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建构 简教优学

2023-05-26 14:23顾慧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顾慧

[摘 要]数学课程具有整体性,在具体化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凸显整体性、关联性、结构性是数学课堂改革的重要方向。“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这一课包含了直线、射线、角及相关内容的教学,文章以此课为例,阐述如何基于单节课又跳出单节课,实现教学的整体建构,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完善认知结构、提升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整体建构;核心素养;数学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8-0018-03

【教学分析】

数学课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但为了教学的实施,一般会将其分解为一个又一个具体的内容,这样的分解虽然有利于教学,但也容易割裂知识关联,遮蔽知识系统。因此,每一节课的教学首先要整体建构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性认知。

“认识射线、直线和角”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的内容,单就这课题名称就很值得玩味。通常,“射线”“直线”与“线段”是一组有关联的概念(简称“三线”),“角”跟“射线”有联系(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角)。显然,在“认识射线、直线和角”这一课中,“射线”“直线”“角”并不是具有并列关系的一组概念,要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回顾之前编排的内容以及本节课编排的内容。

此前,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线段”,初步认识了角(一个顶点、两条边)。本课教学任务之一就是在认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直线和射线,教学任务之二就是在认识了射线后,再从射线的角度来定义角。除此之外,本节课还要教学“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线段最短”,后续还要教学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平行(线)”和“垂直(垂线)”等。

把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就能建构出这样的逻辑体系:经过今天的“二次学习”,建立起“三线”(线段、射线、直线)的完整认识;再以线段、射线、直线为基础,打开更加广阔的数学世界,即线段“打开”的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射线“打开”的是角的意义再构,直线“打开”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属于本节课内容)。

基于上述逻辑关联,本课教学的基本思路:从“有限”扩展到“无限”,建立“三线”的整体认知,继而通过“三线”打开与它们相关联的世界,以凸显整体建构、简教优学的结构化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

一、回顾线段

师(双手捏紧毛线两端并绷直):这是一根毛线,咱们来玩个“我做你画”的游戏。

学生作品: [ ]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作品,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都是直直的线,不同的是第一幅作品的两端多了两条小竖线。

师:第一幅作品其实就是一条线段。还记得线段的特征吗?

生2:线段直直的,长度有限,有2个端点。

师:线上有那么多点,为何偏偏将这两个点画成小竖线?

生3:因为这两个点很特别,它们在线的两端,这样画才能看起来更明显。

师:是啊,把拉直的毛线画成线段,就从生活走到了数学的世界。

师(用激光笔照射墙壁):这是一支激光笔。看明白的同学请画一画。

生4作品:

生4:激光笔发出的光束是一瞬间发射出去的,我画的虚线是表示那个点的运动轨迹。(指着最后一个点)这个点是表示它最终停留的位置。

师:“最终停留的位置”,试着换个词,也就是什么点?

生5:终点。

师:妙!点动成线,化不可见为可见!

生6作品:[ ]

师:请解释一下。

生6:激光路线是直的,激光笔的头和墙上的点,就是两个端点。

【说明】知识建构的关键是在原有的“知识树”上生长出新的“枝叶”。本环节通过阐释线段特征及端点的重要性来强化学生对“有限长”的理解,为学生后面认识“无限长”做好铺垫。“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是对数学核心素养的概括性表达,游戏“我做你画”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教师手中的毛线,无关颜色、无关粗细;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得出这根绷直的毛线最本质的特征;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中的线,因为简单的线段图示即可展现毛线的直与有限长。

二、认识射线

师:下面进行第三次“我做你画”游戏。(激光笔的光射向窗外,对着无建筑物阻挡的地方)看明白的同学请画一画。

师:有人没动笔,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生1:我觉得它应该射到一个很远的地方,但我不知道在哪。

生2:我觉得后面如果没有东西挡着,光就会一直射,可以无限延长。

师:不知道尽头在哪里,有一种无限的感觉。无限与哪个词是相对的?

生3:与“有限”是相对的。

师:那“无限长”怎么画呢?

生4作品:[ ]

生4:刚才是射到墙壁上,有终点,现在射到很远很远的地方,我后面就用了小点点表示它会一直射。

生5作品:

生5:左边这个点表示光从笔尖开始发射,也就是起点,如果右边也画端点的话,就是有限长,但是激光笔射出去的光没有终点,所以我没有画。

师:真正的无限长,我们画得出来吗?

生6:画不出来,纸就这么点大。

师:真正的无限长是画不出来的,但数学家能用这种巧妙方式把无限长表达出来。这是一种伟大发明,这是一种数学创造!既然不畫某一端的端点就可以表示往该方向无限延长,那这幅作品是不是也可以呢?

