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依据、丰富内涵与中国实践

2023-05-30 10:48姜潭,曹亚斌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

姜潭,曹亚斌

摘 要: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提出的重要理念,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使命担当和崇高理想。从其理论依据而言,全人类共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解放思想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除了对其核心关键词的阐析之外,还应认识到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化时代解决人类所面临共同问题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和升华。在实践层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推动国际社会中公平正义的实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展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键词:全人类共同价值;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渊源;理论内涵;中国实践

中图分类号: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3)02 - 0046 - 08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1]63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强调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广泛凝聚共识,增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密切联系,在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时代,不同文明之间应相互尊重,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增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与和合共生,打破文明隔阂、化解文明冲突,携手推进人类发展进步。从理论依据、丰富内涵和中国实践等维度阐析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助于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工作中价值体系的构建,对深化理解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依据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于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首次提出和倡导的。作为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具体体现。从其理论依据而言,全人类共同价值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具有深远的中华文化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具体体现,其提出是党对人类前途和人类进步事业的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产物,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第一,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3]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了内在规定性,不仅洞见了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趋势,还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体性和整体化大势。

世界历史理论强调的一体性和整体化特征,凸显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客观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反映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是事物作为客体对于作为主体的人而言所具有的效能和意义。共同价值是不同主体之间的价值共识,这些主体之间在相互交往和互动中形成了共同的需求,产生了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凝聚起了共有认同和价值共识。全人类共同价值则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出的各国家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在解决共同问题的需求和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形成的世界性认同。工业社会以来,世界整体发展一致性的增强已经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形成也成为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

第二,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走向全面自由解放指明了方向。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而人类的前途命运系于最广大人民。基于此,这一思想明确了人类解放事业的实现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由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5],所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成了全人类解放的根本途径。为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解放进而推动全人类解放,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思想强调,超越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国际联合的方式作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此外,这一思想还极具眼光和难能可贵地强调了尊重各方自主性的国际主义精神,反对“爱国沙文主义”,这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启示在于,不能妄自尊大,应该承认各国家各民族自身的价值观念,在探寻各国人民价值认同的公约数中凝聚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为人类求解放、为世界谋大同视为自己的责任担当。在领导中国人民开展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长期探索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理论与实践。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自身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情况下,中国没有走西方国家“输出模式”的老路,没有将自己的价值、文化和发展道路强加于人,而是坚持在尊重各国具体发展模式和自主性的基础上,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全人类共同价值。

(二)中华文化渊源

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全人类共同价值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在继承中华文明血脉基因和精神特质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化特色观照世界政治的现实。

第一,“和为贵”的文化积淀与价值取向。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上持续了数个世纪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诸子百家尽管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方案上争论不休,但都体现出鲜明的和平思想。对后世产生最大影响的儒家倡导“天下大同”,主张通过施行仁政、以“仁爱”的方式实现天下太平、共享大同。孔子的贵和理念、孟子的和而不同的共容思維、荀子“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的论断均体现了儒家文化对和谐的价值追求。墨家和道家也都表现出了明显的和平论观点。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并亲身推动反对战争、制止战争的实践;道家主张清静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其实质是把万物视作彼此平等,反对恃强凌弱。

第二,“天下为公”的政治哲学与世界理想。中华传统文化将“天下为公”视为实现“天下大同”的政治基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公平观。以天下为公为基础推动天下大同是中华文明的一贯追求。孔子讲“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主张通过施行仁政,实现人人各得其所。在治国理政方面,“天下为公”的依据是“天道公理”,而不是任何一个诸侯国或国君个人的意志,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只有秉持心系天下、大公无私才能实现天下太平,“公则天下平矣”。

第三,“以义为先”的正义观和道德伦理。“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正向的道德伦理,是群体互动中伦理判断的标准。孔子早就提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在继承孔子仁政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儒家在面对复杂情形时的核心价值——正义。在国家价值导向上,儒家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主张将民心向背作为衡量国家行为正义与否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公平与正义的理念是密不可分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所秉持的“天道公理”必然是天下正义,而对正义的坚持又服务于修齐治平的家国天下理想。

第四,“以民为本”的治国主张和对人的自由的关注。“民主”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天惟时求民主”的记述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的意涵是“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强调君主要顺从民众的意愿,“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国家长治久安的根基在于人民,“民为万世之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特别强调和重视人的自由意志。例如,孔子讲“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认为即便是普通百姓的自由意志也是不可侵犯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主和自由早就存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之中,绝非西方的独创。此外,从其观照宇宙的天下观而言,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强调海内外各文明之间的平等地位,是中国先民“国际关系民主化”意识的萌芽,超越了西方“普世价值”对民主自由的狭隘定义和其文明优越性基础上的文明替代观、文明冲突论。

