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背景的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2023-05-26 00:42李鸿声
家长·下 2023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建构

李鸿声

体育教学可以在丰富学生学校学习与生活内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培养学生体育竞技精神,对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更有长远的价值。新课标也特别强调,新时期的小学教育要从德、智、体、美、劳多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明确体育学科教育价值的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学科教师突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推进体育教学的改革创新。就此,本文便在分析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同时,展开对小学体育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究。

在新课标改革背景的持续推进下,体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不管是受重视程度,还是教学模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但在给体育教师带来教学挑战与教育契机的同时,仍有部分问题存在于小学体育教学中,其制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影响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亟须体育教师在关注体育教学价值的同时,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推陈出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推动体育运动高效发展。基于此,本文作者便从自身的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展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探究,以期保证体育教学质量,助力体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师资教育力量不够专业

相关研究调查显示,全面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的数量和专业程度仍不能满足各学校的体育教育需求,专职体育教师较少,专业院校毕业的体育教师更少。一方面是因为体育专业比较累,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选择这一专业,另一方面是受传统认知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体育专业不好就业,即使进入学校,体育这一学科也不如其他学科受重视。以至于大多数教师并非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很可能身兼多职(教体育的同时还教其他学科),导致他们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制定完备的体育教学计划,也会因为不懂专业的体育教学方法,而不能有针对性地展开体育教学,造成体育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二)整体教学管理不够规范

虽然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应试教育”仍占据主导地位,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考查的还是学生的分数,体育这一学科也同样如此,注重的是考试项目的分数,而不是过程。大部分体育教师仍延续的是带着学生热身、跑步、自由活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前讲解体育运动的姿势,并作出示范,学生被动地接受并模仿,课程较为枯燥,很多学生出现敷衍操作的行为。这样的传统模式不仅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节奏,也无法发挥体育学科应有的教育价值。

(三)学生参与态度不够认真

随着生活条件的日益提升,很多学生在家都过着衣来伸手的日子,他们除了要操心自己的学习之外,其他都不用关心,想要什么家长都尽可能满足,以至于现在的小学生依赖性强、怕吃苦、怕困难,不爱运动,更不喜欢上体育课,稍微有一点强度的体育运动,小学生们就无法接受。这种不端正、不认真的体育学习态度,既影响体育教学氛围,又会影响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

二、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实践策略

(一)注重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学生在学校的重要引导者。所以,要想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在不断提升体育教师教育认知的同时,有计划性地发展体育教师的教育专业性,使其可以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能够在体育课上带给学生更加科学的教育指导,以让体育教学过程更具高效性,也为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做好铺垫。

学校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重视体育专职教师的配备,尽量选拔一些专业的体育毕业生担任体育教师,并在加强原有体育教师专业培训的同时,做好青年教师的转崗培训工作。同时适当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激励体育教师积极努力,认真钻研专业知识、研究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学生的体育教学出谋划策。与此同时,学校方面还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体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而改变体育教学被边缘化的问题。例如,冬奥会期间,学校方面除了组织教师集体观看冬奥赛事,集体教研冬奥主题体育课程设计之外,还可以组织教师学习“一起向未来”的成套动作要求,根据视频示范的标准动作,进行跳跃、转体等技巧练习,在规范动作、扎实基础的同时,力求给学生带去更专业的体育指导。

(二)制定适合的体育教学目标

有目标才有方向,在小学体育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也同样重要,这是教师制定体育教学计划、设计体育教学环节的根本。实际的课程建构过程中,教师们既要根据教材和教学计划,制定某一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又要立足小学生的年龄、年级、性别、性格等,进行更加完备、有针对性的目标建构,让学生们在体育课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

例如,刚升入小学的一年级小学生正处于学校生活的适应阶段,在组织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要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带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避免学生一开始就对体育课产生抵触情绪,而是设定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体验运动乐趣”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所有教学环节时,都要以此为根本,使学生可以从多彩的活动中逐步建立运动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小学生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的发展,在具体的体育课程建构、教学目标设定中,教师要有意识提升目标等级,引导学生在参与运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的同时,将“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引导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合作”等作为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切实展现体育与健康的教育内涵,助力体育教学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三)引入创新型体育教学方式

小学生年龄较小,整体学习意识均处于形象化发育阶段,要想吸引学生的体育学习注意力,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创新中,除了要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的优化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有针对性地在其中融入一些趣味性、层次性和竞争性的教学元素,让学生们可以在愉悦的体育学习氛围中,玩在一起、动在一起、赛在一起,自然而然实现体育技能的积累、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

