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及其经世致用思想探究

2023-05-30 14:50张鹏飞
今古文创 2023年2期
关键词:顾炎武学术思想

【摘要】 本文主要简单介绍顾炎武先生的生平,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经历、学术氛围进行简要的概括,归纳出顾炎武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与治学态度,用以探究顾炎武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实践与启示。

【关键词】 顾炎武;经世致用;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B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2-004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2.015

本文主要通过对顾炎武及其经世致用思想的探究为切入点,目前学界对顾炎武先生的研究颇丰,有学者从顾炎武的伦理思想入手,用以分析顾炎武思想产生的过程以及影响;也有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探究顾炎武先生的治学态度来研究的。本文主要从顾炎武先生的成长历程入手,用以探究顾炎武先生思想的具体来源。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學问家、政治家,享有清朝“开国儒士”、清学“开山之祖”、“经学大师”等诸多称号。他的一生著作颇丰,在学术上有极高的造诣。本文特地选取顾炎武的生平及其经世致用思想产生做简要的整理与分析,用以求得顾炎武先生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实践与启示。

一、顾炎武生平简介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三大儒”“明末三先生”或“明末三大思想家”。

二、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时代环境

顾炎武主要生活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正值王朝交替动荡之时,随着朱明王朝的统治日益腐朽,社会矛盾异常激化,严重的天灾再加上地方官府的横征暴敛,激起更大规模发农民起义。明王朝屡次派兵镇压,却始终无法消灭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反而更加剧了其在政治上的混乱与军事上的损耗,进而来为东北少数民族女真的崛起带来了条件,最终在内部农民起义与外部环境的恶化,导致自身走向灭亡。清军入关宣布改朝换代后,为巩固其新建立的政权,在确保满文化维持独尊地位的同时,又能够与汉文化相融合,采取一系列的政策,促使封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强化,这激起明朝遗民的强烈反抗。伴随清朝统治者在全国确立的统治,始终有一批人不愿为清朝统治者服务,拒绝入仕。他们以笔为武器,褒贬时弊,借以唤起民众的觉醒意识,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便是其中最为坚决的一位。

在明末清初之时,江南地区经济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也随着商业贸易与对外贸易的发展而活跃起来,这一经济的变化带动了社会阶级的流动,出现了“市民运动”。为后来的经世致用思想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沃土。同时期中国传统的专制制度更加集权,与同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某些矛盾也为其经世致用的思想带来一定的素材。

(二)家庭环境

顾炎武生于1613年,卒于1682年。其家族属于江苏昆山地区的世家大族,书香世家。其祖父顾绍芳为万历五年的进士,父亲顾同应,从小聪明好学,善于写诗文,曾中过秀才,母亲何氏,生性坚韧,熟读诗文,有个人独到的见识。顾炎武自小时候便过继给其父过世的堂兄弟顾同吉,继母王氏为太学生王述之女,自幼接受诗书礼仪的教化,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幼年的顾炎武的个人成长有重要的影响。顾炎武自幼接受史书的教导,如《史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作的影响,深受岳飞、文天祥等传统人物的影响。自幼的教育使得顾炎武的拥有不同于常人的气节。

(三)学派传承

宋明理学是宋明时代占据主流的儒家哲学体系,它是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的,对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伦理道德都产生重要的影响。

然而,宋明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中国封建时代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使理学的发展逐渐走向僵化。由于理学的社会影响巨大,不少人试图借助理学这一途径进入官场,对理学的学习浮于表面,未曾学习到理学的实质,以至于导致理学的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虚之言,从而形成了一种浮夸的学风。朱明理学因此变得越来越禅宗化,在改朝换代、异族夺权的残酷现实面前,这种空虚浮夸的理学之说非但毫无作用,反而肆意鼓吹空洞的心性之理,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加剧整个官场的乌烟瘴气,使得“朝庙无一可倚之臣,天下无复办事之官”。而学术界则“创书院以聚徒,而簧校几废;著语录以惑众,而经史不讲。学士薄举业而弗习,缙绅弃官守而弗务”。由虚浮学风所导致的种种不正常世象,一直延续到明朝的覆亡。在明末即从理学和心学内部分化出一批理学和心学的批判者,他们充分意识到两派末流的心性空谈对于危机重重的明末社会犹如一剂毒药,而挽救明末社会危机的只能是讲求经世致用之学。①在这种局面下顾炎武等一批有识之士形成的独到的简介以应对时代的危机。顾炎武对于晚明的学风,首施猛烈之攻击。②顾炎武等人深感学术发展的不利局面,故用自己的行动扛起明末清初的学术改革大旗,用以谋求学术界的变革,促使社会变革的发生。

