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PA技术的碳审计信任体系构建

2023-05-19 05:58陈丽兰乌云陶丽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3年4期

陈丽兰 乌云陶丽

【摘要】构建基于RPA技术的碳审计信任体系, 是“双碳”目标下提升企业降碳能力的内在要求。基于现有碳审计存在的信任危机, 以提升碳审计证据精准度、 避免碳审计流程混乱、 保障碳审计信息交互全面性为建设目标, 创新构建基于RPA技术的碳审计信任体系。该体系从RPA技术与碳审计信任融合视角出发, 运用RPA认知技术、 既定规则与非侵入式接入特性, 形成系统性碳审计信任体系, 为企业碳审计提供可信化处理平台。进一步, 通过分析体系的可操作性, 针对性提出融合区块链技术、 创新体系运作模式, 明确碳审计基础程序、 提供体系执行参考, 推动碳源数据精准化、 夯实体系运作基础的实施建议, 以期将碳审计鉴证向精准化、 可信化推进。

【关键词】RPA技术;碳审计;碳达峰碳中和;认知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9.4;X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3)07-0121-6

一、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并从控制碳排放、 健全碳市场、 提升碳汇能力等方面作出具体部署。作为碳排放关键主体, 我国企业逐步开展内部碳审计, 促进企业碳资产价值提升,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赋能(庄尚文等,2020)。碳审计是一种新型环境规制工具, 可拓展传统财务审计固有思路, 以核算碳足迹的方式为企业碳决策提供独立客观的数据支撑。然而, 现有碳审计仍存在数据分散不易采集、 审计流程重复繁琐、 多审计主体连接困难、 数据泄露、 信息披露报告失真等信任危机, 影响碳审计报告可信度, 不利于企业调整碳减排决策(吕伶俐,2022)。为此, 2022年6月, 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 强调“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监测、 计量、 核查、 核算、 认证、 评估、 监管以及碳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 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鉴于此, 企业合理运用科技辅助工具, 推动内部碳审计可信度提升, 有利于自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作为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代表, 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可依据预先设定的业务处理规则与操作程序, 自动完成一系列业务流程, 有效实现人、 流程与信息系统一体化集成(程平和邓湘煜,2022)。RPA技术嵌入企业内部碳审计, 可凭借诸多技术特性提升碳审计可信度, 助力碳审计由传统人工监督控制职能向自动化系统自审计职能转变, 提升碳审计监督效果。本文立足碳审计信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通过探析RPA技术与碳审计信任体系契合点, 构建基于RPA技术的碳审计信任体系, 以期驱动企业碳审计效能提升。

二、 构建碳审计信任体系的必要性

1. 审计数据可信化: 提升碳审計证据精准度。企业内部碳审计涵括碳排放相关信息、 碳排放行为与碳排放制度三类主题, 且各主题具有相对独立性(郑石桥,2022)。这就决定了企业需开拓与之相适应的独立性碳审计项目, 以匹配不同审计主题与目标。作为碳审计项目开展与认定的基础环节, 碳审计取证需以不同审计项目的需求为基础, 使碳审计结果可信。然而, 传统碳审计模式下, 部门间仍存在信息不对称壁垒, 导致审计人员难以获取可信化碳审计数据(王颖和顾颖,2022)。一方面, 碳审计数据来源广泛, 存在数据错报风险。碳审计数据来源于企业的业财双部门、 碳市场、 碳汇交易项目及第三方审计机构等多元渠道, 收集整理难度较大。传统人工碳审计需手动收集碳审计数据并上传至企业信息系统, 极易产生数据错报的信任风险。另一方面, 碳审计数据核算繁琐, 数据真实性验证遇阻。碳审计数据核算工作涵括碳数据验证、 非结构化数据处理及碳数据合规认定等基础内容, 可有效辅助企业碳审计取证。而传统人工碳审计对上述基础工作的处理存在技术缺失障碍, 仅能完成基础数据整理工作, 难以确保碳审计数据真实性, 不利于提升碳审计数据可信度(朱保成,2022)。因此, 为获取精准化审计证据、 提升碳审计数据可信度, 企业有必要构筑碳审计信任体系, 运用自动化手段实时排查碳审计数据处理过程中的风险, 化解其中的信任危机。

