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疗机构和自愿咨询检测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特征分析

2023-05-12 08:46黄兆谦刘珺冯帅新付笑冰黄莹杨放洪也婷林铠浩严瑶谭芷敏杨翌李艳江洪波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3年5期
关键词:感染者广东省医疗机构

黄兆谦,刘珺,冯帅新,付笑冰,黄莹,杨放,洪也婷,林铠浩,严瑶,谭芷敏,杨翌,李艳,江洪波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新提出的2025年HIV防治目标中,第一个目标为95%的HIV感染者了解自身的感染状况[1],但截至2020年底,我国仍有约21%的HIV感染者未被检测发现[2],促进更多HIV感染者了解自身感染状况的关键在于HIV检测。目前我国主要的HIV检测与病例发现方式为医疗机构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约80%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发现[2-3]。VCT是一种强调自愿和保密原则的检测方式,对及早发现HIV感染者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人群对VCT服务认知不足等原因,导致目前其利用率不高[4]。医疗机构是我国发现新报告HIV感染者/AIDS患者最主要的检测途径,但有研究显示,医疗机构发现的病例晚诊断的可能性高于其他检测途径[5-6]。不同检测途径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特征可能存在差异,了解相关差异有助于相关部门调整HIV感染者发现策略,尽早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广东省医疗机构和VCT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特征及晚诊断情况进行对比,为促进HIV感染者/AIDS患者早检测、早发现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纳入标准:①2018年5月—2019年6月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②HIV感染确诊时的年龄≥18周岁;③现住址在广东省;④知情同意。

1.2方法 根据地理位置,分别从粤东、粤西、粤北各选取1个地市,从珠三角选取3个地市,最终选取汕头、阳江、云浮、珠海、江门和惠州共6个地市作为研究现场。在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所的协助下,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上述的6个研究现场招募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电子问卷,并结合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收集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HIV检测情况、感染途径、检测途径、确诊1个月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AIDS确诊情况与配偶感染情况等信息,将检测途径为“检测咨询”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纳入VCT组,检测途径为“术前检测、出入境人员体检、受血(制品)前检测、婚前检查、孕产期检查、性病门诊、住院检查和其他就诊者检测”者纳入医疗机构组。本研究选取检测途径为医疗机构和VCT的研究对象纳入分析。

1.3相关定义 晚诊断的定义:HIV感染确诊1个月内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或者确诊为AIDS[7]。

1.4统计学分析 从电子问卷后台下载调查数据,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下载研究对象相关信息,采用Excel 2016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R 4.1.1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检测途径的研究对象的特征差异,利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在不同检测途径进行HIV检测的相关因素,以及分析检测途径对晚诊断的影响。双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研究期间共招募1 071例HIV感染者/AIDS患者,最终1 008例(94.12%)检测途径为医疗机构和VCT的调查对象纳入本次分析。其中733例(72.72%)来自医疗机构,275例(27.28%)来自VCT。确诊年龄中位数M(P25,P75)为43.6(30.4,55.3)岁。研究对象中男性、职业为家政/家务、初中文化程度、已婚有配偶、购买医疗保险者和个人月收入≥3 000元的比例分别为80.75%、32.04%、40.48%、40.97%、91.27%和45.73%。

2.2HIV相关情况 研究对象配偶感染情况为无配偶/恋人/性伴的比例为34.82%;既往有检测意愿、使用过自检试剂和主动进行检测的比例分别为27.38%、13.69%和59.13%;感染途径以异性性传播(66.96%)为主,见表1。

2.3不同检测途径的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不同检测途径的研究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个人月收入、感染途径、主动检测、既往检测意愿、配偶/恋人/性伴感染情况、使用自检试剂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等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医疗机构与VCT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特征比较 例(%)

续表

2.4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特征及性别等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职业为家政、家务者在VCT门诊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高于农民(aOR=1.58, 95%CI: 1.01~2.51);主动寻求检测者更可能在VCT门诊进行HIV检测(aOR=2.51, 95%CI: 1.73~3.68);通过同性性行为感染HIV者在VCT门诊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高于通过异性性传播者(aOR=2.00, 95%CI: 1.31~3.10);相对于配偶已感染HIV者,无配偶(aOR=0.43, 95%CI: 0.26~0.69)、配偶没有感染HIV(aOR=0.45, 95%CI: 0.27~0.74)及不知道配偶HIV感染情况(aOR=0.58, 95%CI: 0.37~0.92)的研究对象在VCT门诊进行HIV检测的可能性更低,即他们更可能在医疗机构进行HIV检测,见表2。

表2 HIV感染者/AIDS患者在医疗机构和VCT进行HIV检测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5检测途径对研究对象晚诊断的影响 研究对象晚诊断的比例为45.4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医疗机构进行HIV检测的研究对象晚诊断的可能性较高(aOR=1.74, 95%CI: 1.27~2.41),见表3。