三、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与实践

明亡之后,进步的思想家们开始反思王朝衰败、进而走向灭亡的原因。他们看到这种虚浮学风造成的恶劣影响或许正是明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针对着这种虚浮学风的冲击,那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学者适时挺身而出,大力倡导“由虚返实”“经世致用”的学术风气,于是,以“崇实黜虚”为特征的实学思潮就此兴起。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思想就由此产生。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经学思想。经世致用的思想是传统儒家学者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中的发展,但在其内在的历史性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在繁荣的太平盛世,以内敛的性格示人,在危机四伏的动荡年代其外在强烈的特点。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乱世,社会激荡风云的年代,经世致用的表现得尤为强烈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者,心中存有救国意识的顾炎武先生高高举起经世致用的大旗,他始终关注政局的变化和文化领域的冲突极力反对哪些缺乏思想意识的经学家地位,不能纯正的做学问而是主张以研究学术为手段,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解决现实的问题,提出救国的各种道路,达到自己的社会理想,顾炎武他以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他明确地提出学者的思想在于“明道救世”,“君子以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传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同时说:“今之学者,偶有所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不学则借“以贯”之言以文其陋。” ③顾炎武先生对当时学者的研究方法,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认为当时是学风过于单一,未达到实学的要求,从而显得文章内容比较粗俗简单。

“凡文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亭林先生始终坚持践行自己的诺言”,“其论文非关于有关经旨治务者,皆谓之巧言,不以措施,故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救弊扶衰”,“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异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究原委,考正得失”。顾炎武先生一直在著书上花费极大的功夫,用自己亲身的实践经历来探求论文的真实情况,做出真实的学问来。其著书一直铭记着嗣祖“凡天文、地理、兵农、水土及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的训教,多以利国利民的角度审视问题,“其所著之书,皆以拨乱反正,移风易,以驯至平治平之用,而无益者不谈”。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亭林先生说道:“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于是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有得即录,共成四十余铁。一为舆地之记,一为利病之书”。编修《肇域志》则“先取一统志,后取各省府州县志,后取二十一史参互书之。凡阅志书一千余部,木行不尽,则注之旁:旁又不尽,则别为一集曰备录”。内容上遍涉边防、要塞、农田、水利、赋役、粮食、屯田、矿产、交通等与现实生活、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可见他著作都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相关,密切联系“天下利病,生民疾苦”。顾炎武先生无时无刻不在践行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探究之路。

顾炎武先生在治史的方面同樣有精辟的见解,对于旧史书的考证必然耗费一定的功夫。他广泛收集史料,经史子集、邸报实录、章奏文册、笔记杂录、方志谱牒、文物古籍、金石碑刻、等等无不仔细观察,反复筛选。④顾炎武先生严格的治学态度,使得他在史学取得了颇丰的成绩。

正是由于顾炎武所具有的经世致用思想,使得顾炎武为清学的“黎明运动”义无反顾地扛起大旗,进行了猛烈地批判,以促使晚明以来的学风发生改变。后来通过仔细研读顾炎武先生的著作,发现顾炎武能成为一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主要集中体现三种方法,一曰贵创。顾炎武先生说过“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其在《日知录》中论著写书的难处,用来讨论写书要避免抄袭古人的内容,拥有自己的创新之处,不要刻意的模仿依傍古人的手法。二曰博证顾炎武在其论著是书中多采用“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的特点,可见顾先生在研学上的谨慎态度。三曰致用,曾说“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顾先生认为能为“用”者应以“实用主义”以为鹄,以使学问与社会相联系。⑤顾炎武先生在其创建清学黎明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顾炎武先生用自己独特的文风与角度开启后世学风的变革。顾炎武先生有: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⑥顾炎武先生对亡国与亡天下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绘,无声之中讽刺了晚明学风的问题。曾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⑦顾炎武先生用其所讲的话语,终在后世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至理名言,从保国到保天下的论证中将自己对社会的思考与认识带入其中,形成顾炎武先生对个人责任的理解与关注点。顾炎武先生在明末清初的时代中经历相当坎坷,他在实践中总结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学术要求,透过实践强化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顾炎武先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分别对明朝末年的学术僵化问题进行重要的论述,深刻剖析原因,针对问题的本身提出重要的建设性意见,给明末的学术死水带来一缕不一样的涟漪。炎武先生在其诸多著作中无时无刻不坚持自己经世致用的思想,以期改变晚明不一样的学术风气。亭林先生在清学界之特别位置,一曰开学风,排斥玄谈,专从客观的方面研察事务条例。二曰开治学的方法,三曰开学术门类,如参证经训史迹,如讲求音韵,如说述地理,如研精金石之类的皆是。独有平生最注意的经世致用之学,后来因环境所压迫,竟没有传人。⑧由此可见顾炎武先生在明末清初的思想研究者中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与启示