生(齐):可以。

师:这样的线叫作射线。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便得到了一条射线,这就叫“一生二”。与线段相比,射线直直的,只有一个端点,无限长。

【说明】这一环节对学生来说很有挑战性,不仅因为激光看不见、摸不着,还因为不知如何表达无限长。但是,受前面用线段表达有限长的方法的启发,学生还是能够迸发灵感的火花。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知识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感,更上升到数学发明、数学文化的高度,突出了由此及彼、“由一生二”的人类智慧。

三、认识直线

师:过去我们只认识一种线——线段,通过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我们又创造出了第二种线——射线。这样一个发明创造的过程,有没有让你们产生什么联想?在小组内交流你们的想法。

生1:射线→直线。

师:怎么变?

生1:我把射线这端的端点也去掉,这样这一边也能无限延长了。

师:此时,还有起点和终点吗?

生2:没有了。

师:射线可变,线段呢?谁来试试。

生3:可以把线段的这两端都无限延长。

师:将射线的一端无限延长,或是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都能得到一条直线。刚才那叫“一生二”的话,这叫什么?

生4:二生三。

师:仔细观察,直线有什么特征?

生5:直线是直直的,但它没有端点,两边都可以无限延长。

师:三线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回答略)

【说明】翻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难发现,同样是线段、射线、直线,小学与初中学习的侧重点却不一样。小学重感悟,初中重应用;小学重表达,初中重拓展;小学重形象,初中重抽象……但它们又是前后紧密关联的,没有小学阶段对形象的感悟,初中的应用与拓展就会无力;没有小学阶段抽象能力与符号意识的培养,发展空间观念、提升思维水平,初中就不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因此,本环节的教学要尽可能以直观来通达抽象。

四、建构整体

师(出示图1):仔细观察,你能分辨出哪些是线段、射线和直线吗?

生1:①号是线段,③号是射线,⑤号是直线。

师:为什么②、④號不是三线中的任何一种?

生2:因为它们是弯的,线段、射线和直线都是直直的。

师(画一条直线):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上标注点A,如图2)你发现了什么?

生3:我发现了两条射线,点A往左是一条,往右也是一条。

师(标注点B,如图3):有新发现吗?

生4:我看到了一条线段,点A、点B是两个端点。射线也变多了,点B往左、往右各有一条。

师: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一条射线,反过来,在射线上再添一个点,能截取出一段线段。

生5:线段是直线或者射线的一部分。

【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为实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还要把握教学内容主线与相应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联。在本课中,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关系是重中之重,在游戏的互动中,学生对三线之间的结构与关联了解得更为透彻,学习就超越知识内容深入到思维结构的层面了。

五、扩展价值

师(出示图4):用数学的眼光看,这里有我们认识的线吗?

生1:有,中间是一条线段。

师:这三条线,哪一条最短?

生2:中间那条最短。

师:为什么?

生2:如果拉直了上下两条线,它们肯定比中间的那条要长。

师:有道理,化曲为直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也就是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在数学上,我们把两点间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师(动态演示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你有什么发现?

生3: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就得到一个角。

师(动态演示从一点引出一条射线,再旋转):此刻,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4:一条射线经过旋转,与旋转前的射线组成了一个角。

出示:一条射线围绕端点旋转,与旋转前的射线组成一个角。

师:过去我们认识的角只是它静态的模样。今天我们认识射线之后,又从动态的视角重新认识角。数学学习总是从简单走向丰富,我们通过线段,解决了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通过射线,重新认识了角。直线又会为我们打开什么样的世界?以后大家将继续学习。这就叫“三生无限”。

【说明】本环节聚焦“三线”的运用,既包含解决生活问题时的实际应用,也包含对后续学习几何图形的作用。线段、射线和直线作为几何知识体系的基石,学生在运用时能更加深刻地懂得研究“三线”的价值所在。概念的学习,最初都是由生活走向数学,将概念理解透彻之后,可借助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来打开更为广阔的世界。

此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对核心素养的整体性认识不能虚化,而应结合教学重难点细化具体且丰富的内容,并在教学中有目的地一步步对照落实。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需要站在一定高度纵观整个知识脉络,厘清其中的关联,对内容整体建构。只有真正思考起来,行动起来,课堂才会有质的改变。彼时,学生也将越学越懂数学,越学越爱数学。

(责编 金 铃)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标准核心素养
怎样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简述新课标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透视“三重联系”的内在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