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法探析

2023-05-30 10:48崔艳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摘  要:法律的特点决定了法学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系密切。法律与政治相互依存,法律是最低标准的道德,以及法律本身所追求的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等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内容,这些均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注入了活力。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拥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这些元素,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元素和乡土文化。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可以采取“重合模式”和“嵌入模式”两种模式,同时结合多元教学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法学专业课程,形成高校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学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和使命,其包含“教”知识和“育”学生两个方面,“育”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道德、修养、德行、观念、心理等各方面对学生的培养者。这在古今中外的各级各类学校均是如此。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教学时强调“敬德修业”,即为了“敬德”而“修业”,孔子认为,没有品德,无法做学问。韩愈把教师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亦认为:教师教做人和学生学做人均是各自的责任。[2]在西方社会,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均强调“知德统一”,即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授“善”的道德,教书的同时育人。由此可见,教书育人在古今中外均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教书的目的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没有“无‘教的‘育”,观念、品德、意志、思想以知识的积累为根基,没有该根基,所“育”的人是空洞的,无法具有担当,无法具有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相反,亦没有“无‘育的‘教”,没有了德行、政治观念、法纪规范等的培养,知识的传授使教育失去了目的,失去了为国家贡献力量的观念和意志,此种教育是失败的,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教书育人是统一的,是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脱节、“两张皮”的现象和问题[3],专业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才能解决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逆反的问题,才能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被学生吸收、接纳,使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浸润、陶冶学生。[4]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爱国情怀和报国热情后,反过来形成学习的动力,促使其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法学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紧密相关,这为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带来了优势和便利,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顺理成章地进入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但是,作为法学专业的教师应当充分全面地挖掘课程思政的内容,并运用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保证课程思政深入全面地融入。

一、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关系密切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教育者按照国家教育的总体规划和教育体系,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将国家的政治观念、道德原则、社会主流思想、价值体系,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道德准则、思想体系和价值观的过程。[5]思想政治教育反映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是该国政治经济生活的反映,是为该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是该国的立国之本、固国之基,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其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6]因此,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向受教育者传输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发展历程、党的指导理论和指导思想,使受教育者树立社会主义自信,树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信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思想属性具体表现为社会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审美等全方面的要求,使受教育者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崇高的思想品德、优化的心理素质、规范的行为模式。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时代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理论指引下,科学运用教育方法,深刻把握教育规律,最大程度地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思想、理念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如邓小平所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7]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基,是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当然,该马克思主义理论应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和时代演变而具体化、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具体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性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全面性、协调性、发展性和连续性,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包括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等,不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包括实践思想政治的教育,不但包括“应然”方面的教育,还包括“实然”方面的教育。时代性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时代问题、把握时代主题、反映时代精神,从时代发展中寻求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和现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和研讨,赋予时代意义、时代精神和时代思想,從而教育、说服、激励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对我国发展的自信和建设时代任务的担当,摆脱思想政治教育空洞的说教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从现实中来,用思想政治的理念、观点分析后回馈社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能够应用和实践的知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广泛,不但横向覆盖大学生思想道德、政治素养、理想信念和专业素质,而且纵向把握时代脉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时代内容和时代风格。

(二)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度重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内容均与法律密切相关,其除了包含法律本身的要义: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实等内容之外,其中的道德、政治等内容也与法律关系密切。以下笔者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政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进行分析。

1.法律与政治相互依存

法律在国家产生之后成为国家的制度内容,国家通过设立专门的立法机关垄断法律的制定,设立专门的执法和司法机关垄断法律的执行和法律的实施。法律成为国家制度运行和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其他社会规范均退居其后。因此,法律被定位为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法律成为政府治理国家的工具。无论在哪个国家,法律都是维持国家秩序,维持统治阶级政治稳定的工具。同样,法律赋予统治阶级权力正当性,给予政府整体权力合法性,亦给予政府公务员权力来源合法性。

由此可见,法律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产生之后,法与政治之间存在复杂而密切的关系,法与政治之间是内在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脱离政治而单独谈论法律的本质、地位和功能,也不能脱离法律和法治而在法外寻求实现现代政治的各项目标。[8]