二、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

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把握,需要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六个核心关键词进行深入阐析;除此之外,还应从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创新性和其相较于西方“普世价值”的差异性等方面加以理解。

(一)全人类共同价值核心关键词阐析

一是和平。和平一直是全人类的共同需求和价值共识。20世纪人类经历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各国人民对和平有着共同的渴望,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然而,无论是20世纪下半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还是冷战结束后30年来地区的动荡和近年来地缘政治冲突的加剧,都表明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和平尚未实现,这对全人类共同利益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和潜在威胁,人类需要构建真正能够实现和平的价值体系以指导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二是发展。这里所讲的发展主要是指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的实现对个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对个人而言,经济利益的实现是个人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个人在精神和信仰层面才能有稳定的追求和坚守。当个人的生存和基本发展权利无法得到保障时,整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民主自由便无从谈起。对国家而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是一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解决发展问题、破解发展赤字不仅可以消除贫困、饥饿等对人类的困扰,还能从根源上对恐怖主义、地区动荡等问题进行有效治理,夯实世界和平之基。三是公平。人类在开展社会生产、促进各方面发展的同时,还面临劳动成果和物质财富如何分配的问题,即如何实现公平的问题。公平不是追求实现“吃大锅饭”,而是强调有序分配、各得其所。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公平理念旨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推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好的发展。四是正义。对于个人而言,正义是进行道德伦理判断的标准,个人据此可对群体交往中的行为做出是非之辨。对于社会而言,正义是确立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對于国家而言,正义关系到国家合法性乃至国家的存亡,“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正义原则主要强调各国应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反对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顺应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五是民主。民主是人类全面发展和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标志。从其本意来讲,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6]。从其历史发展来看,民主是发展、可变而非一成不变的,其实现形式也不是唯一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民主理念主要强调两点:其一,探讨民主的实现形式应该回归民主的本意,即“人民的统治”或曰以人民为中心,而不应过于强调程序而忽视了民主本质的实现;其二,在全球范围内主张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商量来解决,反对国际层面的强权霸道和集权压迫。六是自由。自由是人类近现代精神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将自由视为最崇高的价值理想,指出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自由是相对和有限度的,个人自由的实现并不意味着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张力,相反,只有在国家所提供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发展基础上,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对自由和秩序的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他指出“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有自由”[7]。从这个意义上讲,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的自由理念只有在各国之间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更好地实现,西方动辄提出的“人权高于主权”口号忽视了有效国家构建的政治秩序在实现各国人民自由中的保障作用,本质上是用来干涉他国内政、施行霸权行径的借口。

(二)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的现实必要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全球化时代解决人类所面临共同问题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早就洞悉了世界历史的全球化大势,指明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体性和整体化趋势。从1492 年之后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开始,人类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被打破。至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商品的全球流动成为可能。此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利益融汇愈发显著,人类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不断拓展。冷战结束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全球化进程加速发展,伴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商品、资本、人员、信息的跨国界流动逐渐达到顶峰,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也更加便捷。但是,2016年以来,西方国家开始出现逆全球化现象,在政策层面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反对外来移民等举措。美国作为全球化的倡导者和世界头号强国,自特朗普执政时期开始实行保护主义政策,从自身狭隘的国家利益出发,退出一系列国际多边机制;美国发起对中国的贸易战、科技战,与中国“脱钩断链”,拉拢少数国家组建将中国排除在外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与此同时,近几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和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紧张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商品、资本和人员等要素的跨国流动。

尽管如此,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的,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之间开展有效的合作,需要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以更好地凝聚共识、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和增强国际社会的协同行动。其一,应以和平、发展价值推进全球治理核心任务。和平、发展是全球治理的必要前提,国际和平的实现是各国发展繁荣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全球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世界和平的维护才能够得到保障。其二,应以公平、正义价值引领全球治理前进方向。近年来,国际社会中恃强凌弱、巧取豪夺、零和博弈等霸权霸道霸凌行径危害深重,成为阻碍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股逆流。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公平、正义价值,就是要反对霸权行径,推动全球治理向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一方面,要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和代表性,在全球事务中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价值;另一方面,顺应和推进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在各国相互交往和国际事务中“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不再搞零和博弈和赢者通吃那一套”[8]。其三,应以民主、自由价值践行全球治理根本宗旨。文明歧视、西方至上、无视国际关系准则等现象是造成全球治理失灵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应对全球性问题而推进全球治理,绝不是为了服务于某个或某些国家,而是为了全人类更加光明的前途和未来。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民主自由价值,强调在解决全球问题、开展全球治理中推动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超越文明优越论和文明冲突论,实现“文明交流互鉴”[9],在各国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实现全球善治。

