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形象宣传片《PRC》 生动讲述中国故事 有效实现跨境破圈

2023-05-19 10:22余荣华张世悬王嵘
中国记者 2023年4期

□ 余荣华 张世悬 王嵘

“这就是我,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精心制作推出最新国家形象网宣片《PRC》,面向世界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人类和平发展事业的决心,展现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建设更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PRC》于3月10日晚在海内外同步推出,迅速在全网刷屏。

《PRC》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的“今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相关论述为主线展开,英语配音,双语字幕。视频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人称视角自述,向受众展现了一个“既古老深邃又年轻开放”“既富饶进取又友善和平”“曾经一穷二白,筚路蓝缕;但心怀梦想,从没停止过努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象。3月12日,在英语版基础上又推出14个外国语版本,再次引发广泛转发。

从传播数据来看,网宣片《PRC》是现象级爆款产品,有效实现了跨境和破圈传播。视频发布12小时内在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的阅读播放量超过1亿次;在微博、抖音等平台位居热搜榜第二,微博话题阅读总量超4亿,在微信视频号实现“点赞、转发、热度”3个10万+。《PRC》在海外同样引发热烈反响,我外交人员和部分我驻外使领馆在海外社交平台转发传播,并在对外活动中现场播放。

如何用短视频手段展现好国家形象,同时呈现出“中国味儿”和“国际范儿”,打动国内国外网友的心?回顾网宣片《PRC》的创作过程,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国际范儿”制作:平实风格极致思维,打造恢弘大气震撼大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厚重,在不足3分钟的短视频中讲好她的故事殊为不易。唯有以平实风格展开,以极致思维对待每个细节,方能用真实的情感打动人、用理性的态度说服人。

创作之初,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通过这个短片,我们想要展现给世界一个怎样的中国?如何革新对中国形象的传统叙事表达,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方式?经过无数次头脑风暴,我们最终决定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新年贺词中“今日中国”“明日中国”的论述为经纬组织文案。通过一组极具形式感的排比句,用对比的方式,打破对中国的脸谱化的、固有的印象,展现中国形象“不止一面”。既古老,又年轻,既进取,又友善,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拥抱现代科技,中国就是这样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PRC》得以塑造出更具时代感和影响力的国家形象。第一人称视角的叙述则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这是我,这也是我”的句式传达出一种坦荡的自信,从而展现真实立体、可亲可敬的大国形象。

《PRC》通过采用小叙事、小切口将宏大主题的“诉诸理性”转化为“诉诸感性”。在视觉呈现上,《PRC》突破传统大型宣传片的程式化操作,将国家形象与具体的文化元素和人物形象一一对应,找到了主旋律与受众之间的共鸣点。开篇用一组快切镜头集中展现中国厚重的历史。三星堆、兵马俑、长城、敦煌等最为世界熟知的中国符号浓缩在17秒的画面中,并选取敦煌文物修复工作者作为主角,表现出“古老、深邃”的中国文化自信。接着利用音乐和音效形成节奏转折,通过一个年轻女大学生的视角展现“年轻、开放”,形成强烈的反差和视觉冲击。“富饶、进取”对应农民和现代化农业生产;“友善、和平”则对应中老铁路、中国青年与国外友人交流等画面。每组镜头选择不同职业、年龄的人群作为主角,并与其对应的中国形象元素形成呼应,引发受众的思考、理解和认同。这不仅是叙事上的创新,也将我国的奋斗历程进行高度浓缩,让宣传片中的人、事、物鲜活起来,以小切口展现大形象,实现共鸣。

为达到最完美的视听效果,创作团队克服各种困难,于春节之后、两会之前,在云南、甘肃等地进行实景拍摄。实拍更加考验团队的策划、统筹、应变和沟通能力,但能够更加极致地呈现团队的创意与文案的精髓。团队精心设计分镜头脚本和人物场景。颜色上,元江特大桥的红和油菜花田的明黄,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场景选择上,敦煌壁画的神秘、云南校园的青春洋溢、火箭发射的振奋人心,丰富了画面表达和视觉体验。航拍、特写、延时等拍摄手法的综合运用则达到更为极致的形式感和视觉震撼。

