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绿色发展对策研究

2023-05-26 12:44容建波孔令孜黄艳芳李小红
江西农业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广西农产品绿色

容建波,宁 夏,孔令孜,黄艳芳,李小红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7)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为应对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2017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将绿色发展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农业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任务和主要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农业绿色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予以强力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并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农业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已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观上的一场深刻革命,是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义和必由之路[1-2],不仅是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联合国提出的全球战略[3-4]。

广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央对广西提出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个扎实”新要求,发挥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优势,自觉把农业绿色发展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抓手,在农业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主要采取的是消耗资源的粗放经营方式,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体系、技术体系、市场体系、政策体系等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笔者总结了广西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广西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广西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广西农业绿色发展取得的成效

1.1 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广西全力构建“10+3+N”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发展行动,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稳步提升。水果、蚕茧产量分别连续4、17年保持在全国第1名,家禽出栏量、蔬菜产量、海水产品产量、水产品总产量、肉类总产量、肉猪出栏数量、茶叶产量等均排在全国前10位。截至2021年底,广西有效期内的“三品一标”产品获证总数达2416个,播种总面积达231.98万hm2,总产量达4827.14万t;累计获农产品地理标志165个,居全国第6位;获中欧地理标志产品12个,排在全国第9名;累计创建10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广西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

1.2 农业水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一是耕地质量有所提升。近年来,广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7.20万hm2,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广西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推广应用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酸化土改良等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农用地安全利用面积达到国家下达面积的138.9%,“十三五”期间广西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0.57个等级。二是农业水资源利用更加节约高效。广西在自治区、市、县三级建立和实行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炼出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微喷灌、集雨节灌、覆盖保墒、深耕深松、坡改梯及等高种植、农化抗旱保水剂应用、水稻半旱式垄沟灌溉、水稻浅湿控制灌溉等十大高效农田节水模式,稳步推进节水型农业灌区建设。在2021年,广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48.40万hm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09提高到0.515。

1.3 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广西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一是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增效。一方面,通过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节肥增效技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达到了预期目标,2021年广西化肥使用量为251.89万t,较2015年下降了3.07%,化肥使用强度较2015年下降了6.20%。另一方面,通过推广绿色植保技术,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实现负增长。在“十三五”期间,广西实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2633.33万hm2,“十三五”期末农药使用量比 2014 年下降了27%。二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在2021年,广西的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6%,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3.52%,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远超全国的平均水平(76%)。贺州市钟山县、百色市田东县、贵港市平南县先后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名单。

1.4 农业绿色产业链加快构建

广西加快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一是推进农产品加工各环节减损增效,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了绿色转型进程。截至2021年底,广西建设了县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27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5年的1.33∶1提高到1.62∶1。二是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加快建立,基本上形成了冷链仓储、加工、运输、配送及其配套设施协调发展的格局。截至2020年底,仅供销合作社系统就建成了地头冷库192个,广西冷库总库容达到150.8万t,占全国容量的2.1%,产地农产品低温处理和商品化处理能力明显增强。三是农业绿色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方面,广西大力推行“农业+文旅”等融合发展模式,累计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1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54个,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十强省(区)之一。2021年广西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8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25.7%;乡村旅游消费约2584.81亿元,同比增长了28.8%。另一方面,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1年,广西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5834个,服务小农户耕、种、防、收等农业生产托管面积达到85.41万hm2,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服务小农户经营收入累计达到33.63亿元。

1.5 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广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村民的生态环保意识日益增强。截至2021年,广西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授牌的市(县、区)分别达到了13和4个,总数量居全国第13位。2021年,广西农村环境综合状况优良县域的占比达到了73.5%。其中,村庄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达到99.3%;农村县域地表水断面年度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达到94.7%;农村农业面源控制断面水质“清洁”比例达到84.5%。