1.趣味性内容。

例如,在小学体育队列和队形内容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在具体课程设计中可以带领学生玩“快快集合”游戏,在游戏正式开始前,先给学生们讲解游戏规则:“同学们,你们要仔细听老师发出的信号,按照信号要求分散或集合,要保证安全,不能拉人或推人。”并且,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了解游戏规则,教师可以在讲完规则后和几名学生在队伍前面示范,然后再正式开始游戏。借助游戏化内容的引入,使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不再枯燥,让学生们都可以在自然、积极的游戏氛围中顺利完成课上学习任务,掌握基本的整队方法与要领。同时可以通过“令行禁止”的游戏,强化小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组织性,既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体育教学效率。

2.层次化指导。

例如,在六年级的跳高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性别差异等,进行差异化的层次划分、层次教学指导。对基础组的学生,主要引导学生们熟练跳高动作,跳高高度设置为70~80厘米;中等层次的学生,在教学内容的指导上,主要以加强他们的助跑起跳高度为教学目标,跳高高度可以在基础组基础上增加10厘米左右;而对身体素质比较好的提高组学生,整体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他们在完成基本动作要领后突破自己,杆高可以设定为90~100厘米。在层次化的教学建构中,尊重学生的素质差异,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都能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有所收获,让他们都有信心去参与、完成运动挑战。

3.竞技性活动。

例如,在二年级锻炼学生跑动能力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障碍赛跑”的竞赛性活动内容,每个参与者按照教师的指导和既定的要求完成规定动作,然后由“小裁判”(完成任务的学生)进行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哪名学生积分最高就是胜利者。借助竞技性的展示,有效强化小学生对体育技能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有效发展小学生的奔跑能力、肢体协调性与灵敏性。而在体操基本动作的教学指导中,教师在讲解完动作要领、做完分解和完整动作示范后,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各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做好下节课体操比赛的准备,并根据各小组动作整齐、标准的程度进行打分,最终评选出优胜小组给予相应奖励,从而在激活学生好胜心的同时,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集体荣誉感的驱使下,积极参与、积极切实促进学生体育学科素养的良性发展。

(四)建构完善的体育评价体系

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建构,不仅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挖掘自身潜能。同时在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活动建构中,教师们也要关注教学评价环节的组织建构,在总结评价的同时,引导小学生参与评价,使其在评价与被评价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体育运动参与的主观能动性并推进体育教学成效的完善。

既然不能摆脱用分数衡量学生成绩的评估模式,作为教师便要在实际的教学指导中,带领学生正确看待分数,鼓励学生用平常心看待分数,明白分数只是教师评估教学结果的一种标准,并不代表对学生积极参与过程的肯定或否定。同时,体育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过程,主动为学生们增加和完善评价内容。比如,在具体的教学指导中,尤其是在学生遇到运动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让他们在感受教师关注的同时,更积极地参与到运动中。在课程最后的总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就课上遇到的运动问题、印象深刻的运动环节等进行交流、分享,在增进生生、师生互动的同时,共同商讨出最佳的解决策略。从而真正借助体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强化学生的体育参与感。

(五)培养长久性体育运动习惯

新课标引领下的小学体育教学不光鼓励学生们参与运动,掌握更多的体育运动技能,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小学生的运动习惯,使学生即使在课堂之外,也能够自主、自觉运动,真正感知运动的价值。就此,我们体育教师除了要做好课上、校内对学生的运动指导外,还要有意识地将体育运动发展到课外,以至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养成终身运动意识。

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运动习惯的过程中,可以将体育运动延伸到家庭教育,并在做好家长体育教育认知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些家庭运动的小建议。比如,让孩子在写作业或者网课间隙,利用几分鐘时间,用球拍颠球,乒乓球或者羽毛球都行,计时一分钟,一边颠一边数可以颠多少个,这样可以有效协调学生的手眼和小肌肉群,达到提升课后作业效率的目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将每日的颠球数量记录下来,做一个曲线图表,让孩子看到自己一个星期或者一段时间的进步,切实加强他们的运动自觉性。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建议家长们尽可能多地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到户外运动(爬山、跑步、逛公园等),让孩子可以在自然环境中,聆听虫鸣鸟叫、感受花开花落,在放松身心、舒缓学习压力的同时,爱上运动,更能收获运动带来的良性身心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育不只是一门关乎学生身体素质的学科,还是一门与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指导,不仅符合新课标的发展引领要求,更能够推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师,我们不仅要清晰地认识到体育学科的教育引导价值,还要积极分析、认真总结,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立足实际运动教学带给学生更加专业、科学、有趣的体育教育指导,让学生们在掌握体育运动技能的同时,可以拥有健康的体魄,真正践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体育教师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体育运动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建构游戏玩不够
呆呆和朵朵(13)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