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拍电影、读博士,宝藏萌奶奶,永远刚出道!

2023-05-30 10:48优雅女人故事
好日子 2023年2期
关键词:策展台北艺术

优雅女人故事

关于她的人生,一句“第一位华人女性策展人”还远远不能概括。一生传奇,一生“疯狂”,她为自己留下的标签,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独立成书:4岁开始学画画;10岁成为张大千再传弟子;13岁开办个人画展;17岁画40米长卷水墨画,被台北故宫收藏;20岁被保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21岁开始自己的事业,是美国加州国际艺术基金会亚洲地区策展人、台北实践大学时尚与媒体研究所专任教授……70岁拍第一部电影;71岁报考电影学博士……

出身名门世家的“天才儿童”一身艺术,一生艺术

1951年,陆蓉之出生于台湾。她的外公郁元英来自上海郁氏大家族,是当时极负盛名的慈善家。郁家不仅几代从商,还捐钱修路,兴办义学、让穷孩子拥有受教育的機会……如今上海的幸福路,此前叫“敦惠路”,用的便是陆蓉之外公祖父的名讳。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于右任是她父亲的好友,也是她父母结婚时的证婚人,当年的婚帖就是出自他的手笔。陆蓉之至今仍记得他洁白满满的漂亮大胡子,以及肉墩墩像棉花一样的手。

陆蓉之说起自己的家族时,总是充满感恩之心:“我很幸运,从小到大灌溉培育我的都是高人、能人,我小时候与这些民国时期的大人物都有交集。”

自幼,家人对她就是琴棋书画样样培养,即使到了台湾,她们一家也总是挤满了各种学者、诗人和政治人物,像安徽四才女张充和、张元和,台北故宫首任院长蒋复璁等人,没事儿就喜欢聚在陆蓉之家里唱昆曲。陆蓉之说:“昆曲从大陆到台湾的复兴,可以说是在我家。”

“我两三岁牙牙学语,外公就教我 ‘人之初,性本善',到了小学四年级,别人还在学白话文,我已经在读《史记》和《诗经》了。从小接受着传统的私塾教育,在1950年代的台湾,绝对是少有的。”

尽管年纪尚小,但因为从小耳濡目染,陆蓉之随手便能挥毫泼墨,吟诗颂词,年仅11岁时,还成为了张大千的再传弟子。17 岁时,在没打草稿的情况下,创作出一幅 40 米长,名为“东西横贯公路”的水墨长卷,被蒋复璁院长捐赠给台北故宫,也因此成为台北故宫收藏作品中,年龄最小的艺术家。

那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院长蒋复璁对这位天才少年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并不遗余力地培养她……原本她的人生按这样的方向走下去,或许会成为一个有份量的传统艺术家。但叛逆的陆蓉之并没有走上父辈、老师们所期望的那条路。

20岁时,作为“天才儿童”的陆蓉之被保送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开始学习西方传统艺术,3年后,又前往美国就读加州州立大学,主攻绘画。从此在国外一待就是20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重新回到中国定居。

对她来说,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并不冲突,所以也不存在双方对立、泾渭分明的挣扎,正因为童年经历带给她的勇敢和自信,让她能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前卫之间,找到独属于她自己的平衡。

1980年代,她将英文Curator一词翻译为“策展人”,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圈最早以中文书写这份职业的艺术家。

“大家依据字典都将Curator翻译成馆长,觉得很不妥,馆长明明是Director才是。于是,我想了两个晚上后,决定用“策展人”这三个字作为Curator的中译名。不过,当时并没想到日后会流传到大陆来,更没想到如今策展人会成为一个时髦的行业。”

义无反顾的“爱情教母”带动全台湾“女追男”风潮

同她的家境、履历一样精彩的,还有她的爱情。如果艺术是她身后永不停息的风,那爱情就是让她保持飞行的翅膀,尽管一路坎坷,险些丢掉性命,但她永远相信爱,永远大胆追求爱情,因为人人都有这个权利。

23岁时,陆蓉之在美国加州邂逅了第一任丈夫。对方是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对天才少女一见钟情,相识两周便一同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或许是两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生活缺少激情,陆蓉之最终还是提出了分手,结束了长达11年的婚姻。

两年后,前夫希望能破镜重圆,又找到了陆蓉之,但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她索性在报纸上为前夫刊登起征婚启事,在收到的三百多封信里,居然真有人成为了前夫后来娶回的太太。

结束第一段感情,她又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二人相恋的第5年,她意外得知对方背着自己和别的女人有了孩子,忍痛离开后回到台湾,遇见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但没想到人前体面的“绅士”,带给她的是一次次的家暴……陆蓉之难以忍受选择分居,两年后以离婚收场。