2 广西农业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土壤资源保护和修复任务艰巨

一是耕地保护形势严峻。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建设占用,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之后的10年内,广西耕地减少了112.29万hm2,2020年耕地净减少了2.17万hm2,耕地总量减少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二是土地石漠化治理量大面广。根据全国岩溶地区第3次石漠化监测结果,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29万hm2,占广西国土面积的6.5%,涉及河池、百色、桂林、崇左、南宁、来宾、柳州、贺州、贵港等9市76个县(市、区),石漠化面积大、范围广、治理难的问题依然严峻。三是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难度大。广西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产地,过去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涉重金属行业企业“三废”无序排放,历史遗留的涉重金属废渣量大面广。此外,土壤污染来源复杂多样,技术支撑能力不足,修复成本高,实现土壤污染修复、确保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2.2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压力大

受资源环境、科技水平等限制,加上农户的绿色发展意识普遍不强,广西农业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等生产要素投入的粗放经营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计算,近年来广西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表1),虽然自“十三五”以来广西的化肥、农药使用强度呈现下降趋势,但仍然远高于国际警戒线水平(化肥使用强度的国际警戒线是225.0 kg/hm2,农药使用强度的国际警戒线是7.0 kg/hm2),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广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表1 2015─2021年广西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情况 kg/hm2

2.3 农业绿色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广西农业高端技术人才缺乏,农业绿色发展技术集成创新不够,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供给及推广应用不足,导致广西农业科技在支撑农业绿色转型发展中后劲不足,如缺乏具有突破性的高产优质新品种,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农业机械化、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和应用还比较薄弱等。2021年广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只有66.31%,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72.03%);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更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515,低于全国的平均值(0.568)。较低的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水平及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广西农业的绿色发展。

2.4 绿色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

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程度还较低,农业绿色发展的市场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设完善。一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程度低。广西农业生产经营仍以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为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数量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规模化农业经营户仅有7.75万户,仅占广西农业经营户的0.8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0%);农业规模化经营仅占30%左右,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二是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链条短。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果蔬、畜禽、水产品深加工率不到10%,产品形式单一,资源利用率较低,产品增值动力不足。三是农业品牌竞争力不强。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国内外知名企业品牌、中国驰名商标较少,与其他同类或相似产品相比,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强,品牌附加值较低;此外,标准化生产滞后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同时面临着产品假冒伪劣的问题,产品品质难以得到持续保障。

2.5 财政支持力度不足

首先,广西财政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力度不够。由表2可以看出,自“十三五”以来,广西节能环保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入力度不足。其次,广西农林水支出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例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广西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目前,广西农业生态补偿制度不健全,补偿标准、方式和范围不尽合理,补偿投入不足,补偿落实不到位,没有形成稳定长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例如当前广西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缺乏普惠性奖补措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未全面普及,农业经营主体因采用生物有机肥、低毒农药、可降解农膜、清洁能源等生态环保生产措施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偿。

表2 广西2015─2021年节能环保支出情况 %

3 广西农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资源保护修复,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优化农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农业资源和环境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根基[5],其核心是保护农业水土资源[6]。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首要任务是要构建合理的农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切实保护好农业生态资源和环境资源,这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7]。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科学合理规划农业产业发展,明确耕地利用优先顺序,根据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科学合理划定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保护发展区等不同功能区,围绕粮食、糖料蔗、果蔬、畜禽等广西特色产业打造一批绿色高效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立一个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相互协调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速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以循环发展理念优化农业种养结构,推进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促进农业资料循环利用,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农业产业体系。

二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统筹国土空间利用,引导林果业上山上坡,强化“四荒”资源利用,严格控制耕地地类变更,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耕地数量有增加,质量有提升。实施耕地质量建设与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构建形成自治区、市、县三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上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永久基本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开展农田整治、石漠化耕地整治、退化耕地综合治理、耕地土壤酸化和污染治理等,加速土壤熟化提质。分类施策加快耕地撂荒治理,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强化海陆统筹,逐步实现盐碱地排盐改良,积极开发盐碱地后备资源。

