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协作高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2023-05-30 10:48徐兵
当代党员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机构研究院

徐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党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总书记有号令、党中央有部署,重庆见行动”,当前,重庆把成渝地区双城經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上海交通大学于2017年和2020年建设了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和重庆研究院,以“地方有需求、交大有能力”为指引,统筹科研、人才、资本与载体四大要素,在顶层设计、技术研发、科技成果、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逐步建设成为契合地方发展需求、协作高效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川渝研究院共建了一批立足川渝两地产业的高效率、高能级科创平台,平台之间高效分工、错位发展、相互融合、协作共进,打造了基金、项目、载体深度融合的发展体系,共同树立起科研机构打造良好科技金融生态的范例。

建立“大产业、细分工”高效能科创平台。一是共建川渝双碳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整合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优势资源,在四川成都,参与国家级科技攻关研发课题,与江苏大孚集成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就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设计达成合作;在重庆,注册产业化公司,与重庆化医控股(集团)公司、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打造节能技术服务、绿色低碳检测认证、绿色金融等服务业态,为川渝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集咨询、诊断、设计、融资、低碳产业培育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共建智能制造创新研发中心,结合川渝两地制造产业基础,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势资源,川渝两院共建智能制造创新研发中心,该中心依托数字化生产线研发平台、协作机器人研发平台等,以创新技术为源、以产业应用为本、以模式创新为先,助力川渝制造产业升级。三是共引多个孵化项目,川渝两院分别建设城市更新与保护中心,由国内建筑遗产保护专家曹永康牵头,在蓉承接杜甫草堂石质文物保护勘察等项目,在渝承接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复原研究、合川钓鱼城遗址保护等项目,为川渝两地城市更新、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建立“基金+项目+载体”融合发展体系。在基金共建方面,川渝两院共建四川交研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及其投资管理团队,于2021年6月取得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体系下首块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截至目前,交研公司已成功组建3只合计规模约1.3亿元的成果转化基金,其中两只已完成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备案。此外,川渝两院正在共同筹备规模2亿元的川渝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预计2023年底前完成基金组建。在项目投资方面,川渝两院建立了共享项目储备池,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先进材料、生态健康等重点行业储备优质项目20余个。在载体运营方面,四川研究院已设立天府科技园运营公司,目前已在运营的园区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重庆研究院也正在积极筹建重庆科技园运营公司,共同推进川渝两地科技产业孵化培育。

机制设计、科研协作与资源共享的相辅相成

上海交通大学川渝研究院之间取得的良好合作成效,离不开机制设计、科研协作与资源共享三大要素的相辅相成。

建立方向、制度、信息 “三统一”机制。川渝两院均由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处统一管理,中层管理团队交叉任职,有利于组织指挥和人员调动,共同朝着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地方研究院发展方向前进,做到发展方向统一;充分发挥重要制度的约束、规范作用,制订科研、项目、基金等重要管理制度机制,在执行中结合双方实际情况再进行沟通修订,做到制度规范统一;对重要部门进行统筹管理,通过院务会、专题交流会等途径多层次沟通、紧密协作,促进双向交流、互信互动,做到信息统一。

建立技术攻关、人才引育创新联合体。在科研攻关上,川渝两院集成两地产业和科技资源优势,汇集上海交通大学不同领域的科技资源,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共同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新兴应用技术的联合攻关应用。在人才引育上,川渝两院依托高校师资,吸引本地人才,组建侧重不同、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技术转移转化、投资服务、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服务、金融服务等人才团队,为实现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资源共享的成果转化机制。川渝两地产业布局、市场需求各有侧重,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在项目培育上,川渝两院结合两地市场需求,互补性培育项目,实行差异化发展;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川渝两院主动拥抱当地市场,及时分享市场讯息,合作参与项目竞标,通过联动创新能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有效衔接。

进一步推动川渝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

川渝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的理想状态,是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跨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有效共享,推动各创新主体的耦合互动,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多方共赢。

搭建“政产学研”融合平台。科技协同创新不仅涉及高校科研机构,还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和科技创新企业的参与。其中,政府部门是科技创新的领导者、推动者与组织者,要针对异地高校研究院制订科技协同创新政策与措施,合理调配科技创新资源给异地科研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是从事基础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体,能为地方带来科技创新支撑,高新技术企业则是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具体实施者,应充分融合“政产学研”各方优势,通过资源、信息、经验共享,分工协作,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升科技协同创新的效率与水平。

建立协同创新长效机制。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长效机制的建立,能缓解科研机构间同质化竞争现象,更高效稳定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一方面,需要川渝两地政府部门整合机构信息,供参与主体内部共享,比如,整合参与机构的已有科技成果与设备、技术、人才条件,科技要素与资源分布情况,正在开展的科技协同项目备案与进度情况等,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另一方面,集中整合资源,根据机构的科技实力与水平配置科研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在满足机构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其优势的同时,平衡地区间的资源分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保持协同创新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科技协同创新的最终落脚点仍是推动产业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要持续深耕地方需求,进一步挖掘川渝产业“痛点”,匹配各自优势技术,差异化面向最新市场需求开展应用技术转化、成果产业化和产业孵化。机构间落地的科技协同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密联系,确定各主体的参与方式和重点,有针对性地在协同项目中各取所长。通过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合作的带动作用,实现川渝整体科技水平的提升。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地方研究院管理处处长,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四川研究院院长)

猜你喜欢
上海交通大学科研机构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上海交通大学参加机器人比赛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霍尼韦尔新型制冷剂获欧盟科研机构认可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