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动力因素研究

2023-05-29 03:07张昕潼杜佳莹茅周叶熊佳颖杨运姣
公关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

张昕潼 杜佳莹 茅周叶 熊佳颖 杨运姣

摘要:社区是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治理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建构社区治理共同体引发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诸暨市暨北社区鼎园小区为例,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分析探讨社区共同体建构的动力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社区共同体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区共同体,动力因素,鼎园小区

社区是国家治理的最小单元。社区治理是我国现阶段治理能力创新化、现代化的重要方法和形式,是社会治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社区治理涉及多个治理主体,包括居民、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街道相关部门等,如何有效协同众多治理主体,高效治理社区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进程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与此同时,学界对社区共同体建设也给予了广泛的关注。郁建兴指出社会治理共同体意指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依据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基于解决社会问题、回应治理需求的共同目的,自觉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且关系稳定的群体。[1]张国磊、马丽认为共同体的构建是在打破个体原子化、消解多元利益冲突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手段与途径,使各主体能够在文化权力与社会情感纽带的作用下形成“利益同盟”,为实现社会“善治”的共同目标而努力。[2]张磊认为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从其治理意愿、治理能力和治理渠道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构建的可行性。[3]黄建洪、高云天提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需要处理若干种关系。[4]在路径选择与实践应用方面,英明、田鹏颖从治理思维、多元协同、治理工具、技术保障方面提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措施。[5]徐顽强认为治理权力的分配往往决定着社会治理的主体选择和行动路径设定,而能否掌握充足的治理权力也正是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6]

综上所述,学术界围绕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念、目标导向、路径选择等都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社会治理共同体理念如何落实到基层?如何将各主体联结并构建共建共享共治共同体?这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综合运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理论、自主治理理論和社会资本理论,以鼎园小区为案例,对城市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因素展开研究,以期弥补既有研究的不足。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鼎园小区是社区治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典案例,小区始建于2012年,在交付使用时业主与物业公司之间存在诸多矛盾,让业委会颇感压力。2017年5月经过改革和票选,第一届鼎园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经业主大会的严格评审,聘任鸿鼎物业负责鼎园小区的物业管理。经过谈判协商,社区物业费由每平方米1.7元降至1.5元,车位费由每年240元降至200元,电梯广告费转为业主所有,业主物业费上缴率从2014年的20%提高到了85%。可以说,在“枫桥经验”的引领下,社区工作初见成效,治理效能大大提升。

项目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座谈会等方式向鼎园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工作人员以及社区居民搜集资料和数据。问卷调查中,发放159份问卷,回收150份问卷。之所以选择鼎园小区作为样本,是因为鼎园小区治理过程代表暨北社区从单一治理向多元主体合作协同治理的转型过程。

2.鼎园小区的主要做法与成功经验

(1)建构社区—物业—业委会—居民的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

2017年5月,第一届小区业委会成立,鼎园小区运用“枫桥经验”理念进行治理,依靠基层群众智慧减少纠纷、解决矛盾,促进小区和谐发展。其创新性的共享菜篮、共享雨伞等做法深受业主住户及社会媒体人士的关注。业委会不断创新,发起“远亲不如近邻,有求必应”“存善心,做好事,当好人”等活动,引导广大业主积极参与。业委会建立了“鼎园人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让“枫桥经验”理念深植业主心中,增强业主、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的沟通交流与资源共享,进而有效化解社区矛盾,增进邻里感情。

(2)打造共建共享共治格局

关于社区居民参与方面,鼎园小区50%的居民认为小区应就社区政策或问题多宣传,18.8%的居民认为应及时发布重要信息,以便清晰快速地了解到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16.23%的居民认为自己在参与和反映问题时社区应给予积极的回应,3.9%的居民认为社区应实现财政、选举等程序的公开透明,9.09%的居民需要有更多的参与空间。大部分居民都愿意及时参与到社区问题解决和社区治理中,小部分居民认为在自己有需要时参加,总体来说,居民对于社区治理的意愿强烈,但对于如何参与治理还需要进一步探究。

城市社区拥有大量公共设施,拥有物质、文化、人力、教育等资源。在社区治理中需要更多体现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服务精神,联动共享社区中的公共资源,以居民为主体,使居民利益最大化。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社区并没有有效整合资源,也没有建构资源整合平台。然而,鼎园小区创办了共享爱心菜篮、共享儿童乐园、共享茶道、共享书吧、共享扇子、共享雨伞等设施与服务,设有爱心花盆认领养护、社区花木救护站等。社区关系建设方面,业委会与物业联合举办鼎园邻里节、儿童节、“搡麻糍”活动,并在每年重阳节联合物业公司慰问75岁以上的老人。通过共享理念及共享行动、小区文化活动举办等,业主、社区和物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调研显示,70%的居民对设置鼎园小区共享物品这一做法表示支持,只有约5%的居民表示不支持。

3.社区治理精英的引导

鼎园业委会主任曾有企业管理经验,也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积累了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当在鼎园开展工作时,他运用自身的管理经验与技能,积极地与物业公司、社区以及居民进行沟通,创新性地采取了一系列办法解决基层矛盾冲突,推动社区、业委会、物业与社区居民之间沟通与合作。

鼎园小区在“共建共享共治”社区共同体建设中有很多创新性的做法,运用自主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进行分析,城市社区共同体实现的动力因素如下。

