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在改造中升华

2023-05-30 01:00于艳红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章思维语言

于艳红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促进学生形成创作思维品质、巩固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等作用。长期的教学实践证實,“内部语言”一直是制约学生提升写作水平的主要瓶颈。作为心理活动转换的关节点,内部语言是学生作文质量高低的关键。学生能否顺利地把思维活动转变为语言表达,主要取决于内部语言的数量多少与质量优劣,而学生语言的贫乏,是写作教学面临的一大难点。之前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将教学重心放在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忽视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开始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引入先进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有效内化课文中优质和规范的语言,使之成为自身的思维语言。有效运用读写结合模式,可以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基于内部语言改造的读写结合对于提升学生写作思维品质的意义

阅读和写作,是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两个重要模块。通过合理挖掘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优化课程体系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写作训练活动,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思维品质。在小学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全面落实,教育目标和发展方向都发生了改变。在课堂上全面运用读写结合这一授课模式,能够呈现出明显的教学优势。

首先,能有效改善课堂环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材的知识覆盖面很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强化知识储备,为培养写作技能夯实基础,还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阅读内容,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文素养,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提供有效支撑。为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效运用和重点关注读写结合,并在内部语言改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活动,这样所构建的语文学习环境,才更加高效和新颖。

二、基于内部语言改造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学生写作思维品质的途径

1.重视语言积累,对内部语言进行改造和丰富

为了实现对学生内部语言的有效改造,教师应对朗读背诵高度重视,压缩学生做题的时间,控制讲解时间。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拥有一定的时间去大量读背,积累语言。

首先,通过诵读学习语言。小学语文的阅读内容大多是一些关于培养小学生优秀品质的文章或者革命事迹,比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等,这些文章多数是叙事类文章,没有过于复杂的语言应用,是基础性的文字表达,更加贴合小学语文的学习目标,非常有利于学生积累词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阅读课文,还可以积累语言规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感以及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比如,《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散文,着重描写了秋天的美好,将秋雨拟人化,比喻成各种事物。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了解文章中的美妙句子,了解作者是如何描写秋天的雨,抒发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朗读一遍,或者由学生分别朗读不同的段落。诵读结束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去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找出自己最喜爱的句子,并向大家陈述理由。

其次,在背诵内化中积累语感。背诵是小学生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背诵重要文章以及重点句子,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运用的语言手法。另外,还可以增强语感。背诵的前提是不断地朗诵,在背诵过程中,学生会无意识地朗读或默读很多遍,从而形成语感。比如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可以让学生先朗诵,再背诵。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比喻和想象,用柳树寄托自己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背诵,可以学会运用比喻以及想象手法,用比喻描绘植物或者动物,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拓展课外阅读,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的阅读以兴趣为先,因此教师应多搭平台,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快乐。推荐好书,就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在年龄、心理、学习基础、兴趣爱好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推荐的读物可以是图文并茂的;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推荐的读物可以是逻辑性、说理性比较强的。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老师会依据课文内容、作家、时代背景等,推荐课外读物,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这些拓展可以是多维度的。例如,学了课文节选的片段,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读完整的一本书;读了作者的某一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读这个作者的一系列文章;读了某一主题的文章,可以搜集其他作者的这一主题的文章。这时,教师如果能借助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图文并重、信息量大、概括性强的特点,进行多角度推荐,往往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上完《狐假虎威》一课后,教师可从故事主人公的角度推荐主人公为狐狸的故事;可从文学体裁的角度为学生推荐寓言故事;可从语言风格的角度为学生推荐适合低年级孩子读的简单文言文故事……思维导图,实现了以课文为中心点的多维度发散,简洁美观,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是单向“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效果很差。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因此,我们要关注集体阅读,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交流和分享,将阅读的“个体行为”拓展成“团体行为”,不仅引导学生站在更高的立足点上,自我反思,将阅读引向更深处,同时让学生在分享中满足展示的欲望,感受语言的精妙,拓展思维的空间。

在交流、分享中,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讲述自己阅读过哪些好书,或者自己阅读过的某一本书的精彩内容,可以将内容和自己的体会一并跟同学分享。思维导图可以展现事物之间的层级关系,让理解认识更清晰,更有条理,这样使好书的推荐和分享有了抓手,有效降低了推荐的难度。

3.勤于练笔,活化语言和积累素材

语言的积累,通过实际运用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内化。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紧紧围绕语言训练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练笔机会,以激发其写作兴趣。要鼓励他们以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个性化地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生活经历、独特认知等。小学语文教材包含多种题材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充分领会语言的魅力,激发他们写作兴趣。

除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之外,教师还可以对其中的人物和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和写作技巧逐一分析,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例如,《桂花雨》这篇课文借助“桂花”这一具体事物,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作者童年时与桂花相关的生活场景,将作者怀念童年生活、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其中的写作手法,进行相关主题的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另外,还可尝试佳作鉴赏和再创造。学生刚开始写作,处于摸索阶段。由于写作是在客观基础上的主观表达,在学生形成写作能力的前期,教师可利用佳作鉴赏和再创造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利用佳作鉴赏和再创造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写作时没有较大的压力,能够充分领略文字的魅力,从而保持对于写作的兴趣。例如,在教学《金色的草地》一文时,教师除了注重对文章相关内容的讲解外,还可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带领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引导学生想象课文中描写的场景,观察草地的神奇变化,由此感受草地带来的快乐。教师可设置相关的主题,让学生利用作者的写作技巧描述身边的景物,还可引导学生进行改编和再创作,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4.密切关注生活,在观察中改造内部语言

语文赖以生存的土壤是生活,生活绚丽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境。因此,教师需有大语文观,将广阔的生活与写作有机融合,鼓励学生走进生活,描绘生活,最终创造生活,引导学生从爱生活过渡到爱作文,从爱作文过渡到爱创造,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情商、智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叶圣陶指出:“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而为达到此境界则需向人民学习语言。”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以使作文中運用的语言具备浓厚的生活气息。语文教学的难点不仅在于学生语言的贫乏,还在于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知识积累的贫乏。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有多充实,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文字内容。在此维度上,生活的外延与语文的外延相等,所以对于语言的训练需以学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环境作为出发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工改造方言土语。若仅愿学语言,却不愿意认知生活,则是买椟还珠。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生活,阅读世间这部大书,观察社会,观察自然,体验生活,研究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读写结合能够让课堂呈现出全新的面貌。通过读中写、写中读,能将学生自主锤炼语言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不断优化和净化内部语言,从而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而作为语文教师需要做的是在读写结合的思想引导下,全面创新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语言训练环境,引导学生勤于练笔,拓展课外阅读,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以更好地发展写作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文章思维语言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语言是刀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