(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创新性

时代是思想之母。人类共同面临的时代之变和时代之问亟须科学理论的指导。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有过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实践和理念的思考。然而,产生于西方历史经验和政治实践之中的西方传统理论,更多地建立在强调对立性和排他性的黑格尔冲突辩证法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西方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冲突性思维几乎无处不在”[10]。面临新的时代之问,以对立、排他、冲突为主要特征的西方国际关系实践和理念都表现出很强的局限性,既有违时代潮流,又无法圆满解释国际关系新现象。首先,在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利益相互交织,各国之间越来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对立与冲突只能造成两败俱伤,而在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任何国家也无法做到“独善其身”,排他性的零和博弈思维已经不合时宜。其次,由于理论是从局部的经验和实践中产生的,理论又是在历史和文化中建构的,因此西方的国际关系理论难以解释很多非西方世界的现实,在众多非西方国家日益崛起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时代,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可见,国际关系的现实和理论发展都需要超越西方的、新的思想的指引。

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中国回应时代之问的理论创新,中国在自身文化传统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传统理论相比,它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主张摒弃冲突性思维,通过扩大各国之间的共识和合作,有效解决全球发展面临的现实纷争和困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以和合共处、包容互鉴取代相互敌视和对立冲突,超越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凝聚全人类的共识和合作,以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全球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和共同挑战,为破解时代之问提出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中国方案。

(四)全人类共同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差异性

长期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将自由、民主等西方价值视为“普世价值”,宣扬其“放之四海而皆准”,优于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和民族在任何时代所创造的文明和价值。在实践层面,西方国家长期据此占领国际道义制高点,在广大发展中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政治上的多党制。但是,西方“普世价值”的非西方实践并未给相关国家带来繁荣和自由,相反,许多国家因此陷入长期混乱和动荡,寻根探源,这主要是由于西方“普世价值”具有三方面的局限性。其一,将区域层面的价值强行推广至全球。西方“普世价值”所反映的是近代以来基于基督教文明的欧洲文明发展成果,这一价值理念毫无疑问在工业革命以来,在欧美地区有着成功的实践,对欧美地区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历史推动作用,但将源于欧洲的地方性价值观视作全球性、先进性的“普世价值”,是十分荒唐的。其二,将近代以来形成的西方价值当作永恒的“普世价值”。“普世价值”是欧美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启蒙运动之后提出来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整个历程来看,这不过是近300年欧洲地区价值理念的发展成果,是人类文明史中较为短暂的一个时间段。欧洲不是永恒的领先者,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在其所处地区有着独特价值,不是外来文明能够轻易取代的。其三,具有很强的对立性和排他性,带有浓厚的文明偏见。西方“普世价值”体现出鲜明的“价值一元论”和“西方中心论”,具有强烈的宗教性、扩张性和排他性特征。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大肆鼓吹其“普世价值”的过程中,以一种高度优越感的姿态看待其他文明,认为其他文明是愚昧、落后的,最终将被“普世价值”所取代。此外,西方“普世价值”还是虚伪的。例如,对外宣扬“普世性”的欧盟,其对内倡导各成員国之间的“多样性”,其组织的宗旨也是“多元一体”[11]。由此可以发现,“普世价值”是西方国家谋取霸权的口号,是捍卫其所主导的不平等世界秩序的手段和工具。

中国提出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三个方面完成了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和升华。其一,维护文明的多元多样性。从人类文明的产生和起源来说,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来说,文明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必然会孕育出多样性的文明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从全人类而非某一局部文明的主体出发,反对单一强势文明取代多元文明而提出的价值理念。其二,坚持各文明平等相待。“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12]人类文明是多元多样的,每一种文明都是在其所处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其本身所处的地理区域内都发挥了独特的价值,每一种文明都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过贡献。因此,对于各国各民族的多样文明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因暂时领先而趾高气扬,意图主宰其他文明。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倡导的“公平、民主”理念,就是主张各国、各文明之间地位平等,不应把某一种文明的价值视作对其他所有文明的衡量标准。其三,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坚持开放包容。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各国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胸怀对待不同文明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任何文明都不能以傲慢和偏见的眼光看待其他国家和民族,更不能将自身价值强加于人。只有坚持开放包容,人类文明才能更加丰富多彩,只有全世界各国人民平等交流和包容互鉴,才能更好地凝练全人类价值共识,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