2. 审计业务标准化: 避免碳审计流程混乱。企业碳审计实施过程中, 存在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操作不规范、 内外部审计对接难等问题, 导致碳审计业务流程混乱(陈婷和张洪伟,2022)。就内部碳审计而言, 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果汇总分析、 底稿整理、 报告生成过程中可能存在数据篡改与违规操作等行为, 影响碳审计流程的可靠性。深入剖析其原因, 主要是企业内部碳审计缺乏标准化业务流程, 引致碳审计业务流程执行混乱。就外部审计而言, 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需依靠第三方审计机构核查内部碳排放量, 以核查结果作为企业碳配额清缴依据, 辅助碳交易市场运行。然而, 企业与第三方审计机构在进行流程对接时, 易因第三方机构可信度偏低、 企业失信而出现对接流程混乱现象, 导致碳审计报表合并随意、 碳审计资料交互繁杂, 影响碳审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孙晓燕和王亚茹,2021)。面对碳审计业务流程诸多困阻, 企业可以自动化执行为切入点, 借助既定程序规范企业内外部碳审计流程, 避免内部碳审计舞弊、 规范协同审计资料, 提升碳审计流程标准化程度。

3. 结果应用真实化: 保障碳审计信息交互全面性。碳审计结果应用涉及审计部门与管理层、 多部门、 外部披露平台的信息交互行为, 覆盖多个异构系统。而传统人工传递模式为周期性交互, 缺乏实时化信息交互机制, 存在信息传输片面性与碎片化情况, 难以保障碳审计信息交互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一方面, 审计信息更新工作繁杂, 新旧审计信息交互存在偏差。传统碳审计模式下, 审计人员需依据碳审计结果报告调整碳审计分录、 更新碳审计存储信息, 包括多年多账套的联调与滚调工作(袁谋真,2022)。碳审计信息存储量较大, 导致审计信息更新工作繁杂、 分录调整较为主观。这就极易出现新旧审计信息交互偏差问题, 不利于碳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另一方面, 碳排放决策调整项目较多, 无法保证差异化信息交互全面性。碳排放决策调整项目涵括企业产品或服务、 特性排放区域、 碳汇项目及碳减排项目, 具有独立性和特殊性。碳审计决策人员需针对性对接差异化碳排放决策调整项目, 提升结果运用水平。然而, 以人工报送为主的碳审计结果运用模式不能精准判断审计结果的适用性, 亦无法保证差异化信息交互的真实性与全面性, 易产生碳会计信息交互不对称风险。基于上述分析, 企业有必要构建一套碳审计信任体系, 并运用外部接入性辅助工具提升审计信息交互真实性, 进而实现审计结果的实时化应用。

三、 RPA技术与碳审计信任体系契合点分析

前文述及, 碳审计存在审计证据精准化、 审计流程标准化与审计结果应用实时化需求。RPA凭借认知技术、 规则操作与非侵入式接入等技术优势, 能够提升碳审计数据可信度、 业务执行标准化及审计结果应用真实性, 从而提升碳审计证据精准度、 避免碳审计流程执行混乱、 保障碳审计信息交互全面性, 为构建RPA技术下碳审计信任体系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1. 认知技术: “多用户”碳审计数据可信化。RPA技术可基于认知技术转换非结构化碳审计数据, 实现7×24全天候自动化操作, 能够对大量碳审计数据进行高强度处理, 弥补人工操作中数据真实性低的缺点, 提升“多用户”碳审计数据可信性(程平,2021)。一方面, 通过认知技术对“多用户”碳审计数据进行预处理, 提高初始数据的可信水平。RPA技术可依据OCR识别、 语音识别等认知技术对碳审计多用户来源的非结构化数据、 半结构化数据进行预处理, 提取有效字段信息进行数据准确性、 完整性检查, 并识别异常数据进行差异处理, 确保“多用户”碳审计数据可信。进一步地, RPA技术可依据自然语言处理, 对“多用户”碳审计数据进行自动化筛查, 初步锁定需加工处理的碳审计数据范围, 保障碳审计数据来源可信。另一方面, 通过认知技术模拟人工判断, 精准化管控“多用户”碳审计计算工作。RPA技术可基于认知技术, 实现“多用户”碳审计数据“抓取→处理→整合→输出”全流程自动化处理, 规范所需碳審计数据。同时, RPA技术可自动提取碳审计数据, 并进行数据治理稽核, 从而校正“多用户”碳审计数据, 提升数据可用性(程平和詹凯棋,2021)。