1.“党的群众路线”的坚持和发展

鼎园小区在社区共同体建设进程中,坚持党建引领,以创建“共建共享共治”社会为总目标,充分发挥共建单位职能优势,展开深层次的社区活动。树立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榜样,坚持以上率下,强化党员带动作用,脚踏实地走群众路线。

多元主体联动治理最基本的要素是满足居民需求,目的在于建立令各利益相关方都相对满意的决策方案。社区应通过多样资源的互补、累加、增效、再生等,将共建共治共享落实到每个项目、每次活动、每项任务中,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整体效能。

2.“搭便车”行为的有效解决

社区层面面临大量公共事务,“搭便车”现象不可避免。基层治理当中主体的多元化、事务的繁杂化和利益的驱动都会导致许多社区成员顾及自身利益,在履行职责时却推卸逃避,只愿意享受社区在共建共享共治中的良好成果。共治实质意义上是融合多元主体的商议、斗争与协作机制,将个体利益转化为共同利益的过程。从长远来看,管理者应推动社区构建激励相容的制度体系,使每一参与者都能共享资源,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发展。如鼎园小区在解决业主参与度不高问题时,采用三方代表共同商议的举措,提出对物业费缴纳、可回收垃圾分类实行激励体制,对积极配合的业主奖励对应的优惠券和生活必需品等措施。

3.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的成功建立

社区共同体意指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等基于互动协商、权责对等的原则,以解决相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治理需求为共同目标,自发形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发展稳定的群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关键是鼓励多方治理力量一起参与社区建设的目标制定,同时社区建设目标还应与居民需求结合。

鼎园小区业主曾因与物业沟通不及时、个别业主无故拖欠物业费等原因与物业产生了诸多矛盾。新一届业主委员会,让业主、社区和物业三方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增强资源共享联结的程度,最终使三方权益平衡统一。建立多元主体议事机制,保证多元主体对自身以及共同利益的诉求。社区居民通过公开听证、民意满意度调查、意见咨询委员会等方式参与社区共同体建设。鼎园小区将解决业主问题作为治理重点,社区、业委会和物业三位一体共同治理,促使社区多元主体达到平衡和谐的状态。

4.社区社会资本的积极培育

奥斯特罗姆的自主治理理论指出个人的理性可以推动实现集体利益,促成共同行動。因为个人的理性意识和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使得个人在集体行动中需要展示利他行为,参与配合集体行动。鼎园小区创建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多元主体协商相关合同、起草并发表相关社区议事公约、建立激励惩罚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组建爱心服务社,积极解决各项难题,培育与发展社区社会资本,从而达到彼此信任,约束失信行为的目的,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目标。

自治、德治与法治三治融合,打造小区三方之间的信任互惠网络。在小范围的社会治理和公共资源应用过程中,人们能通过相互接触,建立对彼此的信任,作出的决定会产生共同影响并关系到日后集体行动的收支成本。个体在特定环境中,他人的共有行为规范会影响个人的内在行为,长期的互相交流、互相接触导致人们之间建立共同的行为准则和处事原则,单个个体与个体之间因共同利益而连接起来,并采取相应的集体举动,从而实现社会自主治理。

鼎园小区是社区治理共同体构建的成功案例,通过对鼎园小区展开案例研究,并从理论层面分析社区共同体构建的动力因素,可以为社区打造共同体提供如下政策建议。

1.坚持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的本质在于群众路线的坚持。“枫桥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坚持“群众路线”的结晶,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成果。社区治理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融合“枫桥经验”带来的治理启示,通过溯源治理、综合治理、德治治理等方式做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2.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增强居民满意度获得感

完善居民需求表达与回应机制,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念;优化治理机制,形成高效的工作流程,避免“踢皮球”“搭便车”的行为;完善组织监督机制,增加社区事务的公开程度,积极采纳居民有效意见;加大对社区治理主体中工作人员的激励和惩罚程度,通过对个体主体的联动激励拓宽集体利益的实现。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向居民传达社区事务解决的最新结果,提升居民对组织的信任感,增强组织公信力。

3.健全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在国家与社会关系重塑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的责任更加重大,基层公共事务数量增多,居民需求逐渐多样化和特殊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责任必须紧跟公共治理主体的总体责任,以此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

提高社会治理共同体中信息资源共享率,提升社区治理共同体的运行效率和创新程度;创新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通过网络公共事务的公开,提高居民了解程度和参与度。

4.发挥治理精英作用,优化社区治理力量

社区治理精英是社区治理的有力力量。建设符合现代社区治理的用人机制,拓宽社区工作者的招收渠道。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可以激励人们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努力铸造新的、政治上开放的、创造性的纽带和联合,将共同体理念赋予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以多元联动的思维进行基层治理是目前社区治理的主要选择。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资助项目《“枫桥经验”创新发展的实证研究:理念、制度与治理》,项目编号:2021R412039;和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诸暨市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013283012。

参考文献:

[1]郁建兴.社会治理共同体及其建设路径[J].公共管理评论,2019,(3):59-65.

[2]张国磊,马丽.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目标与取向——基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20,(1):12-20.

[3]张磊.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及其构建可行性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19,(8):39-50.

[4]黄建洪,高云天.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17.

[5]英明,田鹏颖.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方法论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20,(3):82-87.

[6]徐顽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系统审视与构建路径[J].求索,2020,(1):161-170.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浙江诸暨 31 1 8 0 0)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
“村改居”社区治理体制的变革与重构
城市社区参与式治理研究
小城镇社区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
服务型政府视域下优化“三社联动”机制问题探讨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社区组织治理能力提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