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言,感悟语文之美

2023-05-30 01:00田如娟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思维语言

田如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作为重点,利用小学生乐于接受的多种手段,传授语文知识,并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此,教师可将改造学生内部语言作为切入点,设计可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教学策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一、改造内部语言的重要性

针对小学生而言,成功改造内部语言,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这不仅是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品味文章内涵的能力基础,也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达成的教育目标。学生也可更准确地掌握并应用陌生字词,并通过文章的阅读,与作者达成情感共鸣,深层次理解文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可为学生写作活动的展开提供灵感及素材,促使学生“下笔如有神”,在此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也随之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二、改造学生内部语言的教学原则

在改造学生内部语言方面,教师需注重如下几项原则:

其一,学生主体原则。新课改持续推进背景下,倡导教师在教学中需遵循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围绕学生所提出的个性化需求设计教学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为前提,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表扬参与积极性高的学生,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激发其他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生成新的语文知识,成功改造内部语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二,趣味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应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爱好,结合学生兴趣所在,优化教学内容,设计趣味性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良好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乐于接受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课堂活动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可关联学生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学习素材,感知到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动机;教师还可将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知语文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基于内部语言改造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1.注重朗读,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提高学生语言文字敏感度对加强学生内部语言改造尤为重要。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语文的工具属性较强,所以教师可通过默读、朗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注重正确朗读方法的傳授,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式、朗读技巧,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促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灰雀》这篇课文时,文章中有三处类似的句子:①一定会飞回来的。②会飞回来?③一定会飞回来!从表面看三个句子有些类似,而通过仔细品读,可以发现每个句子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所表达的内容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多次朗读深化文章内涵,理解并了解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由矛盾到坚定的变化,让学生带有感情地理解并朗读课文,学生从中可掌握感情的正确表达方式,一举多得。

又如,“的、地、得”虽音调相同、语意相近,但用法以及含义不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语境的方式,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其不同用法。如“小明看完这场电影,激动地哭了”与“小明看完这场电影,激动得哭了”,两个句子表述的含义存在一定差异,前者描述的是小明的情绪,用“激动地”修饰小明哭了这一状态,而后者则是强调小明哭了的动作,利用激动一词修饰小明哭了的动作,教师通过同一主体所修饰事物的不同,帮助学生准确区分理解“地、得”,推动学生文字理解能力、语言感知能力的提升。学生可从中掌握语句的结构及固定搭配,增强学生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良好语感的同时,强化语言文字敏感度。

2.深化理解,掌握生僻词语及语句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利用抄写、记忆及背诵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但难以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内部语言改造也难以收到良好成效;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制,影响到学习状态。因此,教师需注重传统教学方式的更新,应用现代化教学模式,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促使学生深化记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比如,在课前,教师可要求学生整理归类文章中的生字词,利用字典等工具书,查阅读音,理解基本含义,随后带领学生深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再鼓励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生字词造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教师还应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纠正学生的看法,并鼓励学生延伸语言知识,同时结合生活中的案例向学生阐述,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及记忆。此外,通过理解生字、掌握生字的方式,学生可显著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丰富语言知识储备。教师在教学《匆匆》时,文中“徘徊”这一词语,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陌生词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此词语,让学生清晰认知到“徘徊”实则为“来回走”的意思,不过,学生在造句时还是会出现问题,有一名学生写道:“每一天,我都要在学校和家之间徘徊。”仅从词语含义视角分析,这句话没有问题,然而“徘徊”一词,还蕴含一定的感情色彩,主要代表不安、紧张,所以这句话表达得不准确,经修改后,学生的造句是“每当我思考的时候,都会在课桌前徘徊”。

3.关联生活,发表独特见解

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改造内部语言的重要宝库就是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生活常识、知识经验,发散思维,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在教学记叙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阅读中联想自己熟悉的人,如果你向别人介绍他时,将会怎样描述,可引导学生从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多角度观察,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事件彰显人物性格。如某位学生对自己的奶奶展开如下描述:“奶奶满头银发,走路时常常佝偻着腰,老花镜偶尔会滑落到鼻梁上,爱笑的她一笑就会露出所剩不多的牙齿,是一位典型的小脚老太太。奶奶的双手由于年轻时的操劳而变得粗糙,但一点也不影响她的心灵手巧,为我缝制的书包既漂亮又实用。”这位同学通过性格、动作、神态的描写,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奶奶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语言质朴,却从中流露出温暖。

4.以读促写,拓展写作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重点之处即在于写作教学,写作能力也为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体现,还是检验学生内部语言改造成果的直接方式。所以,教师需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目前学生作文内容千篇一律,作文材料、作文结构类似,这种缺乏新意的作文难以脱颖而出。此种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写作视野狭隘。所以,教师可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拓展学生写作视野,学生可先从简单的读书笔记开始,逐步拓展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素材,学生所汲取的知识越多,所积累的写作素材也更为丰富,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将会有效避免学生陷入无话可写的尴尬境地。教师还可定期向学生推荐趣味性强、高质量的书籍,如诗歌、寓言、童话等,学生可依据自身喜好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尝试写一篇读书笔记。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放飞思维,突破主题的限制,选取自己喜爱的人物、故事,如有的学生将七个小矮人作为主人公,描写小矮人如何帮助白雪公主战胜恶毒的王后,即便自己身材矮小,也能勇敢地与恶毒的王后对抗;还有的学生模仿泰戈尔《新月集》,利用充满童趣的语言描绘自己眼中的月亮:“月亮上一定有小小的一汪清泉,有美丽的嫦娥和可爱的兔子,清泉把月光反射到地面上,月色像水一样。”教师对于学生所表现的奇思妙想应予以肯定、鼓勵,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5.主题锻炼,激活学生思维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与主题训练,在多次反复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内部语言改造。教师可将仿写训练作为第一环节,带领学生从仿写优美语句开始,激活学生思维。比如学生模仿《牧场之国》的静态描写,这样写:“放学后,原本热闹的校园恢复了宁静。天渐渐暗下来了,教室里空无一人,树上的鸟不叫了,操场上的孩子也看不见了,听不见脚步声了,花朵也忘记向别人张扬它们的美丽,低下了头。整个校园静悄悄的,像进入了梦境。”教师当堂评改:“放学后,原本热闹的校园恢复了宁静。天色渐渐暗下来了,树上的鸟不叫了,花朵也忘记向别人张扬它们的美丽,低下了头。操场上的孩子也看不见了,教室里的桌椅像卫士一样整整齐齐地站着,整个校园静悄悄的,像进入了梦境。”这样一改,体现了由远到近的顺序,景物不重复,逻辑思维非常清晰,运用了静态描写,表现了校园的宁静。教师可定期设计趣味性写作主题,逐渐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6.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学生理解事物本质及认知事物变化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选取适当的课外阅读素材,如可为低年级学生推荐绘本教材,调动学生阅读热情,还可为课外阅读的展开创造良好条件;注重组织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扩展阅读视野,推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教师需注重学生内部语言的改造,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师可通过加强朗读指导的方式,提高语言文字敏感度,还可带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也可设计以读促写的活动,拓展学生写作视野,加快内部语言改造,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思维语言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