2. 既定规则: “多场景”碳审计业务操作标准化。RPA技术可凭借既定规则自动执行重复性业务, 并模拟人工判断, 对碳审计工作流程进行管理, 进而避免审计流程混乱与舞弊现象, 促进“多场景”碳审计业务操作标准化。第一, 既定规则规范内部碳审计业务操作场景, 避免审计舞弊。RPA技术可依据预设规则对碳审计工作流程进行自动分配, 破除人工审计参与下的违规操作、 审计舞弊乱象, 实现碳审计流程的自动推进(程平和黄鑫,2021)。除此之外, RPA技术中的既定规则可处理重复性高的业务, 将企业内部碳审计从小规模抽样转变为全计量审计, 以此提高碳审计业务规范性。第二, 既定规则规范外部碳审计业务操作场景, 明确交互业务合并流程。企业内部碳审计与第三方审计机构的业务对接, 可提升碳审计结果应用水平, 对比优化企业内部碳审计流程, 提升碳审计业务规范程度(程平和袁瑞繁,2022)。在这一过程中, RPA技术可依据预先设定好的规则, 将企业内外部审计数据填入合并报表底稿中, 避免人工报表合并中的错报、 漏报风险, 提高碳审计业务规范性。

3. 非侵入式接入: “多系统”碳审计信息交互真实性。基于RPA技术的自动化机器人通过非侵入式部署与多系统交互, 不仅能有效降低传统IT部署中的风险和复杂性, 亦可将碳审计信息交互设计为独立的自动化任务, 以此避免手动操作可能带来的违规及错报风险。一方面, 外部接入性机器操作可提升信息交互操作真实性。RPA技术凭借统一适配器在异构系统中模拟人工操作与判断, 在不影响底层系统的基础上自动执行碳审计信息“输入→校验→输出”等操作(田高良等,2022)。在这一过程中, 自动化机器人按照定义清晰的明确脚本自动执行, 避免人工长时间操作系统出现疲劳导致信息交互错误。同时, 自动化机器人依据脚本算法执行, 可避免人工接触敏感数据, 降低信息交互过程中的违规可能性, 充分维护异构系统信息安全, 提升碳审计信息交互真实性。另一方面, 外部接入性低代码组件可确保多系统交互信息真实性。RPA技术通过封装好的低代码控件, 以非侵入式接入多系统界面(张庆龙等,2020), 自动生成碳审计信息交互界面。在这一条件下, 碳审计相关多系统可基于原有业务系统, 通过拖拽控件实现碳审计信息交互, 确保多系统交互行为真实可信。

四、 RPA技术下碳审计信任体系设计

本文在分析RPA技术与审计信任体系构建契合点的基础上, 运用RPA自动化机器人的认知技术、 既定规则与非侵入式接入等特性, 将自动化机器人技术与企业内部碳审计信任机制有机整合, 从而构建RPA技术下碳审计信任体系框架(见图1)。可以知悉, RPA技术嵌入下的碳审计信任体系重点涵括以下三个中心: 碳审计数据处理中心由查询类审计机器人支撑运行, 可对碳审计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 为碳审计提供可信化数据信息; 碳审计业务管理中心由处理类审计机器人支撑运行, 可形成定义清晰的碳审计业务流程, 确保碳审计业务流程规范性; 碳审计结果应用中心由报送类审计机器人支撑运行, 可依靠单线传输保障碳审计结果真实性, 确保碳审计结果有效应用。三大中心以数据处理可信化、 业务执行标准化、 结果应用真实化为构建目的, 最终推动企业碳审计可信化。

