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3-05-30 04:18许傲傲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史料高中历史教师应

许傲傲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史料实证能力是其应具备的学习历史的核心能力。基于此,历史教师应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相应的史料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详实的史料强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认知,另一方面,可以熟练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实现培养史料实证能力的目的。所以,在开展历史教学时,教师应将史料实证的方法充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一、合理运用生动史料,激发学生史料实证的兴趣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通过兴趣驱动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由于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很多具体的内容对于学生而言都过于遥远,从而出现了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认为历史很枯燥的情况。对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积极运用生动的史料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认识和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了解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与和运行机制、认识汉至唐赋税制度的变化等。基于此,教师应在教学中利用丰富详实的史料帮助学生完成对上述内容的学习。在引入史料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通过史料解读带领学生感受当时政治制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从史料中感受不一样的历史,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二、引导学生鉴别史料,提高学生史料实证能力

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史料的鉴别,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要让学生认识到对待史料要

有严谨的态度,进而引起学生对史料实证的重视。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带领学生重回历史现场,让学生在具有真实感的场景中思考自己应通过哪些具体的史料来帮助自己完成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5课《明清经济与文化》的教学为例。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應对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领域的变化熟练掌握。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史料、鉴别史料。例如,在介绍经济领域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史料让学生感受到国外农作物的输入,以及南方纺织业、制瓷业等方面的变化,并在结合书中拓展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变化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以此来考查学生对史料实证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而实现对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三、指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分析能力

在新课标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其培养重点在于对史料的认知与解读,这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解读什么、解读方法、解读目的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正确解读。

以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第16课《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应告诉学生在面对史料时应解读什么。在本课教学中,学生既要了解简单的基础性史料知识,也要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史料理解其中存在的社会发展规律。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史料分析顺序进行历史知识分析。一般来讲,分析史料常采用的顺序是提取信息、概括要点、辩证分析。最后,在确定解读目的上,教师要让学生在解读两次鸦片战争史料的过程中,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进而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将史料与教学内容的结合,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实证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史料不仅是连接现在与历史的桥梁,更是对历史产生正确认知的重要基础。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进而实现史料实证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史料高中历史教师应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二则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