2.法律是最低标准的道德

富勒提出了“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义务的道德”是指必不可少的基本道德;“愿望的道德”是指人们对真善美追求的道德,是高层次的道德。[9]法律是起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而不是高尚的道德要求,法律是对普通人的要求,而不是对高尚人的要求。“法律创造出的是理性生活的社会条件,而非强迫一个人理性的生活。”[10]法律惩罚一个人就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达到普通人的标准,而不是因为这个人没有达到高尚人的标准。因此,法律是富勒提出的“义务的道德”层面的,其只是为实现愿望的道德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和最起码的保证。如果社会不为从事愿望的道德即做好事的人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那么就不会有人有动力、有意愿从事愿望的道德行为。“愿望的道德”高于法律,所以道德判断具有优先性,法律可能在道德方面受到批判,但道德却不会受到法律的批判。[11]法律的进步依赖于道德对法律的批判和指引,没有了道德,法律会失去方向。因此,法律界的通说认为,法律是最低标准的道德。[12]

由以上论述可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法学专业教育的内容存在高度的重合和密切关联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很多内容是法学专业教学的必要内容或必然会涉及的内容,根据课程思政的要求,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深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思想政治教育于无形中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且能避免其他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夹生”现象和被学生排斥的现象,达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法学专业拥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

法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密切关系决定了法学专业拥有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应当挖掘与法学专业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其巧妙地融入到法学专业课程中,使其成为课程的一部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中应当重点挖掘和吸收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法学理论,将马克思主义法学观融入法学专业课程,并用其指导法学专业课程。

第一,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拥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职业道德,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矛盾纠纷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正确看待国内法制和司法事件,在纠纷解决中,坚守法律职业道德,增强拒腐抗变的能力。

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培养大学生的个体素质,使大学生拥有担当意识和责任承担的勇气,铸造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热情,树立正确的认识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勇于表现自己、实现自己,不嫉妒、不骄躁,谦虚谨慎、保持初心地在未来岗位上成就自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法治智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担当,实现教育全面造就人的目标。[13]

第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历程。充分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中的应用,将理论和应用成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法治规律,总结法治经验,在法学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使大学生感受并认识到我国法治建设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确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自信,增强为法治中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第四,在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回应“马工程”教材,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学科建设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法律观贯穿法学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二)凝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创造总结出来的,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和合、大同、民本、诚信、正义、仁爱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相契合,均承担着文化的时代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相同,均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目的,将二者有机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推动教育目的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根基。其中的深厚思想和世代传承的优秀品德,能够吸引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为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的社会现象提供价值观判断,避免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而被不合时宜的传统陋习所浸染。

教育不能脱离实际,教育的内容更不能空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高校法学专业教师在法学课程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就职诉求进行融入,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

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而法学专业亦是应用型学科。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是其法学学习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则是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分析、解决问题及法律思维的养成。因此,在高校法学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大学生全面发展。[14]

(三)突出时代元素

时代元素是指一个国家在每个时代所具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决定的时代问题和时代现象,该时代问题和时代现象反映为当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问题、需要解决的社会重大任务。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时代内涵,是科学引入课程思政内容的前提。目前我国的代表性时代元素主要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人物、法治事件等。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核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结果,是我国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的科学指南。[15]深入研究和正确掌握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于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法学专业课程中应当坚定不移地融入习近平法治思想,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理念,建立大学生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思想观念、道德追求和意识形态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国家、社会、公民的综合性要求。[1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文明等也是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的基本要义。因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但要传授有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的知识要点,而且要分析、解读和深入研讨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内涵,使学生不但学习专业知识,而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牵连在一起。

法治人物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榜样人物,其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法治人物的家国情怀和法律信仰、道德情操具有极强的教育感染力。通过将法治人物的事迹经历、思想观念融入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能够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实实在在的法治精神和法治情怀,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和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自信,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坚定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信念和信心,脚踏实地为法治实践而努力。