1. 碳审计数据处理中心。碳审计数据处理中心以查询类审计机器人为主要支撑, 是碳审计信任体系的数据中心, 亦是碳审计数据可信化的核心处理平台。其中, 查询类审计机器人具备不间断运转功能, 可推动碳审计数据处理实现“安全访问→安全监测→数据独立→数据迁移→使用管控→数据治理”全流程实时管控, 满足企业内部碳审计数据可信化需求。另外, 查询类审计机器人内含认知技术, 通过身份识别先行对操作用户进行验证后, 将非结构化碳审计数据转化为结构化数据, 提升碳审计数据治理效率(见图2)。第一步, 碳审计基础数据源模块运用OCR、 图像识别、 语义识别等认知技术, 将文本、 音频、 视频类非结构化碳审计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碳审计数据, 形成碳审计数据集市。第二步, 碳审计数据访问控制模块对碳审计数据访问用户进行管理。查询类审计机器人通过风险感知与最小权限控制功能, 对“多用户”数据调取及使用行为进行持续信任评估与动态访问评估, 以达成碳审计数据使用管控。碳审计数据使用管控全程涵括业务访问安全、 运维访问安全、 数据存储安全、 数据传输安全、 数据销毁安全及数据开发安全功能, 可对“多用户”行为进行全面化信任管理。第三步, 碳审计数据治理稽核模块对碳审计数据进行统筹治理及管控, 譬如查询类审计机器人对碳审计数据水印、 RPA漏洞扫描等环节进行查证, 提升碳审计数据可信度。

2. 碳审计业务管理中心。碳审计业务管理中心是碳审计信任体系中的关键模块, 通过碳审计业务管理形成碳审计业务管理案例库、 应急预案、 执行标准及风险管理方案, 以供碳审计结果应用参考。碳审计业务管理中心可凭借处理类审计机器人封装的既定规则与脚本算法, 自动化执行碳审计业务, 保障多碳审计场景业务操作规范性。具体而言, 处理类审计机器人可对内部碳审计与外部碳审计进行统筹, 实现碳审计业务流程安全监控、 安全分析与安全决策, 确保多场景的碳审计业务流程规范(见图3)。碳审计业务管理中心主要对碳审计业务流程进行自动化管理, 具体包括以下管理内容: 一是碳审计业务流程执行标准化。处理类审计机器人对内外部碳审计进行统筹, 经过“目标制定→计划拟定→自动方案筛查→脚本引擎设置→自动实施→报告出具”一系列流程, 实现碳审计业务流程自动化运转, 提升碳审计业务流程标准化程度。在这一过程中, 处理类审计机器人具备业务流程宏观反映、 碳审计疑点反馈与风险线索记录功能, 可确保碳审计全流程规范运行。二是业务模型标准化。处理类审计机器人可依据实时监测汇总碳审计问题点, 自动生成碳审计监测分析模型、 监测方法库及监测预警指标, 促使碳审计业务流程自动化执行引擎更科学规范, 进而提升碳审计规范性。此外, 处理类审计机器人还可对浏览控制、 打印权限、 上传控制、 报表管理及屏幕监控进行自动化处理, 全流程、 全方位确保碳审计业务流程执行场景的规范性。

