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加密艺术的艺术性审视

2023-05-30 10:48路炜峰侯霍玉
艺术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数字艺术艺术表现区块链

路炜峰 侯霍玉

摘要:随着区块链技术步入3.0阶段,其为数字艺术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当下,以NFT为主要载体的加密艺术成为区块链技术与当代艺术创作观念相结合的新的数字艺术形式。艺术品的传播媒介由以往的“线下”转为数字时代的“线上”,再发展至区块链的“链上”,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展览空间的变化,还体现出加密艺术对当代艺术创作语境的开拓和艺术价值的诠释走向。在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数字艺术所彰显的身份变化,尤其需要加以关注和探讨。文章对加密艺术引发的社会现象和艺术生态变革进行阐述,分析加密艺术的本质及现存问题,并对加密艺术创作的艺术表现层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区块链;NFT;数字艺术;加密艺术;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0;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10-0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区块链NFT美术中的大众文化参与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J0766

0 前言

在艺术和科技的发展中,始终包含彼此融合的基因,这使它们能够在互动融合中不断形成新的艺术形态。科技给艺术的创作和表达带来了更强的自由性和丰富性,也对传统艺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当下不断涌现的各种风格的数字艺术品,让人们强烈地意识到艺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其中,加密艺术的诞生促进了一个便于购买、销售和展示艺术品且可连接全球的新兴艺术市场的形成。

1 加密艺术引发的社会现象和艺术生态变革

2021年3月,佳士得首次举办线上数字艺术品竞拍,拍品为一件巨型拼贴数字绘画作品。其创作者是美国数字画家Beeple,他把自2007年5月以来每天创作的共5000张数字艺术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拼凑成了一幅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根据媒体报道,这幅作品的起拍价只有100美元,最后却以6934.6万美元成交落锤。一时间,Beeple声名鹊起,一跃跻身“最昂贵的在世艺术家”排行前三名。但与此同时,一些在数字化商业浪潮中保持清醒头脑的人发现,Beeple在2020年12月售出的NFT作品价格仅为70万美元。

短短3个多月,他的NFT作品交易价格上涨了近100倍。因此,很多人认为这场天价交易背后是商业的炒作投机。在此后一年里,各种NFT作品频繁以天价标签出现。当数字艺术作品以天价的身份超越传统实体艺术作品时,有必要重新思考艺术的价值标准。

此次拍卖标志着加密艺术被当代主流艺术机构认可和接受,区块链领域的艺术创作者借助区块链技术不断探索艺术表现的创新思维和创作方法,当代艺术的边界正不断拓宽。“链上”群体的审美取向和他们的艺术行为模式,对传统艺术生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因此,从Beeple具有标志性的天价NFT作品在拍卖场上落锤的那一刹那,加密艺术就开始了艺术史的范式转变[1]。

2 加密艺术的本质属性

从本质属性上看,加密艺术并不是一种横空出世的新艺术,实质上是数字艺术的加密化。NFT可以為任何一件数字艺术作品标注不能更改的唯一标识凭证,一旦将数字艺术作品铸造为NFT,它所具有的加密性就可以很好地保护作品的版权。但从根本上讲,NFT是艺术之外的技术,与艺术内容并没有关系。

NFT更像一个身份ID,赋予数字艺术作品独一无二的身份保证,买家购买的实际上是一串哈希值编码——图片的权属凭证,而加密之后的数字艺术作品依然能在互联网上自由传播。如果围绕“加密”这一技术特征来讨论“加密艺术是不是艺术”,就像在讨论“凭借身份证能否判断人的好与坏”一样荒谬。因为一个人的好与坏并不是靠身份证决定的,而是看人本身的品质。同理,判断一件作品是不是艺术,不能根据其是否被“加密”,而是要对作品本身进行艺术性的评判。

NFT和加密只是一种赋予作品独特性、可追溯、版权价值的互联网技术,其作为创新的技术工具对艺术的传播方式和市场生态变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艺术的范畴研究加密艺术时,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面对当前围绕NFT引发的各种热炒现象,要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当下被称为加密艺术的作品都具有艺术性,也不是被拍出天价的加密艺术品就一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加密艺术现存问题