顾炎武先生首先在学术上为人们留下的大量宝贵的遗产,著书颇丰。其所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是记载明代各地经济状况,政治,各地地区的重要地理著作,他对明两京一十三省人文地理政治之要,并权其利病以图治。卷一内容涉及京师、北直隶以及苏州。其中关防占去内容的五分之一,而河政则占据三分之一有强等等。通过顾炎武先生对明代社会的深刻记述,有利于加强对先人的理解。用以学习顾炎武先生的探索求知之心。

所著二《日知录》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读书札记,他自己说用三十年的时间才写出这样一本书,是对自己经世致用思想的独特代表,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结合自己对自身学术思想的深刻认识得来的是自己的学术成果集大成的著作。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思考。

顾炎武先生的经世致用思想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未带给学术界以重大的改革,但是在清末的时候,整个当时国家面临千年之未有的局面,带来了不同的风气,经世致用之说又彰显不一样的生命力,对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带来了深刻的洗礼。顾炎武先生的经世致用思想既有对前人思想的集成又有自己的发展,同时内涵着世代变化的要求,影响颇深。做学问更需要顾炎武先生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运用。

顾炎武先生处在社会动荡的时期当时有很多读书人选择空谈以回避现实。造成了空谈学风盛行。对于此种现象顾炎武先生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与担心,他积极呼吁人们远离清谈的怪异之风,选择应对现实的困难,用以转移人心,表现出一位进步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担当。他这种忧国之心的责任担当对当代青年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在做学问上要有勤勤恳恳的态度。顾炎武先生对当时文章的模仿风气特别不满,提倡学者要又自己的独立思考,切勿投机取巧。顾炎武先生的实学思想在当时要求读书人要有自己的实干意识,形成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名言。当今的我们更应该贴近生活,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更好地贡献年轻人的力量。

注释:

①苏中立、苏晖:《执中鉴西的经世致用与近代社会转型》,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7页。

②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5页。

③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

④匡列辉:《顾炎武“经世致用”伦理思想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学刊》第3期。

⑤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版,第18-19页。

⑥(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56页。

⑦(清)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57页。

⑧梁启超:《中国近代三百年学术史》,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第59页。

参考文献:

[1]周可真.江南儒学的实学品格——以顾炎武为典型[J].社会科学战线,2020,(04).

[2]陈飒飒.《左传杜解补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3]郑若萍.《清史稿·艺文志》著录《山海经广注》等23部小说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沈嘉荣.论顾炎武的学术道路[J].江海学刊,1988,

(2):126-132.

[5]戴叶.论明清之际实学思潮中的经世思想[D].苏州大学,2004.

[6]田芝.著书·抄书·窃书[J].团结,2005,(01).

[7]褚龙飞.薛凤祚历法工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8]张思齐.顾炎武人生的诗意栖居[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9(01).

[9]毕艳红,刘平.中日文化差异的社会根源探究——以儒家“忠孝观”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10]戚学民.《学案小识》与《儒林传稿》[J].近代史研究,2010,(01).

作者简介:

张鹏飞,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顾炎武学术思想
顾炎武谢鼠
顾炎武谢鼠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昆剧新编戏《顾炎武》创作得失刍议
顾炎武“拜师”
顾炎武与读书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
顾炎武家族藏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