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意境显文采

2023-05-30 18:09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3年18期
关键词:土墩沙堆阳关

范本呈现

阳关雪

◎余秋雨

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没想到沙漠中的雪化得这样快,才片刻,地上已见斑斑沙底,却不见湿痕。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只可能有一种理解:那全是远年的坟堆。这些坟堆被风雪所蚀,因年岁而坍,枯瘦萧条,显然从未有人祭扫。它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排列得又是那么密呢?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圆睁的怒目,猎猎于朔风中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这繁星般的沙堆,不知有没有换来史官们的半行墨迹?史官们把卷帙一片片翻过,于是,这块土地也有了一层层的沉埋。堆积如山的二十五史,写在这个荒原上的篇页还算是比较光彩的,因为这儿毕竟是历代王国的边远地带,长久担负着保卫华夏疆域的使命。所以,这些沙堆还站立得较为自在,这些篇页也还能哗哗作响。在中原内地就不同了,山重水复、花草掩映,岁月的迷宫会让最清醒的头脑胀得发昏,晨钟暮鼓的音响总是那样的诡秘和乖戾。那儿,没有这么大大咧咧铺张开的沙堆,一切都在重重美景中发闷,无数不知为何而死的怨魂,只能悲愤懊丧地深潜地底。不像这儿,能够袒露出一帙风干的青史,讓我用20世纪的脚步去匆匆抚摩。

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

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了,坍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选自《文化苦旅》,有删节)

◆提炼

营造意境要做到“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要求考生创造一定的语境吸引读者去揣摩。

1.化情为物

所谓“物”,是广义的物,即人物、事物、景物、器物、动物、植物。化情为物就是力求做到情物交融、情景交融、情事交融、情人交融。如这篇散文,作者提到了阳关的树、烽火台、土墩、沙堆、苇草,借这些景物抒发自己的感叹。作者将自己的思绪投影到历史的长河之中,所写的意境表达出一种更高、更深的感慨。

2.化抽象为形象

即用形象具体的诠释代替抽象概括的定义,把抽象的概念定义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如文中提到的唐人放得很远的目光,铺展得很广的人生道路,放达的步履,自信的神采。可是,这种自信,并没有延续久远。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婉转地写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轻视对自信的风采的摧折,对本该傲立于世的中国文化的摧残。

3.化感想为哲思

对人生和生命的探问与感悟是最容易感染人的,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写得出富有意蕴、哲理的句子。富有哲理味的语言是提高作文品味的一个标志。如这篇散文,作者用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景物,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体现出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历史感和沧桑感,饱蘸着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忧患意识。

当然,我们讲求意境,既不是要与明白晓畅相对立,也不能与艰深晦涩相等同,而是要追求“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收到语近情遥、语简意丰、含吐不露、余音绕梁的表达效果,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佳作展示

骄傲的黄土地

◎薛承皓

浩浩黄河水,巍巍黄土原。

一泻千里的壶口瀑布以气吞山河之势激荡着土地,携着依依不舍的黄沙滚滚东逝。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啊,便这般支离破碎着。

苦难的大地上生存艰难,可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却有种与生俱来与苦难较真的劲头。自从周王朝的先祖古公亶父率领族人定居周原,这里便有了不可磨灭的人文印记。“秦俑青铜血性身,千年一弃睡黄尘”,气势浩大的秦陵兵马俑便是这块土地上的奇迹。秦王在这块土地上深谋远虑,统一六国,成就千古一帝。车同轨,书同文,建郡县,成就中华大一统格局。驼铃声声,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从这里出发。穿过孤烟长直的大漠,人们在漫天黄沙中闯出一条泽被后世的光辉之路。苦难从未击垮这里的人民,我想,他们才是苦难的主人。

黄土高原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有过辉煌,也曾落寞。他窥见过天下的分合,也经历过经济重心的南移,可始终不变的是这块土地上人们世代相传的不惧苦难的精神。“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一曲雄浑的秦腔,吼出的不仅是黄土高原人苦中作乐的生活,更是其不屈不挠的意志。再看那安塞腰鼓,后生们有力的胳膊迸出强大的力量,震耳欲聋的鼓声伴着昂扬向上的精神响彻黄土高原。“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在困境中蜕变,以此作为他们的写照,再贴切不过。

曾闻一曲秦腔《陕北往事》,曲中唱道:“麻油灯流泪土坑上冷,肠断俺心碎苦绝声。”这是抗战时期的黄土高原。在这艰苦卓绝的岁月里,共产党人在这漫天黄沙下坚守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书写了“百团大战”的壮丽篇章,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壮大了人民军队的力量。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浴火重生。

过去已成历史,未来正在创造。如今的黄土高原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一座座淤地坝拔地而起,防洪减灾,富集营养;一棵棵树蔚然成林,阻挡风沙,洁净空气。如今的黄土高原也是一片与时俱进的土地,唐朝始建的大雁塔上科技十足的灯光秀炫人眼目,繁华的大唐不夜城令人流连忘返,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这里出发……苦难的大地破茧成蝶。

这是屹立千年的黄土高原,文明在这里书写。苦难的大地上英雄辈出,而英雄又为这片苦难的土地增添了几分骄傲的底色。

【江苏阜宁中学高三(18)班】

◆点评

这是一篇大气的文化散文。可圈之处有三:一是有大手笔,能从黄土地落笔溯源华夏文明的发展根脉,视野开阔,注重画面的诗意美,精心描绘出富有诗意的艺术画面。二是有大气象,从千沟万壑的黄土地写到贲张激越的秦腔,意象恢宏。三是有大格局,从顽强生存到救亡图存再到民族复兴,用具体的形象反映抽象的理念,升华了主旨。

【姜有荣/供稿】

猜你喜欢
土墩沙堆阳关
“斑”小狗的沙屋
遥望阳关
小沙堆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白蚁建造的神秘“金字塔”
阿拉善戈壁区白刺灌丛沙堆形态特征研究
卢氏县朱阳关镇杜店村
西出阳关
黄沙当中寻阳关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