如果说文案是骨架、实拍是肌肉,剪辑则起到收束大意、画龙点睛的作用。《PRC》尊重视听语言规律,从传播效果出发,以“国际范儿”作为制作雕琢的圭臬,以极致思维选取画面,每一个画面,每一帧镜头,都力求完美。为实现极致的视听效果,创作团队更是配合剪辑原创背景音乐,从神秘舒缓到渐入高潮,调动了观众的情绪并很好地契合了主题。

《PRC》的创作,始终力求葆有平实、真实、务实的底色,最终实现受众“看得进、记得住、传得开”。

二、“全球化”传播:推出15种外国语版本,形成对外传播强大声势

当今的国际舆论场空前复杂,一些国家的对华舆论战愈演愈烈。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主动拿起国际舞台的麦克风,讲好自己的故事,势在必行。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是世界观察中国、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今年的两会意义更加非同一般。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面向全世界回答好“我是谁”“为了谁”的重要问题,有助于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真实客观的认知,有助于收获更加广泛的信任与认同。

网宣片《PRC》一经推出,就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我国香港地区多家媒体主动联系转载。网宣片还被部分中国驻外使领馆等在海外播出,外交部发言人等外交人员在脸书、推特、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转发。这印证了我们的判断:在全国两会这一重要时刻发布,对内有助于提升国人的自豪感、荣誉感,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合力;对外有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为中国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国际传播不仅要讲好故事、做好内容,也要拓宽传播渠道,增加声量。为扩大国际传播的地域覆盖面、人群覆盖面、内容覆盖面,3月12日,人民日报新媒体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在《PRC》英语版基础上,又推出14种外国语版本,包括法语、俄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朝鲜语/韩国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斯瓦希里语、哈萨克语(基里尔文)、泰语、马来语、希腊语等。

从3月10日至12日,网宣片总计15个外国语版本,形成了对外传播的强大声势。效率高,是因为《PRC》在最初策划时就规划了多语种版本,主创团队提前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联系,商定协作方式,在《PRC》的中英文文案定稿后,第一时间同步开展多语种译制工作。同时由人民网外文频道协助做好翻译内容审核工作。充分准备,环环相扣,才得以在英语版《PRC》发布后2天内,一次性新增14种外国语版本,满足了跨境传播需求。我驻欧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区域国家的使领馆纷纷联系,主动二次传播《PRC》相关国家语种视频。

在海外社交媒体和网站上,不少海外网民为《PRC》点赞:“这个视频是对中国真挚、真实的刻画。”“中国人面对灾难时所表现出来的团结令人动容。”“这是(中国)向世界发出的强大信息。强大的国家从事伟大的事业,中国加油!”“我为中国感到骄傲,中国是捍卫世界和平的先锋。”

三、“立体式”引导:打通国内国际传播,自信展现大党大国形象

当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必修课”。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需要被世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曾制作推出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诠释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的“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责任无比重大,使命无上光荣”。网宣片同样被广大媒体、政务自媒体和普通网友热烈转发转载点赞,据不完全统计,《CPC》覆盖海内外受众超10亿人次。

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还是最新国家形象网宣片《PRC》,我们都遵循同样的原则,打通国内国际传播,以专业操作、专业水准,自信展现大党大国形象。我们力求用小切口展现大形象,在制作中精益求精,在每一句文案中、每一个镜头里,展现中国作为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的魅力。我们不仅展示中国成就,更注重展现中国精神;我们不仅介绍当代中国,也讲述历史传承;我们自信展示中国的富饶进取,同时也注重向世界传递友善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 作品截图

向世界展示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国形象,是众多中国媒体人的共同愿望;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是不少海外受众的迫切需求。有研究国际传播工作的专家指出,网宣片《CPC》和《PRC》的发布,向全世界传递中国声音,既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奋进历程,展现了新征程上的中国奋楫再出发的昂扬姿态。

宣传创新永无止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守正创新,充满自信和底气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走向世界,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