客观而言,所有已经出现的加密艺术都正逐步形成一个属于加密时代的当代数字艺术审美体系,但同时也要意识到当下许多加密艺术存在明显的“社交基因”和炒作迹象。

例如,一个名为Martin Mobarak(马丁·莫巴拉克)的NFT商人,为了炒作自己收藏的绘画大师弗里达·卡罗原作生成的NFT,采用烧掉原作的极端方式,并声称这是让作品“重生和不朽”。这一恶劣的炒作行为引发舆论哗然,各界人士严厉谴责这种破坏艺术品真迹的行为。无独有偶,街头艺术家班克斯的画作《白痴》同样被艺术爱好者以“创造性破坏艺术”的名义烧毁,而作品被毁之前,已经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数字化处理,随后该画的NFT在交易平台OpenSea上以247万美元的高价被卖出。

除了这些颇具争议的商业炒作方式外,许多被热捧的NFT同样备受艺术界质疑。查阅OpenSea、Rarible、SuperRare等各大平台上线的加密艺术作品,会发现大多数作品内容支撑很空洞,火热程度背后的艺术价值值得画问号。

在当下NFT的交易平台上,存在着许多艺术价值与商品价值“倒挂”的问题。交易排行靠前的作品,在艺术价值上却乏善可陈,而许多由独立艺术家创作且具有审美情趣和现实批判性的作品却乏人问津。出现这一现象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平台盲目追求“社交变现”和商品化价值,这就使许多本就缺乏艺术审美判断力的公众越来越分不清艺术和娱乐潮流的区别。

另外,艺术创新性匮乏也是当下加密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帕克的画作《灰烬第二章:元延态》,在创作观念上与其之前创作的《吞并》很相似,包括Beeple的天价NFT画作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作品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历经10多年每天创作的一幅数字插画作品的拼接组合,其中有的画作仅用一两分钟就完成了。这样的作品固然是对传统艺术经年累月积淀的一种反抗,但作品中的很多内容与形式并没有打破流俗,其流行文化与未来科技元素相结合的手法,从创意上而言也没有走出安迪·沃霍尔的影子。

从这些现象中需要反思的是,当一件艺术品不再是因为具有深刻的艺术意义而具有价值,只是笼罩在金融化的商业行为之中时,一旦失去营销行为的支撑,经不起考验的作品所剩下的只会是残渣般的物料。

4 “向实而生”的当代艺术性

数字艺术,尤其是加密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极大地拓宽了艺术的疆界和外延,出现了许多从TV美学看来非艺术的体裁,使艺术向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打开,也由此出现了“泛艺术化”的趋向。面对这一趋向,数字艺术在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探索中,还需要不断检视其艺术表达的方向性。

法国艺术家杜尚将小便器放在博物馆中,颠覆了大众对艺术的认知。在大多数人都认为艺术就是传统架上绘画、雕塑的时候,杜尚用一个现成品向人们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品?什么是艺术?由此引发了一种全新的逻辑起点与视野——艺术还能是什么?

面对当前不断发展的数字艺术,应该思考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数字艺术应该是什么、还能是什么。20世纪60年代,影像艺术之父白南准的电视机艺术启发了人们对数字世界的思考。在白南准的创作中,艺术家开始敏锐地意识到数字世界和现实的关系——数字世界反射现实世界,它不仅是一面镜子,更像一个潘多拉魔盒,盛满了浓缩的欲望与欢乐。在白南准看来,数字艺术的最微妙之处,乃是一种位于真实与虚幻之间的“制衡”力量。他说:“我们的生活是一半自然,一半技术。好的方面是,你不能否认科技是进步的,我们需要它来工作。不好的影响是,如果你只关注科技,就会爆发战争。我们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文元素,保持谦虚和自然的生活态度。”[2]

加密艺术的发展,将现代文明从线下的物理世界迁移到了线上的虚拟世界,但艺术的这种数字化发展并不是所谓的“向虚而生”,而是“向实而生”。Google地图、区块链NFT、人工智能等,都是将现实世界的东西镜像般地描述到数字世界里,对世界的描述越来越实体化。因此,真正有艺术价值的加密艺术,无论是艺术题材还是表现形式都不应远离自然与真实,而是应该不断探索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契合点,使人们从虚拟的数字艺术中获得的不是短暂的娱乐快感,而是带有思考启发性的生命滋养。

