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问题化教学策略与实施

2023-05-30 08:30朱群霞
中小学管理 2023年1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致性问题化教学大单元教学

朱群霞

摘要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基于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了大单元问题化教学策略,推进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首先是以问题为引领,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内容系统;其次是提炼“五字六步教学法”,灵活实施问题化教学;再次是用好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让评价贯穿教学始终,促使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有效落地。

关键词 大单元教学;问题化教学;逆向教学设计;评价量规;教学评一致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3)01-0056-03

注释:① 本文系广东省2021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规划项目课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问题化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59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在推进义务教育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地实施的背景下,如何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探索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高质量教学,是中小学校管理者都应该思考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乐城小学一直致力于全校性的大单元问题化教学探索,形成了教学评一致的课堂教学实践,促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思维品质及合作能力明显提高,同时助推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我校基于多年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大单元问题化教学模式,即以大单元整体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系统,依据分课时教学目标制定评价量规,同时把教学内容设计成高质量的问题系统,以此引领、推进整个课堂教学,并以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由此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大单元问题化教学突破了以往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强调从学科整体着眼,整体化、系统化、结构化建构课程内容。在实践中,我们主要引导教师从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分课时逆向教学设计两个层次进行设计。

1. 锚定学科核心素养,重构大单元教学内容系统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各学科的具体化、操作性表达,具有强大的统摄力、综合性、整体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需要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的、系统的、结构化的大单元教学来承载。我们对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强调其中要涵盖五个维度的内容:单元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学科核心素养和本单元教材内容的具体关联分析、单元教学目标、文本重构,并明确了每一个维度的具体要求。如教师在对学科核心素养和本单元教材内容进行具体关联分析时,不仅要分析本单元教材内容是如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两者之间有怎样的关联,即本单元的独特育人价值,还要说明将通过怎样的学习过程、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落实本单元体现的学科核心素养。在进行文本重构时,教师要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思考哪些教材内容需要整合、删减、替换、补充、拓展等,使之成为既能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又能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单元教学内容系统,进而做好分课时安排。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确立单元教学目标,重构单元教学内容系统。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形形色色的人”人物描写》为例,教师对三个学习任务群的进阶设计,打破了重构前课时分配上的平均用力,以“化身作家,编写班级《人物长廊》一书”这一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发展型任务群整合教材内容,在5个课时的重点学习中,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育贯穿始终。

2. 教學评一致,进行分课时逆向教学设计

我们遵循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进一步明确了问题化教学设计的方向。“逆向教学设计”即基于单元的“三阶段”式教学设计模板,包括明确预期学习结果、确定恰当评估方法、规划相关教学过程。[1]这种“三阶段”式教学设计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三个问题:学习目标是什么?制定怎样的评价量规能表明学习达到了学习目标?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学习目标?我们明确要求分课时逆向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四个维度的内容: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评价量规设计、教学过程,并且针对每个维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学习目标必须体现素养导向,教学评价量规设计必须以学习目标为根本依据,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系统设计又是学习目标的问题化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例如:在进行教学评价量规设计时,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结合评价任务,从学生的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学习方法、思维发展、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合作交流等方面,来设计不同等级评价标准的评价量规。针对教学过程,可从问题情境创设、问题系统设计、问题解决策略设计、进阶测评和作业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中在问题系统设计时,教师要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情境、标题、教学内容等提问题,并融合教师的问题,形成层次性、结构化和拓展性的问题系统。在设计问题解决策略时,教师除了要思考怎样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还要明确针对重难点所要准备提供的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和学习支架,以及怎样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等。在整个过程中,问题系统在不断地动态建构,直至与本节课相关的主要问题得到解决。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针对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的主要元素提炼出了“五字六步教学法”,由导、探、展、练、评五个环节组成课堂教学的六个步骤,问题化设计贯穿始终。与此同时,学校研制了每个教学环节教师和学生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观测点。具体实施要求如下。