3. 碳审计结果应用中心。碳审计结果应用中心主要是由报送类审计机器人支撑运转, 依靠单点维护、 单线传送、 集中存储与实时监控管理, 将碳审计结果点对点精准报送至多系统进行调整, 确保碳审计结果应用过程的真实性。报送类审计机器人可凭借非侵入式接入异构系统, 并依靠低代码组件快速传递碳审计报告, 提升碳审计结果对接真实性(见图4)。报送类审计机器人可对碳审计所涉及的多系统进行管理, 具体涵括基础设置、 权限管理、 日志管理、 流程管理、 用户管理等内容。在此基础上, 首先, 报送类审计机器人可对碳审计结果报告进行预警纠偏, 并模拟碳审计执行过程, 修正碳审计结果报告。其次, 碳审计结果应用中心可利用报送类审计机器人辅助企业进行降碳决策, 减少人工主观性决策干扰, 提升碳审计结果交互真实性。最后, 碳审计结果应用中心可通过风险识别、 风险预警推送及预警处理跟进等多项功能, 对结果应用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优化碳审计结果应用流程, 提升结果应用精准度与真实性。此外, 碳审计结果应用中心可将应用情况汇总收录形成碳审计知识库, 为优化碳审计执行流程提供参考。需要说明的是, 报送类审计机器人链接的多系统有两类: 一类为碳审计各主体中多系统相互链接; 另一类为手机端、 云端与PC端三端链接。以此实现多系统协同审计与远程审计, 进一步确保碳审计结果应用的真实性。

五、 RPA嵌入下碳审计信任体系运行建议

为进一步推动碳审计信任体系运行, 需促使RPA技术成为碳审计参与主体, 实现企业碳审计全方位可信。然而, 目前RPA技术的嵌入只是初步将手工账转化为电子账进行自动化管理, 并未真正成为碳审计参与主体, 仍需通过人工设置脚本算法, 无法解决特殊情况下的信任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碳审计信任体系运行建议, 以期助力碳审计信任体系落地运行。

1. 融合区块链技术, 创新碳审计信任体系运作模式。碳审计信任体系可借助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技术特征, 依靠区块链分布式组网机制优化企业内外部碳审计模式, 形成去信任化的碳审计运作模式。一方面, 搭建企业内部碳审计私有链。企业应在内部设置去中心化私有链, 并将碳审计相关部门链接上链。同时, 企业应在私有链中设置内部权限、 既定程序及规则推动碳审计工作效率提升。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可将区块链私有链与碳审计信任体系结合, 进一步提升碳审计可信度。譬如, 区块链加密算法可保障链上碳审计数据安全, 在经由审计机器人操作的过程中提升数据隐私性。另一方面, 构造外部碳审计联盟链。企业可通过外部碳审计联盟链带动诸多碳审计主体适度参与, 提升碳审计结果报告的客观性。在联盟链中, 企业可通过共识算法、 智能合约机制与外部审计机构链接, 形成共识化碳审计数据共享网络, 以此避免多主体参与下碳审计数据口径偏差情况。最终, 区块链凭借去中心化数据链, 联通协同管理企业碳审计情况, 强化企业碳审计结果可用性。

2. 明确碳审计基础程序, 提供碳审计信任体系执行参考。RPA自动化机器人在进行规则设定时需依据明确的碳审计报表展开, 确保机器人执行流程清晰。因此, 企业应规范碳审计报表, 明确碳审计执行程序, 为碳审计信任体系提供执行参考。第一, 参考传统审计报表, 完善碳审计报表。传统审计报表由政府审计、 内部审计与注册会计师审计共同设定, 具有互补性、 客观性、 公允性。鉴于此, 企业内部碳审计可借鉴传统审计报表, 补充碳审计相关内容, 形成完备的碳审计报表, 为RPA自动化机器人脚本设置提供合理保障。第二, 细化碳审计操作流程, 确立RPA自动化机器人执行程序。企业内部碳审计可从准备、 实施、 报告三个阶段延伸传统财务审计流程, 确立自动化机器人执行程序。此外, 企业内部碳审计应细化检查、 函证、 计算、 执行、 分析等程序中的审计证据存证要求, 确立自动化机器人重点核查内容, 以此完整、 量化地记录碳审计报告, 提升碳审计真实性。

