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共融共生

2023-05-30 10:48王济光
当代党员 2023年10期
关键词:实体数字化数字

王济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既要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加以谋划,也要结合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重庆的战略任务和发展目标形成有效载体。当前,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围绕市委六届二次全会所确定的“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目标任务,深刻理解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经济社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重大作用,全面把握数字经济改变生产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的方向和路径,找准重庆市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点领域,聚焦发力。

近年来,重庆市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发展全面驶入“快车道”。作为国家首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重庆市目前已经聚集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1900多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7年的16%提高到30%以上,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水平连续6年位居中西部第一并进入国内第一方阵。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按下“快进键”,不断拓展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为重庆市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同时也应看到,对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的发展目标,重庆市在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方面还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与《纲要》明确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未来5年,重庆市应当在纵深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不断壮大数字经济产业链,强化规划、政策、项目、平台协同,推动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努力将重庆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经济高地。

要明确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领域和政策。一是适时推动川渝联合编制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专项规划,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链重塑机遇,共同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数字产业链体系提供宏观指导。二是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加快形成川渝两地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的体制机制,在规划对接、财税分享、产业协作、一体化服务、平台共享、科技合作等领域先行一步,整体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三是坚持效能导向和结果导向,避免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深度融合发展中落入泛化、虚化陷阱,切实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終端等领域打造“云联数算用”要素集群和“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四是坚持聚焦重点和示范引领,选择市场条件好、产业链完整、价值链高端的方向予以突破,特别是要在培育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文创等创新应用领域,联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要破除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双向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强化机制创新,通过大力承接数字化产业转移,优化、稳定、提升数字产业链层级,布局打造数字产业链项目、园区、基金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产业城市融合,实施混合用地模式,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在空间上集聚融合发展,促进工业园区和开发区向综合园区转型升级。二是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理顺准入和监管机制,推进垄断性服务业数字化业务的综合配套改革,鼓励和支持重点行业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改造,推动从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向“智造重镇”转变。三是明晰数字经济的行业边界、认定规范、统计标准,重视数据审核、发展评估和监测分析,定期发布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提高监测、预警分析的质量和水平。

要完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体系。一是坚持完善信息对接、权益分享、税收分成等政策体系,在现行增值税政策中增加数字嵌入型生产企业和数字化制造企业的人工成本抵扣项,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改造提速。二是推进中小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在深入实施“一链一网一平台”试点示范过程中,探索推行数字化制造企业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并按数字化程度对企业进行税赋减免。三是完善抵押贷款机制,对数字化程度高的先进制造业企业和项目,将抵押质押从创造价值的固定资产转移到创造价值的非固定资产,在银行不良贷款的分类、核销和人员考核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四是扩大数字化服务领域开放度,破除各类显性、隐性障碍,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教育教学、体育健身、医疗健康、文化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拓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空间。

要加强数字化技术创新平台的共建共享。一是在重点产业领域和关键生产环节组建川渝共性技术联盟和搭建创新平台,推动更多传统企业参与到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共同促进关键生产环节和共性技术的突破。二是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和国家级开发区,深入实施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满天星”行动计划,强化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补齐产业数字化的缺失链环和薄弱环节,打造一批制造业和数字化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提高集群内部相互协同、协作配套的服务水平。三是在制造业集群内部搭建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围绕区域数字化服务体系,构建平台型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实体产业与数字产业之间业态共生、资源共享、互相赋能的协同发展格局。

要强化数字经济发展的人才支撑。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健全数字化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将数字化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单独分类,探索建立数字化行业人才评价标准和办法,完善新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二是加强对新兴数字化产业的引才支持,制订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引进分类计划,以分层政策做好顶尖学者、外籍专家、华裔、留学生以及港澳台人才引进工作,建立数字经济领域海外人才信息库,强化互联互通,注重共建共享,在招才引智中既重视引进人才个体,也重视引进研发机构,分层分类做好人才服务。三是主动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发展需要,优化数字化人才职称评价机制,营造“引得来、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环境,助推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和大数据智能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四是适应数字化转型企业实际需求,推动产业和教育融合,引导高校、中职、技工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

猜你喜欢
实体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数字化制胜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