例如,艺术家Micah Johnson(米卡·约翰逊)在基于区块链的艺术平台Async Art上发布的作品s?-v(?-)r?n-tē,以两个黑人小孩为原型,让他们在虚拟世界与梦想成为的宇航员面对面,中间隔着一扇“希望之门”。这幅作品最独特意义的是,这扇门每年都会在孩子的生日那天慢慢打开,观众可以向两个孩子捐助大学基金,助力他们实现宇航员梦想。艺术家以这种独特的数字艺术形式引发大众对黑人儿童的关注以及对种族人权等社会问题的思考。

作为有别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新艺术类型,数字艺术的生成所依托的话语环境虽然不是建构在传统艺术审美体验的基础上,但同样具有艺术语言的共性特征。艺术语言中的“能指”和“所指”,一个充当表达,一个充当内容,它们形成了一种最基本的表达系统——意指系统。

所有艺术(包括数字艺术)的表达最终都指向“意指”,其本身或许并不持有意义,只是指向了意义,尤其是当代艺术中的意指,往往是通过可见指向不可见的,以可见的符号指向不可见的或不可解的。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如果说现代主义艺术强调的是形式符号语言的创新,那么当代艺术更偏重的则是符号“解释项”的创新。

当代艺术与现实世界形成了一种符号之间隐喻、换喻之类的意指关系,艺术作品中的像似符具有化身为指示符的潜在可能,从而唤醒观者无以言表的异质性生命体验。当前,一些数字艺术家尝试将NFT作为艺术观念呈现的新型介质,在一些加密艺术中亦能捕捉到当代艺术的表意特征。

例如刘嘉颖的作品《红与蓝》,正好在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的时候上线,因而勾起了人们对红色和蓝色所代表的国家文化形象的情感连接,有人购买了作品中的红方块,有人购买了作品中的蓝方块,这样的拉锯很像现实世界中的大国关系。NFT的交易逻辑成了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的映射,这也是NFT作品的魅力所在。

5 加密艺术的创新出口

关于加密艺术的创作思考,首先要回归其本质属性——数字艺术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质在于体现了一种数字化和虚拟化的存在。从这个最基本的性质可以推导出数字媒体物质层面的其他特性,如图像思维模式、非线性表达、即时性时空特性、交互性的艺术体验等[3]。

在技術的加持下,数字艺术创作者将所有现实事物拆解为断片式的代码,然后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将这些代码组合成表面真实的虚拟物像,进而将其当作实在的代码来替代物像的真实,使组合拼贴而成的审美符号替代艺术审美本身[4]。

由此可以看出,解构、分散、多元、并置、重组、拼贴、合成等达达主义和波普艺术所开拓的创作方法,同样是数字艺术的主要创作手法和语言建构方式。创作者必须了解并熟悉数字艺术创作所使用的基本技术语言与合成语法,通过技术手段分散、重组与合成数字艺术作品所特有的美学符号形式。

为保证作品的艺术性,创作者必须突破复制这一技术行为,把更多当代艺术经验带到加密艺术创作中,将审美、观念和情感深植于作品之中,使加密艺术成为更有艺术性、可以被更多人理解的艺术形式。

6 结语

数字艺术创作需要科技、人文与艺术学科的多元融合。出色的加密数字艺术创作者,除了要具有人文学科的哲学思辨能力、艺术学科的浪漫意象、艺术化视觉效果的创作思维外,还要掌握密码学、博弈论、奥派经济学等区块链文化的底层知识,由此才能把握加密艺术本质,在当代文化艺术语境中围绕观念创新,实现加密艺术创作发展。

数字时代,世界的各个方面都被简化、细约成数据,数字技术和数字设备已成为人类自我的延伸,但当下由此生成的加密艺术并没有实现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的嵌入与沉淀,期待在独立于现实空间之外的区块链世界中,加密艺术品能突破商业化编织的茧房,实现突破和蜕变。

参考文献:

[1] 路炜峰,蒋永青.区块链NFT:开启当代艺术的原创性时代[J].民族艺术研究,2022,35(2):96-101.

[2] 韩雨江.当代数字视觉艺术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9:35.

[3] 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的符号学解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4.

[4] 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25-30.

作者简介:路炜峰(1963—),女,山东济宁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艺术与信息技术。

侯霍玉(1998—),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术史论。

猜你喜欢
数字艺术艺术表现区块链
数字艺术在云南景颇织锦工艺传承中的应用
浅谈计算机数字艺术教育
探讨琵琶演奏中的音乐感觉与艺术表现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价值分析
“区块链”的苟且、诗和远方
用“区块链”助推中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