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胫前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例

2023-05-12 09:16邹旭辉杨瑾冯天宇乔博亚欧阳晓勇王丽芬杨雪松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乳膏双下肢水疱

邹旭辉,杨瑾,冯天宇,乔博亚,欧阳晓勇,王丽芬,杨雪松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8岁。40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下肢出现丘疹、水疱,因皮损较少,未予重视及正规治疗,近10年皮损渐增多,搔抓后水疱易破溃,多数皮损可自行消退,退后易形成瘢痕及色素沉着,发病后多次外院诊断为疱疹病毒感染、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病情时轻时重,为进一步治疗收入本院。否认既往慢性基础疾病、传染病史。体检: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无特殊。中医四诊:感胸闷腹胀,渴不多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皮肤科情况:双侧足背、胫前红斑、水疱、瘢痕及粟丘疹,可见甲营养不良伴部分趾甲脱落,尼氏征阴性(图1)。口腔黏膜、牙齿、双眼、双耳未见异常。辅助检查:手、足部真菌镜检均阴性。皮肤组织病理示:(右下肢取材)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见一裂隙,真皮浅层细血管增生伴纤维细胞增生,裂隙旁见粟丘疹样角质囊肿(图2),直接免疫荧光:阴性。家系调查(图3):先证者家族4代人中有6例类似表现者,男女各3例,所有均在少年时期即发病,皮损均以双小腿胫前为重,伴有指、趾甲萎缩改变或脱落,均无牙齿、眼、耳发育异常。先证者、母亲、舅舅病情随年龄增长趋向加重,其余亲属成年后病情趋向好转,仅春夏季出现少量皮损及瘙痒症状。诊断:胫前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图1a~1c 足背、双胫前皮损,皮损可见水疱、瘢痕及粟丘疹,可见甲营养不良伴部分趾甲脱落

图2 皮肤组织病理(右下肢取材):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下见一裂隙,真皮浅层细血管增生伴纤维细胞增生,裂隙旁见一粟丘疹样角质囊肿(HE×100);图3 家系图

治疗:予口服盐酸多西环素胶囊0.1 g 2次/d;皮损处外用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维A酸乳膏 2次/d;根据舌脉象中医辨为湿热并重证,予甘露消毒丹加减,组方:豆蔻15 g(后下)、广藿香15 g、茵陈15 g、滑石粉20 g(包煎)、川木通15 g、石菖蒲15 g、黄芩15 g、连翘15 g 、浙贝母20 g 、射干15 g、薄荷15 g (后下)、乌梢蛇15 g(煎服方法:将待煎药物装入专用的药袋内,放入煎药机煎煮罐中,添加清水直至药袋被完全浸没,浸泡30 min 后,然后开始煎煮,煎煮温度设置为120 ℃,压力值为0.1 MPa,30 min后将汤剂按150 mL/袋分装,每剂4袋。于餐后30 min温服,2次/d,每次1袋,1剂服2 d),患处配合本院自煎消炎润肤散1次/d熏洗,组方:白头翁30 g、龙胆草30 g、仙鹤草30 g、苦参30 g、香薷30 g、茵陈30 g(煎法:加清水2 000 mL浸泡1 h后煎煮至沸腾15 min,去滓,取汁1 500 mL冷却至42 ℃)1次/d熏洗治疗。经中西医结合治疗1周后,患者瘙痒、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双下肢水疱完全干涸,糜烂面愈合后逐渐出现较多米粒大小白色粟丘疹,并感口舌咽干,胸膈满闷不适,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四诊合参辨为温燥袭肺证,内服中药改予清燥救肺汤加减,组方:石膏30 g(先煎)、桑叶15 g、北沙参30 g、燀苦杏仁15 g、火麻仁15 g、麦冬30 g、枇杷叶15 g、阿胶5 g(烊化)、泽兰15 g、广藿香15 g、黄芪30 g、土茯苓50 g、白花蛇舌草30 g(煎服方法同前内服方),盐酸多西环素胶囊减量为0.1 g 1次/d,患处继予院自煎消炎润肤散每日熏洗治疗,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维A酸乳膏减为1次/d外用,继续治疗5 d后出院。

出院后每2周定期随访,口服、外用中药根据辨证继用前方,多西环素胶囊减量为0.1 g 隔日1次口服,皮损处继予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维A酸乳膏隔日1次外用,中药熏洗1次/d治疗。出院1个月后双下肢皮损基本消退(图4),嘱患者继服多西环素胶囊0.1g 隔日1次,中药继服2周后停药,停用卤米松/三氯生乳膏、维A酸乳膏,改用本院自制紫连膏(成分:紫草、地黄、黄连、当归、虎杖、蒲公英、龙胆、黄芩、黄柏、紫花地丁、白蔹、冰片,适量医用凡士林)2次/d外用维持治疗,随访至今病情平稳无加重。