第一步,情境导入,明晰问题。这是“导”的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的方式有很多,我们要求以情境导入逐步明晰问题。为此,教师首先要创设真实的、有趣的、能产生认知冲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梳理、整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合自己的问题,初步形成问题系统,并明确核心问题。学生则要根据教学情境、课题、教材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进一步厘清初步的问题系统和核心问题。

第二步,自主尝试,解决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二步,属于“探”的环节。在这一步,教师要提供清晰、具体的自学指导,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同时关注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方法指导。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能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第三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第三步,同样属于“探”的环节。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明确小组合作任务并给予方法指导,同时呈现小组评价量规;要倾听、参与小组讨论,收集典型观点,为小组展示做准备。学生则需要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及时提出问题或与同伴就问题展开交流,认真倾听同伴意见,汲取同伴好的观点,及时完善学习单。

第四步,展评疑导,深化解决问题。“展”是课堂教学的第四步,包括小组展示、组间评价质疑追问和教师点拨指导。其间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展示和组间评价,引导组间质疑、追问、补充和提醒;同时灵活处理生成的问题,根据展示和组间互动情况进行评价、引导、追问、点拨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科语言的规范性表达,并顺势板书重难点。学生则要积极展示小组的学习过程、方法和成果,主动邀请其他小组提问、质疑、补充等,并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评议,积极吸收他人的好观点,深入思考进而提升思维能力;同时能认真倾听他人分享,尊重他人的学习成果,敢于质疑,勇于对他人的展示进行客观评价或补充、论证、提醒,在此基础上及时完善学习单。

第五步,进阶测评,拓展提升。“练”是课堂教学的第五步。在这一步,教师需要分层设计多种类型的当堂练习和作业,关注知识的迁移运用;在处理当堂练习时,教师要先收集学生的不同答案,以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针对共性问题可适当启动小组交流。学生则要积极参与当堂测评,并且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

第六步,学后反思,提升素养。第六步是“評”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自我评价,既要从知识、技能层面反思,又要从方法、思想、情感方面总结,从课堂走向生活,由此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则要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素养。

我们倡导不同学科针对不同课型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五字六步教学法”,以此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中,课堂评价是课堂推进的“导航系统”,它不断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进程,不断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以决定教学过程。[2]基于此,我们充分发挥评价量规对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教师在分课时教学设计中依据学习目标确定的评价量规具有清晰明确的等级评估标准,使目标可测量,让评价有依据,能够帮助教师对应学生各等级表现给予不同奖励,也是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的有力抓手。

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评价量规可以在课堂伊始呈现,起“先行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方向有标准。比如:教师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采薇》一课的教学中,课堂导入后就出示了评价量规(见表1),即针对“爱朗读、会背诵”“会理解、品情感”“悟写法、重积累”的评价目标,分别有不同等级的评估标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清晰的方向,并明白每一个评价目标的达成标准,由此促进学习目标的高效达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可以基于整个评价量规设计小组合作评价量规,并在小组合作前呈现给学生,既鼓励学生个体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也是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协商式评价的有力抓手。比如:针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除法(一)》一课,教师设计了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评价量规(见表2),引导学生在自我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评价量规也可以在课堂的最后环节运用,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的整个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策略的诊断和改进。通过教学评价量规的适当使用,教师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总之,大单元问题化教学旨在以问题系统引领、推动课堂教学,同时将教学评价嵌入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以此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系统思维与审辨思维、有效沟通与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学习和思考、如何解决复杂问题,核心素养得以扎实培育。

参考文献:

[1]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23-30.

[2] 张菊荣.“教-学-评一致性”给我们带来了什么[J].中小学管理,2013(1):7-9.

(编辑 谢建华)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致性问题化教学大单元教学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地理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研究
浅谈以“类化”思维改进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有效策略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民族预科大学语文课堂的“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学评一致性”在中学英语阅读课堂中的实践与运用
问题化教学法在初中化学课堂有效应用探究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