三是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加快推进桂中、桂西北和左江三大旱片大型灌区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加强农业用水管理,严格灌溉取水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利用,完善主要农作物的灌溉用水定额,指导科学灌溉,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

3.2 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加强污染防治

一是加强农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农业绿色发展的实质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农业全产业链各环节的绿色度[8]。推进广西农业绿色发展,需要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构建形成适合广西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利用好广西区市县三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自治区主席农业院士顾问等农业科技力量,加强区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组建研发团队,搭建一批产学研科技平台,重点围绕广西“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加强优质高效新品种研发,加强农业投入品替代与减量化技术、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绿色产业链延伸技术等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为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原始创新能力[9]。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技术跨界融合,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和资源高效利用。

二是严控农业面源污染。推行绿色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坚守农业绿色发展的环保底线。一方面,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加强科学施肥、施药技术管理体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切实降低广西化肥、农药的使用强度。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和可重复利用的农膜,以减少白色污染。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发展绿色植保,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另一方面,构建完善循环农业生产体系。以规模化种养区域为重点,以点带面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种养业协调发展的循环农业生产体系,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实现区域内种养循环。通过政策补贴、企业运作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农膜以及化肥、农药包装物等废弃物的回收循环利用,推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

3.3 健全农业市场体系,激活发展动力

一是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整合农业生产要素,促进农业绿色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环境规制的不断加强,农业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能合理有效配置化肥、农药、机械设备等要素的投入,对农业绿色发展起着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10]。培育壮大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形成更加稳定、多元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格局,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更好衔接,提高小农户的经营组织水平,推动农业产业集聚和全产业链经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降低绿色农业生产成本。重点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构建大项目,通过龙头企业和龙头项目带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经营组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是全产业链拓展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目标是产出更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并提供优质农业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不断增长、日趋多元化的需求[11-13]。以打造产业集群、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战略导向,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打造一批绿色优质农产品产业集群,大力推动“农业+”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培育发展新动能,促使产业链向中高端延伸,全力构建以市场为驱动力的农业绿色发展产业体系。首先要丰富绿色优质农产品的种类。扎实推进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平台,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全面质量监控和质量安全风险管控,打造一批示范工程,保证农业绿色发展区域落到实处。其次要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绿色农产品生产作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行业绿色转型;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立健全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发挥广西生态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业+”绿色服务业,将文化、科技、教育、康养等产业与农业深度融合,延长农业绿色产业链。

三是建立农业绿色发展品牌体系。大力实施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战略,打造一批“桂”字号优质绿色农产品;持续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认证,强化环境标志、有机食品、地理标志产品标志使用和商标注册,打造一批知名农业企业和产品品牌;强化绿色农产品质量监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杜绝绿色农业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坚决维护绿色农产品的信誉。加强对广西绿色农业品牌的宣传力度,利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加强引导和支持,鼓励公众绿色消费,推动农产品消费绿色化。

3.4 做好政策制度供给,强化支撑保障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加大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和保障范围,正向激励与反向约束双管齐下,以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投入品减量增效、废弃物循环利用、资源环境节约与管控等为重点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产业负面清单等措施办法[14],构建内容完善、指向精准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保障体系,全面激活农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支持,引进社会资本,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绿色发展资金投入格局。多渠道争取资金、整合项目,加大农业绿色发展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围绕水稻、糖料蔗、水果、畜禽等广西具有较大规模的特色种养领域加快建立一批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相关农业补贴与农业绿色生产行为挂钩,加强对使用绿色生产技术而造成的成本增加或收益减少的长效补贴,通过补偿激励措施鼓励更多企业参与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三是强化人才保障。强化农业绿色发展高端人才储备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内培外引,培养引进一批农业绿色发展实用人才带头人。引进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主体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人才的合作交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科技人才下乡服务,推动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强基层农民教育培训,通过职业培训、学历教育等方式着重培养一批致力于农业绿色发展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经理人等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

猜你喜欢
广西农产品绿色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绿色低碳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广西广西
广西尼的呀
农产品争奇斗艳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