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激发

2023-05-26 19:09石萍萍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品文蝈蝈初中语文

石萍萍

摘 要:科学小品文作为文学与科学之间的桥梁本应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激发,课堂教学效果不佳,长期在语文教学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尴尬境地。那么如何改变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的这种冷遇呢?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初中生还未完全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很多时候还需要家长、教师的督促,以实现学习兴趣的内在推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即会让孩子学习后劲不足、学习被动,也会让教师教学效果不显著,尤其是科学小品文这样科学性与知识性强,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与故事性的文体,很容易让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兴趣。唯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学,教师有信心教,才能真正给予科学小品文以语文教学中科学性文学文本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科学小品文 初中语文 教学兴趣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7.006

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属于生动性说明文,也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给读者以知识性,同时又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文章体裁。在初中阶段每学期所选课文中大约有百分之十为科学小品文,如在人教版2013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第五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中就有《看云识天气》《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三篇为科学小品文,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小品文占有很大比重。结合在一线教学过程中教授科学小品文的思考,以及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就本学期讲授的《月亮上的足迹》《绿色蝈蝈》两篇课文在讲授过程中的一些发现,结合《绿色蝈蝈》一文我将自己的一些感受整理成文,来回答初中农村语文教学中针对科学小品文的学生兴趣培养问题。

一、科学小品文教学现状:科学小品文——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桥梁面临的尴尬境地

科学小品文因其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性,无疑是一座沟通科学与文学的桥梁,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对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只是流于浅表,并未真正发挥科学小品文在科学与文学间该发挥的桥梁作用。就每年都要面临的语文学科组的听课活动为例,在选择讲授篇目时,科学小品文因其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层次清楚的特点本应受青睐,但教师们在选择听课篇目时宁可选择文言文,而不愿意选择科学小品文作为讲授内容。因为科学小品文在讲授过程中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所以一堂公开课即使设计合理、讲授完美,也难以做到“精彩”。在初中语文课本中,虽然科学小品文所占课文比重高,但是由于缺乏故事性、趣味性,难以激起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效果差,所以受到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双重冷遇。目前,教师在科学小品文教学中只进行相关知识的浅表讲解,而很少进行深度挖掘。

那么如何改变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小品文所遭受到的这种不公正待遇呢?唯有从根源入手,激发学生在科学小品文学习中的学习兴趣,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二、课题源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科学小品文教学的重要性

上文提到要使学生乐于学习科学小品文,教师乐于教授科学小品文,唯有激发学生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兴趣,才能让科学小品文教学打破“学生不喜欢学,教师不爱教”这一瓶颈。那么,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在科学小品文教学中到底有何重要意义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道:“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训练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热情,改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为积极探索式的学习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这个要求呢?我认为首要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科学小品文的学习上就是要激发起学生探索科学小品文中科學知识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小品文的学习活动中。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的,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这样说。科学小品文虽是一类生动性说明文,其与一般平实性说明文相比具有文艺性、生动性的特点,较一般说明文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与学习兴趣,但本质上来说它还是无法摆脱科学性,专业性的特点,导致学生在理解其内容时仍旧有一定困难,难免会有畏惧、厌倦情绪,因此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科学小品文教学中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在科学小品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将结合本学期讲授的《绿色蝈蝈》一文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验与反思,对科学初中生科学小品文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予以试探性回答。

三、激发农村初中学生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的策略

1.有爱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的基础

在甘肃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或做生意,常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爷爷奶奶,甚至亲戚或家中较大的孩子照顾,形成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青少年群体。随着这群孩子慢慢长大,步入初中,一个班级中可能有近一半学生为留守儿童,他们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亲戚、兄弟姐妹生活,连最起码的生活照顾都很难实现,更别提足够的情感关怀与家庭教育。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一方面由于父母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农村的家庭教育缺失,因而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厌学、叛逆。事实上,教师与学生们的相处时间甚至比和他们父母相处的时间还要多,所以更多时候教师可以成为他们的领路人,成为他们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带给他们情感上的慰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情感上的缺失,获得孩子的信任。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可以是情感的弥补者与传递者。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当与孩子们建立更深入的师生关系,走到孩子们当中去,让语文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更是爱的教育。

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传授者与被传授者的关系,同时也需要有情感交流和爱的传递。对孩子家庭情感困境的了解、理解、开导与帮助,可以增进那些缺少家庭教育、父母关怀的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让孩子从喜欢教师延伸到喜欢语文学科,喜欢语文学科中所教授的如科学小品文阅读等知识。融洽有爱的师生关系能让孩子更好的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师在课堂以外要为语文教学包括科学小品文教学下的功夫。当然,更多更直接的还是需要教师在课堂40分钟之内下功夫。

