证推测的结果,果然是“苦李”。从推理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王戎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学生也在推理过程中,通过逆向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由此可见,思维导图能呈现出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能夠让整个思考过程更为有条理性。

三、构建实践活动,让思维具有独创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在小古文中,可以通过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例如创造性复述、改编文言文、仿古人写文言文、补白文本、质疑文本等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力的独创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并尝试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了很多问题,例如:道路旁的李树有什么特点?大家看到李树的反应是什么样的?通过课堂交流他们也找到了相应的答案,思维得到了训练。后笔者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疑问吗?一学生提出自己的质疑思考: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王戎果真不动吗?四人小组又再次展开了讨论。学生讨论发现,王戎虽然行动上虽然无所动,但是他的思维在动。正是因为王戎善于观察,善于动脑,所以他才能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推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学生能从文本的字面意思的“不动”,逆向思维想到思维在“动”,在这过程中对人物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思维的独创性也得到了提升。

再例如笔者在教学《杨氏之子》时,学生通过看注释得知“甚聪慧”中“甚”字的意思是非常。笔者引导学生仿古人说话,用“甚”说话。学生非常感兴趣,通过四人小组的合作,交流了很多有趣的古语。如:形容这棵树高大或者矮小,用“此木甚高”或者“此木甚矮”;形容这花美丽或者鲜艳,用“此花甚美”或者“此花甚艳”;形容表现特别好,用“此表现甚佳”等等。此外,还有课堂中的师生对话,生发言:此话甚妙,相谈甚欢等等。在对话中,师生共同用古语来表达,增添了小古文课堂的语文味,让学生在仿古人说话的过程中,思维的独创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四、链接课外资源,让思维具有深刻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小古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同作者延伸阅读,同主题延伸阅读,同题材延伸阅读,以单元语文要素拓展阅读材料,以单元人文要素拓展阅读材料,以文体特点拓展阅读材料等。

如笔者教学《杨氏之子》时,拓展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延申阅读。笔者引导学生理解“为设果,果有杨梅”的意思,学生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知道意思:杨氏子给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紧接着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思考:难道古人太懒惰了,写文章时省略了2个主要人物?学生通过链接当时的社会背景得知:古代竹简或者丝锦都比较贵重,写文章时能省略就省略。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学生也就明白了小古文为什么言简意赅,小古文中有很多省略的地方需要自己推敲,也就对小古文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过程中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此外,笔者教学《杨氏之子》时,还进行同主题延申阅读。推荐阅读书籍《世说新语》,尤其对书中的《口中狗窦》进行同主题延伸阅读。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读文本,读懂主人公张吴兴的机智,也加深了学生对《世说新语》整本书的认识,思维的深刻性得到了发展。

罗伯特·斯滕伯格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说道:“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思维。”小古文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所蕴含的意义深远,其中包含着很多思维训练点。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挖掘小古文中的训练点进行深度学习,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   霞.略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和应对方法[J].新课程(中),2017,(11):42.

[2]梅晓玲.探寻阅读思维发展的密码——薛法根《九色鹿》课例对比[J].江西教育,2020,(08):49~51.

猜你喜欢
古文深度学习小学语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