记得一天晚上,陆蓉之喝下一整瓶XO,决意要跳海自杀,但随着海水卷入,她后悔了,溺水中仿佛看见了曾经认识的所有人,那时她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神啊,只要你让我活下去,我一定会活得很好。

经历了生死的人,常常会变得更豁达。即使两次婚姻都以失败告终,她仍然能坦然的回应:“我当初结婚,也并不是为了今天离婚啊。”

追爱的路虽然坎坷,但她却一直相信爱,所以当她知道自己少年时代的偶像傅申离婚且又要订婚的消息时,她大胆告白,决定追求傅申。

那一年陆蓉之45岁,傅申61岁。一个是大胆前卫的辣妹,一个是保守沉稳的学术派,当时傅申已经有5位追求者,但只有陆蓉之站在傅申的面前说:“你一定要试着和我交往,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

紧接着,她登报昭告天下,直言不讳的表达了对傅申的爱慕,她的大胆,甚至带动了当时台湾“女追男”的风潮。

如今的二人,早已是艺术圈有名的伉俪。她喜欢亲昵的称呼傅申为“老爷”,在社交帐号上会毫不保留的说“我的老爷,是一件稀世的艺术藏品”,自己可以疯狂不顾一切地奔赴……

“我们一聊天就没完没了,说到艺术史、艺术圈、人生以及儿女的事情,我们之间那无障碍的谈心经验是最美的。”

一生只做野丫头的叛逆奶奶

“我永远刚出道。”“我就是一朵花,随着季节变化而自然变化。该落叶的时候落叶,该开花的时候开花。不过,我也可以常年开花。因为生命的季节,因我而变。”

30年前,她是青春勃发的阳光少女;30年后,她依旧是敢爱敢恨的“大龄”少女,一头红发、一身靓衣、穿10cm的高跟鞋,热情和真诚都写在脸上,仿佛永远都不会老。正如她的微博名——宝藏萌奶奶陆蓉之。

整策师、艺评人、电影制作人、潮流艺术家、动漫美学理论及动漫双年展的创建者……翻看陆蓉之的简历,艺术上的成就只是她人生的冰山一角,年过70还能毫无顾忌地跨界,才是她“宝藏”的一面,用现在流行的称呼就是“斜杠青年”。

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不是一个会常常叨念过去的人,我一直活在当下,我一直觉得我刚刚出道。”

做了几十年的风云人物,陆蓉之却突然在艺术圈里沉寂,仿佛消失了一般:“完全习惯飞来飞去的我有一天做起了老人院院长,真的不太适应。”

为什么是老人院院长?因为她除了要照顾80岁患病的丈夫,还有即将90岁的母亲、快要100岁的父亲和只有8岁智商的小姑,照顾四位老人,成了她日复一日的工作。

生活的焦头烂额让陆蓉之有些招架不住,常常一个人嚎啕大哭,想一死了之,可不管多难,不管如何崩溃,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她还是那个顽皮快乐的陆蓉之。

“我17岁的时候能够画出40米的山水长卷,那我70岁为什么不能拍一部电影……你觉得生活绝望了,无法改变,那就只有记录。”

在照顾家人时,陆蓉之萌生了拍电影的想法,于是说干就干,卖掉房子、掏出积蓄,在70岁拍摄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答应你》。

影片并没有按照常规去拍,而是用短视频的概念集结片段,再用她40年的策展经验与手法去实现。

按陆蓉之的说法,这是她用生命来做的作品:13个国家地区的跟拍记录,1000多个小时的素材,最后浓缩成一种生活化的记录,以及最真实的人生写照。身为现代艺术的先锋,这里没有庞大叙事和实验性,有的只是一句轻声在耳畔的“答应你”,与家人琐碎却闪亮的生活。这不仅是她跨界的宣言,更是一次对生活热烈而深情地告白。

眼下,《会画少年的天空》正在热播,陆蓉之奶奶用真诚、温暖、充满生命力的姿态,在年轻人的主场里,又一次成为了焦点。面对不被看好的选手,她温柔的回应:“艺术,就是人生追求自我表现的极致,是一辈子的努力,奶奶过完72岁生日了,还在努力活出最好的艺术人生,不是一件、两件作品而已。”

在被问到还有什么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陆蓉之说她接下来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當“小丑”,做一名搞笑演员,为大家带去快乐,这也是她从小就有的梦想。

“我不想做一个厉害的人,我不在乎我是不是有影响力,但是我希望我离开的时候,我的背影是美丽的。”

猜你喜欢
策展台北艺术
关于策展
纸的艺术
2017 艺术策展人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拾味夜台北
台北Z House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