3. 推动碳源数据精准化, 夯实碳审计信任体系运作基础。碳源数据即企业对碳排放数据的量化结果。碳审计信任体系以数据处理可信化为运作基点, 因而企业需确保碳源数据的真实可信, 以此提升碳审计结果准确性。是以, 企业应推动碳源数据精准化, 夯实碳审计信任体系运作基础。一方面, 做好技术指南与管理要求的衔接, 精准提升碳源数据质量, 为碳审计铺设数据基础。政府应对碳源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存证管理及缺失数据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 规范碳排放數据核算与报告形式, 形成统一的碳排放量化标准, 以此提升碳数据质量, 助力碳审计结果效用提升。在这一过程中, 碳排放数据管理制度应与碳源数据量化技术精准对接, 避免技术滥用错用, 进而夯实碳审计信任体系运作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 推广碳账户, 精准记录碳源数据, 以共享赋能碳审计数据高效化调取。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绿色低碳制度设计, 碳账户可全面记录企业碳排放所产生的数据, 强化企业与外部主体互动能力。企业应为碳账户开设网络承载平台, 实施共享化碳账户管理模式, 形成规则合理、 操作便捷的碳源数据调取模式, 推动碳审计效率提升。同时, 企业应利用碳账户实现碳减排量可追溯、 可追踪, 设定覆盖面广的碳排放量计算基准, 保障碳审计数据源精准可信, 赋能碳审计信任体系落地运行。

六、 结语

本文强调碳审计信任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并综合分析RPA技术与碳审计信任體系契合点, 发现RPA技术凭借不间断运转、 非侵入式接入、 既定规则等优势, 可重塑企业内部碳审计业务流程, 促使碳审计业务流程实现自动化、 高效化、 远程化、 可信化转型。在此基础上, 从碳审计数据处理中心、 碳审计业务管理中心及碳审计结果应用中心出发构建碳审计信任体系, 以期推动企业碳审计可信性、 安全性、 真实性提升。整体来看, RPA技术在碳审计信任体系中具有可行技术逻辑, 能够提升碳审计可信度。未来可针对RPA技术嵌入后的碳审计各中心内容开展细化研究, 为RPA技术在碳审计信任体系中的落地提供支撑。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程平,邓湘煜.RPA财务数据分析机器人:理论框架与研发策略[ J].会计之友,2022(13):148 ~ 155.

程平.RPA审计机器人:理论框架与研发策略[ J].会计之友,2021(19):2 ~ 7.

程平,詹凯棋.基于RPA的初步分析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J].财会月刊,2021(9):99 ~ 104.

程平,黄鑫.基于RPA的应收账款实质性程序审计机器人研究[ J].财会月刊,2021(12):105 ~ 111.

程平,袁瑞繁.基于RPA技术的合并报表审计机器人的设计与应用[ J].财务与会计,2022(2):62 ~ 65.

陈婷,张洪伟.新时代资源环境审计回顾与展望[ J].审计研究,2022(6):26 ~ 30.

吕伶俐.“双碳”目标下碳审计的发展现状及改进策略[ J].财会月刊,2022(S1):3 ~ 7.

田高良,陈匡宇,周汀滢.智能流程自动化(IPA)技术解读及其应用[ J].财务与会计,2022(10):28 ~ 32.

袁谋真.“双碳”战略目标下碳资产专业化管理研究[ 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8):122 ~ 132.

庄尚文,蒋屠鉴,王丽.新时代推进碳审计全覆盖的问题与对策[ J].财会月刊,2020(17):86 ~ 91.

郑石桥.论碳审计方法[ J].财会月刊,2022(15):84 ~ 88.

张庆龙,邢春玉,芮柏松等.新一代内部审计:数字化与智能化[ J].审计研究,2020(5):113 ~ 1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政府补贴、风险承担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项目编号:GJ2018003)

【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呼和浩特 0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