图4 出院1月后双下肢皮损基本消退

2 讨论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pidermolysis bullosa, EB)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遗传性EB根据组织病理水疱位置不同分为三型:①单纯型EB;②交界型EB;③营养不良型EB(dystrophic epidermolysis-bullosa, DEB);④混合型EB (Kindler 综合征)。胫前型 DEB (pretibial dystrophiy epidermolysis bullous, DDEB-Pt 或 RDEB-Pt) 是DEB的一种少见亚型,根据遗传方式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DDEB-Pt)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RDEB-Pt)。DDEB是由于COL7A1基因突变导致其编码的Ⅶ型胶原蛋白缺乏或功能障碍所致,临床特点为:①发病年龄3~24岁;②皮损大部分位于胫前,自觉瘙痒较重并伴甲营养不良;③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尤其进人青春期后加重[1]。

先证者家系中连续3代均有患者,病情程度轻重不一,男性或女性患者的子女近一半均患病,家族中无临床表现者与正常人结婚后子代不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结果支持诊断为DDEB。患者还需与DDEB的其他亚型(白色丘疹样型、Cockayne-Touraine型、痒疹样型)相鉴别,胫前型与上述亚型相比具有皮损较为局限且主要位于胫前的特点[1]。本家系中所有患者均为幼年起病,早期皮损均以双侧胫前为重,皮损均表现为水疱、大疱,愈后易遗留瘢痕及白色粟丘疹。母亲、舅舅病情随年龄增长趋向于加重,考虑可能与医疗条件缺乏有关。同辈姐妹病情随年龄增长趋向缓解,但先证者成年后无自行缓解倾向,其与同辈姐妹是否为相同DDEB亚型尚待进一步证实。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类似中医病症“胎赤”,又名“胎风”,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胎赤者,因孕妇过食辛热之物,以致毒热凝结,蕴于胞中,遂令小儿生下头面、肢体赤若丹涂,故名曰胎赤。中医皮肤科赵炳南老先生认为:本病可因先天亏损胎元不足,禀赋不充,脾肾阳虚,或因禀受胞中遗湿、遗热、遗毒,复受外界搓擦而发为病变[2]。湿邪壅滞于内,郁久化热,阻于肌肤,则表现为皮肤红斑、水疱、糜烂;湿热生风,故自觉瘙痒;湿邪重浊,其性趋下,见皮损以双胫前为重;湿邪缠绵,致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故首诊治以清利湿热,祛风止痒为法,予甘露消毒丹加减,方中以滑石、茵陈、黄芩为君药,燥湿清热解毒,藿香宣透上焦之湿,白蔻仁、石菖蒲宣化中焦之湿;茵陈、滑石、木通渗利下焦之湿,从三焦分消以治湿,另用薄荷、连翘、射干、黄芩、川贝母清热解毒以治热,达到上解、中化、下利之功,再加乌梢蛇搜风通络,解毒止痒。1周后患者瘙痒、疼痛明显缓解,双下肢水疱干涸、糜烂面愈合,但出现口舌咽干、胸膈满闷等表现,可知湿邪已解大半,而苦燥之品可伤阴液,故现气阴两伤之证,治以滋阴清燥益气为法,改予清燥救肺汤加减,加土茯苓、泽兰、广藿香除未尽之湿,白花蛇舌草解毒散结,乌梢蛇搜风通络,黄芪走表补益肺脾之气,则湿邪自除。上述两方补泻兼施,宣中有清,清中有润,润中又兼补,使湿邪并除,气阴得复。

以往对DDEB的治疗无特效方法,需尽量减少摩擦和压迫防止外伤,对水疱、大疱样皮损应预防感染减少瘢痕形成[3]。系统使用苯妥英钠、沙利度胺、维A酸类、四环素类、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并联合外用糖皮质激素、维A酸制剂对部分患者有效[4-5],但长期使用上述药物均有一定副作用,应以个性化治疗为主。近期有报道皮内注射异体成纤维细胞可增加Ⅶ型胶原和锚定纤维数量[6],JAK抑制剂托法替尼[7]、环孢素[8]也有治疗成功的报道,以上疗法有望改善目前的治疗困境,但也存在价格昂贵、难以推广等弊端,制约了临床中的应用。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部分西医疗效不佳的少见病、遗传病,运用中医思维进行辨证论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能“减毒增效”并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本例患者尝试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临床借鉴。

猜你喜欢
乳膏双下肢水疱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萘替芬酮康唑乳膏配方筛选及工艺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以呼吸困难、双下肢不对称性水肿为首发症状的主动脉夹层1例
氯霉素氧化锌乳膏的制备及质量标准
牛水疱性口炎的诊疗实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