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需要优化安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2023-05-24 02:26李玲玲王晶晶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常识幼儿园儿童

李玲玲 王晶晶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并将“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的培养目标。可见,保护幼儿生命安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是幼儿园的首要任务,而幼儿安全教育更是保教工作的重要内容。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安全教育才是适宜的、儿童真正需要的呢?

我们基于“儿童需要”这一根本,依托园本“玩·美”课程建构模式,制订安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以多元方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调查课程现状,聚焦儿童需要

为了解当前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法、非参与式观察法,邀请幼儿园教师、家长及幼儿参与了调查研究。据统计,共有41名教师和378名家长参与了调查,班级教师参与率为100%,家长参与率为87.3%,填写有效率为100%。

我们从大、中、小班中随机抽取了6名教师和6名幼儿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此外,我们还设置了《幼儿园安全教育观察记录表》,采用非参与式观察法随机选择了大、中、小班6个班级,对教师及幼儿进行了18次观察。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教师及家长对幼儿安全教育均持有必要、积极的态度;幼儿园安全教育环境创设较为适宜;幼儿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自我保护能力依然较弱;幼儿园安全教育缺乏系统性,课程目标不具体,课程内容相对固定;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方式单一,课程效果有待优化。

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分析后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幼儿园安全课程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基于儿童生活实际和现实需要去系统架构;二是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有待提升,课程设计与实施聚焦于成人视角,对于儿童的需要缺乏关注,缺乏对幼儿的观察、倾听与支持;三是对园内外安全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多聚焦于园内的资源开展,与家长及社区的互动不够;四是缺乏对安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评价;五是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安全知识与技能不足,需加强对教师与家长的系统化安全教育培训。

二、明确课程方向,设计课程方案

我们从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产生的背景、课程构建基础、课程要素及解析等三个方面编撰了《基于儿童需要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规划及实施方案》,确立了课程的目标、内容及实施途径等要素。

(一)基于儿童需要,确立课程目标

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的目标:基于儿童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培养“知常识、有意识、能力行、会护己”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安美”儿童。知常识,即知道必要的安全常识,如居家、饮食、运动、出行、消防等安全常识。有意识,即形成初步的安全意识,在知道安全常识的基础上,能够自觉地根据具体的安全情境做出合理反应。能力行,即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在知常识、有意识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式、渗透式、游戏化的方式逐步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会护己,即掌握简单的安全防护知识、应急知识和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

(二)关注儿童生活,细化课程内容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课程。”儿童的生活就是幼儿园课程的基础和来源。我们基于安全教育课程的目标,从儿童个体需要和社会需要出发,挖掘并分析了幼儿园内部以及园外的课程资源,将安全教育课程内容细化为居家安全、出行安全、食品安全、运动安全、消防安全、安全自救等来进行设计与实施,凸显生活性与生成性。

(三)聚力“2345”模式,助推课程实施

我们创新安全教育课程实施的“2345”模式,即“2个共识”(课程观与课程实施观达成共识)、“3个工具”(资源导图、绘蓝图、寻路径)、“4个阶段”(准备阶段、研讨阶段、实施阶段、研磨阶段)、“5个问题”(主题名称、主题背景、理论依据、预期目标、实施与方法),有效推进落实课程。

三、把握“五式”策略,形成课程体系

我们根据《基于儿童需要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规划及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营造安全的教育环境,挖掘生活中的安全教育资源,运用“2345”模式,把握“五式”策略(主题式推进、沉浸式体验、组合式保障、互动式共建、交互式延伸)积极开展实践,并逐渐形成了集幼儿、教师、幼儿园、家长、社区五位一体的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如下图)。

(一)主题式推进

在研究实践中,我们指导教师基于班级幼儿生活实际,通过观察、谈话的方式和幼儿一起确定研究主题及问题,以“一月一主题”的形式确定安全教育活动主题,进而从班级环境创设、一日生活、集体教学、游戏活动等方面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帮助幼儿全方位了解、感知、体验安全知识和习得安全技能。如,9月幼儿刚入园,聚焦的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安全,确定为“一日生活安全月”;11月结合“119消防日”,确定为“消防教育安全月”。

(二)沉浸式体验

趣味性、情境性最易调动幼儿的学习能动性,因此,幼儿园创设了“安美小剧场”,借助教育戏剧的形式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在剧场里,小朋友们可以自编自演安全剧,也可以借助已有剧本进行表演。在有趣的戏剧活动中,幼儿很容易习得安全知识、自我保护及自救的技能。

幼儿园还通过班级推选、园级评选推出“安美小主播”,在每周四的午间以唱儿歌或讲故事的形式向全园小朋友播报安全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幼儿学习安全知识的兴趣,形成了“人人争当小主播”的良好局面。

(三)组合式保障

1.环境育人润无声

环境是隐性的教育课程。幼儿园以安全教育主题月活动为契机,加强对幼儿园安全环境的创设,如走廊中的安全标志、绘本馆里的安全图书、安全柜上的趣味解说等,形成了浓厚的安全教育氛围。此外,每个班级都基于本班幼儿发展实际,结合安全教育主题月活动,创设“安全墙”,用有趣的符号和图片布置环境,介绍如盥洗、上下楼梯、运动、游戏等方面的安全知识,使幼儿在环境的浸润中感知安全常识、增强安全意识、学习自护自救技能。

2.模拟演练强意识

幼儿园依据安全教育月主题开展“地震来了我不怕”“遇见坏人怎么办”“逃离火灾现场”等演练活动,使幼儿了解安全自救、正确逃生的方式方法,从而学会保护自己。

3.安全培训促提升

幼儿园应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多类型、多频次的安全教育培训活动,让他们将安全知识牢记于心、安全技能熟练于手。幼儿园每两个月开展一次安全主题教育培训,如消防知识专题培训、健康急救知识专题培训等。

(四)互动式共建

幼儿园高度重视与社区的互动共建,并将安全教育的范围扩大到社区。如每学期组织幼儿走进消防教育中心,了解防火、灭火和逃生自救等相关安全知识,让孩子亲自体验仿真多点火源模拟灭火系统操作、火灾模拟现场逃生演练等。又如,邀请交警大队的同志入园为幼儿宣讲交通安全知识;组织大班幼儿成立“安全宣讲团”,进入社区向老人宣讲安全知识等。

(五)交互式延伸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这一细致、复杂的任務。”幼儿园只有搭建好家园沟通桥梁,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同步、持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教育课程的目标,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幼儿园借助“安全教育平台”,每月组织家长带领幼儿共同进行线上安全教育专题学习,并及时在班级微信群推送安全育儿常识、安全教育方法等内容供家长学习。同时,在学期初和学期末邀请家长入园共同开展园所“安全巡查”活动,促使家长融入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另外,幼儿园还在每月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如消防救援人员、交警、医生等走进课堂讲解相关安全知识。

总之,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知行并进、不断优化重构的过程,需要我们站稳儿童立场、明晰儿童需要、支持儿童发展,在实践中执着前行、反思精进。

(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儿童需要优化幼儿园安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2216010097)

(责编 帕拉)

猜你喜欢
常识幼儿园儿童
靠不住的常识
我爱幼儿园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回归常识
“六·一”——我们过年啦!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