表3 不同检测途径对晚诊断影响的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2018—2019年广东省6个地市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中,72.72%来自医疗机构。提示医疗机构仍然是目前广东省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这可能与广东省实施的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有关,通过强化性病筛查、落实临床血液检测工作等,使更多的HIV阳性者在医疗机构就医时被发现;另外,也可能与各地VCT工作开展不平衡有关,人群对VCT服务的认知不够,导致利用率较低[4]。因此,仍需继续强化宣传,结合外展服务,扩大VCT的覆盖面,充分发挥VCT及时发现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作用。

相对于家政、家务者,农民更倾向于在医疗机构进行HIV检测,原因可能与农民对VCT服务的了解程度及利用情况较低有关[8],提示需采取简明通俗、易于记忆的方式宣传VCT服务,扩大VCT服务的宣传范围,如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介绍VCT服务和早发现、早治疗的优点;另外,既往研究显示,农民更可能通过商业性行为感染HIV[9],相关部门应加强商业性行为相关危害的警示教育,减少该人群高危性行为的发生,并引导有高危行为的个体主动进行HIV检测。

主动寻求检测者及同性性传播者更倾向选择VCT门诊进行HIV检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VCT门诊具有心理支持、隐私保护等优势有关[10-11];其次既往研究显示非主动寻求检测者及异性性传播者HIV风险意识较低,主动进行检测的意愿不高[12],往往是因其他疾病在医疗机构诊治时,才被诊断HIV阳性。因此,针对与异性发生高危性行为及主动寻求检测意愿不高的目标人群,相关部门可在加强HIV知识的宣传同时,提高他们对HIV症状以及危险行为的认识,并进一步提升他们主动寻求HIV检测的意识和感染风险意识,从而提高该人群尽早到VCT门诊进行HIV检测的意愿,促进早发现、早诊断与早治疗。另外,可以推行HIV接触者动员检测的实施[13],对源头感染者的性伴,特别是异性性伴进行溯源、告知、动员HIV抗体咨询检测,以提高VCT服务的利用率。

相对于配偶已感染HIV者,无配偶、配偶没有感染HIV及不知道配偶HIV感染情况的研究对象更可能在医疗机构进行HIV检测。一方面,研究对象在得知配偶已感染HIV后,具有强烈的HIV检测意愿;另一方面,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不会通过配偶感染HIV[14],直到出现晚期症状到医疗机构求医时才被检测出HIV阳性。另外,相关研究发现HIV感染者告知其性伴自身感染情况能促进性伴开展HIV检测[15],提示可对HIV感染者加强宣传性伴告知的益处,为他们提供多种告知方式,促进该人群主动进行性伴告知,提高告知率,从而及早发现其HIV阳性的性伴/配偶,减少二代传播。同时,针对未婚的人群,相关部门可加强HIV感染风险教育,强调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提高目标人群主动检测的意识,鼓励其定期到VCT门诊进行HIV检测。

另外,在医疗机构进行HIV检测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晚诊断的可能性更高,与既往研究结果一致[16]。原因可能如下:首先,就诊者可能对VCT服务的了解程度不足,担忧自身信息会被泄露,也可能受限于VCT检测点的开放时间和较长的结果等待时间,导致其选择VCT门诊进行HIV检测的意愿降低[17-18],错失了早期诊断的机会;其次,医疗机构作为被动检测的手段,就诊者接受HIV检测的机会可能受医生的判断影响,因此容易错失HIV感染早发现的机会[19]。医疗机构开展的医务人员主动提供HIV检测咨询(provider-initiated HIV testing and counseling,PITC)服务,有利于HIV感染者的早发现,然而目前PITC服务的利用程度不高[20],提示广东省的医疗机构仍需提高对PITC服务体系的利用,提高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HIV检测的主动性;同时,需要针对VCT工作的原则及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VCT的接受程度,并推广VCT延伸服务,拓展HIV高危人群获取VCT服务的途径,促进更多的HIV感染者被早发现、早治疗。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可能导致结果的外推性受一定影响,不过本研究根据地理位置选取6个地市招募研究对象,其结果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广东省通过医疗机构与VCT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特征情况。

综上所述,广东省通过医疗机构与VCT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的特征存在差异,通过医疗机构发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晚诊断的风险更大。后续可针对农民、与异性发生高危性行为及无配偶、配偶没有感染HIV及不知道配偶HIV感染情况的人群继续加强HIV宣教力度并扩大宣传范围,提高他们的HIV感染风险意识和主动检测意识。进一步扩大VCT服务覆盖面,同时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对医疗机构PITC服务的利用,促进人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有助于达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第一个“95%”目标。

猜你喜欢
感染者广东省医疗机构
艾滋病感染者就医和就业歧视状况调查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广东省海域使用统计分析
医生集团为什么不是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面临“二孩”生育高峰大考
HIV感染者48例内镜检查特征分析
艾滋病感染者管理新模式
基层医疗机构到底啥问题?
天津:促进医疗机构改善管理
广东省10年将投1187亿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