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导课,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在这句话中强调了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要让学生爱学并学好科学小品文,让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地学习科学小品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兴趣,这是科学小品文教学成功的关键,而这个“关键”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导入中紧扣学习内容去激发和点燃。在科学小品文课堂教学导入中,教师可以设置开放性的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利用声音、图片、视频或实物导课,甚至一首优美的诗歌,一个谜语,在课堂导入环节就牢牢抓住学生渴望探索的眼睛,让学生对这节语文课产生期待,渴求继续进行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并积极融入学习活动中来,让科学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如在《绿色蝈蝈》(选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学巨著《昆虫记》)的讲授中,因为绿色蝈蝈在生活中一般很难见到,别说学生不知道什么是绿色蝈蝈,恐怕很多教师都对这种昆虫没有概念,让学生去对这样一种从未见到过的动物进行学习,怪不得学生会缺乏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在导入课文时在两分钟内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产生兴趣,比如可以用一两则谜语导入。当教师在白板上展示出“身藏石缝和草丛,肩披绿铁甲,争强好斗讨人欢,夜来袭,高歌唱!(打一动物)”这则谜语时,学生就会出于对谜语这种形式的喜爱,不自觉地开始猜这到底是一种什么动物,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学生就会急于了解这种小动物的更多信息。这时候教师再展示几张绿色蝈蝈的图片,学生学习兴趣就会一下子高涨起来,教师可以趁熱打铁地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用图画教学,提高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因为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插图,网络媒体也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课本插图,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增加学生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使用图片教学。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给科学小品文的教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因为在《绿色蝈蝈》一文所选插图中的蝈蝈非常小,与蛐蛐、普通蝈蝈、蚂蚱的差别根本难以观察出来,所以教师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提前从网络上下载更为清晰、真实的绿色蝈蝈图片、视频和叫声。在讲授蝈蝈的外形特点时,如“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教师即可借助图片对照课文内容进行讲解,使讲解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讲解趣味性,激发学生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学生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4.创设科学小品文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时,其创造才能会得到更多发挥。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这样,当学生对科学小品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达到让教师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所以科学小品文教学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重要任务。

创设科学小品文学习情境,“以情激情”是科学小品文这类趣味性不强的文章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增强学习带来的身心愉悦感,引发学生对科学小品文的探究兴趣。

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声音、视频、图片等丰富的网络教学素材,使语文课堂不拘泥于文字与师生语言等教学形式,使学生语文学习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更加逼真的情境下进行学习,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授《绿色蝈蝈》一文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绿色蝈蝈发出的声音,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绿色蝈蝈发出声音的视频,短片虽短但足以让同学们对蝈蝈的声音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体会,而不再停留在法布尔带给我们的“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作响”这种仅可以靠想象的层面。这时,学生对蝈蝈叫声的理解就不止于文字的描述,而是在脑海中形成了集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立体形象。学生在逼真的学习情境下学习也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试想如果法布尔当时有条件的话也会有用视频记录绿色蝈蝈叫声的冲动吧!

5.及时鼓励评价,巩固科学小品文学习兴趣

“成功带来的愉快是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儿童想当一名好学生的愿望,就是依靠这个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学生希望在教师和其他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希望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教师和同学们的肯定。所以,在教授科学小品文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鼓励学生,巩固已经激发起的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的方式可以是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动作、一句夸赞的话语,简单的鼓励在学生眼中都会成为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增加学习自信,更喜欢教师,也更喜欢教师的课。如在《绿色蝈蝈》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像“蝈蝈的习性有哪些”这样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教师可以叫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来回答,而像“描写蝈蝈叫声的句子有哪些”“描写蝈蝈外形的句子有哪些”这样简单的问题可以请后排不爱回答问题的或平常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应给予准确评价,对于回答较好的或较之前有进步的同学可以给予手势奖励,比如双手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出彩”的手势。成功的喜悦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科学小品文的学习其实并不难。兴趣激发与否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在学习上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之”“好之”“乐之”是孔子教育体系中的三重学习境界;同样,科学小品文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乐之”,也就是乐学境界。让学生快乐学习,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素质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只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快乐学语文。

参考文献:

[1] 柳菊兴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张淑芬《明用方致学,亲师乃信道——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素质教育杂志》2008年第7期。

[3] 姜美玲《教师实践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杨志琴《浅谈偏远地区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新课程》2012年第7期。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农村学生家国情怀培养行动研究》的成果,编号GS【2021】GHB0892)

猜你喜欢
小品文蝈蝈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你听,蝈蝈在唱歌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我的蝈蝈
一对蝈蝈吹牛皮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