三、中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实践

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过程中秉持的重要价值追求,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提出进一步彰显了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理想,在实践层面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理念的践行,为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工作中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索国家间相处之道的重要理念,其首要的两个关键词是“和平”和“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和平外交就成为中国外交的核心原则。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相互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后来这些表述又在措辞上做了修改,最终形成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原则后来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并“走向亚洲、走向世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1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对外工作中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07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此后,历次党的报告都在对外工作部分强调坚持和平发展道路。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序言部分增加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容,体现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1]23。这一论断既彰显了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宗旨,又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对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另一重要意义在于,以中国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跃升。全面小康的实现是新时代十年最为伟大和深刻的变革之一,通过精准扶贫,中国完成了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中华大地存在了几千年的绝对贫困现象宣告终结,中国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世界影响和全球意义,为全球减贫事业和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双重挑战下,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更大困难,但中国未效仿某些国家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做法,而是明确反对“脱钩断链”、积极与全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主张实现更加包容的全球发展,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做出了重要努力。

(二)推動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国际关系发展史上,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曾长期饱受殖民侵略之苦,西方国家通过对亚非拉等相对落后的国家及其人民进行武装侵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等方式,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走向现代化,却使得广大亚非拉国家变得满目疮痍、贫穷落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亚非拉国家有着相似的历史遭遇,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式的掠夺方式深恶痛绝,因此在全人类共同价值中提出了“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理念主要体现在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变革等方面。中国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作为全球治理的基本原则,即由参与全球治理的各国来共同协商决定全球治理体系的未来。中国主张维护和巩固二战胜利成果,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对人类共同面对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坚持通过各国的通力合作来积极应对。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始终秉持正确义利观,认为“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14]。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与亚非拉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实践中,中国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对方国家建设提供帮助,助其实现共同发展。

(三)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

民主、自由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实践中,中国通过对内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和对外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中的“民主、自由”理念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一,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民主治理效能,从而更好地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和自由的实现。中国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紧紧抓住民主的本意和本质,即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民的统治”。在保障人民投票权和广泛参与权的同时,注重人民民主治理效能,即民主实践在解决人民群众现实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实现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相统一,以人民至上超越西式民主的资本至上,开创人类民主政治新形态,为非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提供新的选择和方向。其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保障和实现各国人民和人类整体的自由。在实现民主和自由的方式上,各国人民应自主选择符合自身国情和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制度形式,是弘扬“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应有之义。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各国应该共同享受尊严、相互尊重主权。个别西方国家不能以“教师爷”自居,对他国民主和自由状况妄加评论,只有自己国家的人民才能评判这个国家是不是民主、是不是自由。各国在处理共同面临的全球事务过程中应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坚持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商量来解决,反对国际层面的强权霸道和集权压迫,只有这样,各国人民和人类作为整体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为此,中国在参与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和地区性组织的活动中,持续努力坚持以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原则推动重大国际问题的解决[15],中国的实践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凝聚了广泛共识,促使各国人民增进了对“民主、自由”价值的认同和理解。

四、结语

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崇高理想。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以世界眼光洞察时代潮流,将党和人民事业视作人类进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为自己重要的奋斗目标。[16]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坚持一心一意做好中国的事情的基础上,面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从全人类共同福祉出发为人类发展进步提出的重要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既反映了中国在长期实践中的价值向路和基本遵循,又是中国从人类社会整体出发,在坚持文明交流互鉴与和合共生的基础上对不同文明及其价值观最大公约数的探索。面对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挑战,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各国人民凝聚共识、实现团结合作提供了重要价值纽带,为人类前途描绘了美好蓝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8.

[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1.

[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71.

[6]朱光磊.政治学概要[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398.

[7]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8.

[8]王毅.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15(3):2.

[9]吴志成,李佳轩.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析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6):20.

[10]秦亚青.关系与过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建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8.

[11]伍贻康.多元一体:欧洲区域共治模式探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70.

[1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9-05-16(2).

[13]钱彤,郝亚琳.习近平出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主旨讲话[EB/OL].(2014-06-28)[2023-03-01].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28/c_1111364117.htm.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3.

[15]戴长征,曾思捷.中国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3):45-46.

[1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The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Theoretical Basis,Rich Connotation and China's Practice

Jiang Tan,Cao Yabin

(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Gansu,China )

Abstract:The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creation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fully demonstrating the mission and lofty ideal of the CPC to seek happines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progress for human civilization. From its theoretical basis,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mankind is the product of the combination of Marxist world history theory and human liberation thought with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rich connotations of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humanity, in addition to elucidating its core keywords, it should also be recognized that the common value of all humanit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solving common problems faced by humanity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is Chinas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n responding to the question of the times,is the subl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universal value”. At the practical level,China insists on the modernization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developing the whole-process people's democracy and pushing forward the democrat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which has demonstrated the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Key words: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Marxism;fine traditional culture;theoretical connotation;China's practice

责任编辑:刘有祥 邱春华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高校思政工作中的“以文化人”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