法学专业课程教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是具有生动性,能够让大学生有直观感受和感性认识。法治事件是我国具有法治意义的时代性事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本土色彩,其与我国的法律和制度的变革具有必然联系,如孙志刚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均引起了我国立法和司法的重大变革。因此,法治事件是融入法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生活素材,由此实现法律理论与法律实践相结合,避免法律理论的空洞性,培养大学生从法律事件中发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大学生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奋斗的精神。

(四)挖掘乡土文化

除了以上普遍性的时代性课程思政元素之外,因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均有各自有特色的、独有的时代元素。以浙江省为例,有红船精神、“枫桥”经验、四明山精神、法治的开拓者、改革开放经验的创造者等时代元素,这些元素可以构成浙江省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其所具有乡土鄉情等感情因素,能够使本地大学生更有亲近感,更能够建立建设家乡、报效祖国、回报社会的信念。[17]

三、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一)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18]“怎样教”要求充分认识法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将两者内容有机结合,形成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融入法学专业课程,同时能够达到提升法学专业课程效果的教学改革目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法学专业课程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将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分为以下两类:

一是“重合模式”。如第一部分所述,法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很多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重合,一致性较强,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法治、民主、公平、正义、诚信”等均是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必要内容,而且是全面覆盖法学专业课程的内容。因此,在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中,讲述关于“法治、民主、公平、正义、诚信”等的知识点时应当注意偏向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讲解,西方国家制度的法治、正义、民主则仅为对照和参照性讲解,要明确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引导学生树立价值观的自信。

二是“嵌入模式”。除上述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外,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有很多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距离较远,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进行整合知识点后提出,将其与法学专业课程的知识点相交汇、融通,在法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隐含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该种教育模式可以被称为是“嵌入模式”。嵌入模式要求教师在专业知识讲授过程中具有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能力,教师能够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内外法治事件、法治人物等引入专业课教学,增加课程教学生动性的同时,进行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19]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

在两种教育模式之下,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法学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一是直接讲授法。法学作为社会科学,直接讲授其中的知识点原理和构成要件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陆法系国家来说尤其如此。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直接讲授法学知识是法学教学中的必要方法。直接讲授法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学知识点重合的内容进行深入讲解,在我国社会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框架下解读和提升。

二是翻转课堂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是让学生从课堂教学的被动主体转变为主动主体,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前所述,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有很多来源于社会事件和生活实例,将这些引入法学专业教学,利用翻转课堂,让大学生分析、讨论这些事件、实例中的法律问题、法治理念,教师通过多维视角、多元引导,让学生获得对思想政治知识和教育的认同,形成法律思维的同时,树立正确地看待事件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是案例教学法。法学是应用型学科,案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让大学生对司法案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研讨、分析,研究不同的法律策略,形成辩证性的法律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思想政治观念和思想,用科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形成法学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水乳交融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陶行知.行知书信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109.

[3]陈楚庭.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51-53.

[4]朱继胜,谭洁,朱振明.论法学课程思政特点、难点与实施路径[J].高教论坛,2021(09):56-59.

[5][6]熊建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02):29-33.

[7]李本松.认识论视角下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哲学意蕴[J].中共珠海市委党校珠海市行政学院学报,2011(02):29-33.

[8][12]周平安.常识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373-375,355-356.

[9]刘云林.道德的结构、层次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J].探索,2005(06):163-166+170.

[10]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50.

[11](澳)皮特·凯恩.法律与道德中的责任[M].罗李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1.

[1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0.

[14]姜立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高教学刊,2020(32):185-188.

[15]公丕祥.习近平法治思想述要[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33(05):3-16.

[16]馮留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13-18.

[17]李军.构建法学课程思政教学路径[J].法学教育研究,2021,34(03):132-151.

[18]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 励志勤学刻苦磨练促进青年成长进步[N].人民日报,2017-05-04(01).

[19]梁文生.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21,7(22):193-196.

责任编辑  宋  猛

作者简介:崔艳峰,浙江万里学院法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万里学院课程思政专项“浙江省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实现路径与对策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