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探索

2023-05-30 00:31俸姗姗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播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方便了人们信息的获取、接收、传播,而且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方式。在信息泛滥、外来不良思潮汹涌入侵的当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遭受巨大冲击,面临吞噬甚至流失,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扬长避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基于此,本文就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展开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1

我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来在生产生活、自强不息中凝聚的智慧结晶,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历史的车轮进入了21世纪,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们迎来了新媒体时代。与此同时现代社会激烈的行业竞争、快节奏的工作方式,令人们生活生存压力不断加大,文化传播与发展也呈现出快餐式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处于被年轻一代逐渐遗忘或流失的困境中。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均应关注的重点,也是其理应肩负的重任。为此,以下先分析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再来剖析新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探索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

一、新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积极影响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得以改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口口相传,报纸、刊物图文报道,广播、电视宣传等传统媒体时代,其传播方式是单向输出式的,民众处于信息接收者的地位,传统媒体传播具有权威性、可信度高等特点,不足之处在于传播面窄、传播速度慢,有一定滞后性,与受众的交互性、互动性不强。新媒体的出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传播者,可以将信息通过转发、评论等方式再次传播出去,同时也可能是信息的制造者,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立体式的新型传播方式。在新媒体传播方式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借助各门户网站或自媒体来传播相关信息,每个人既是读者、听众、观众,又有可能扮演记者、采访者、爆料者等角色,均能参与到信息传递中去成为传播主体[1]。热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相同兴趣的爱好者,均能通过新媒体网络平台去交流、分享和传播。民众由以往单纯而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为自主参与者,让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存在局限性等不足均得以迎难而解,既打破了传播壁垒,又让更多的人加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中去,从而加大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接纳度,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同时积极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重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得以拓宽

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要想只能获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只能通过报纸、杂志等刊物以及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来了解,除现场直播外,无论是纸媒传播还是视听传播,均需经历采编、组稿或制作、出版或播出等过程,整个过程要耗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再向民众推出。因此传统传媒在传播时效性和传播渠道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如报纸、期刊等纸质传媒只有通过订阅或购买才能获取信息,而广播、电视等声画传播则必须在其播出时段按时收看才能接收信息。新媒体的出现化解了上述不足,不仅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而且传播途径和渠道得以拓宽,人们只需借助移动智能端和网络便可接收到来自新媒体各门户网站以及自媒体所传播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同时微博、抖音、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也是频繁使用的传播渠道。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传播速度的滞后性、传播范围的局限性、与受众互动性不足等缺陷均得以化解,不仅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及时高效,而且传播方与接收方、接收方与接收方之间均可展开交流、互动、分享,让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热爱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们齐聚网络空间,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分享活动。此外,传统媒体也可与新媒体结合,形成融媒体,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搭建全新的传播平台,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粉丝、追随者通过线上线下等多元化渠道来获取、分享、交流优秀传统文化信息及知识,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国内国际全球化互动交流的传播形式,让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国内扩大到国际。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特点得以创新

传统媒体时代文化传播在形式上呈现出单一化、在传播主体上呈现出专业化、在传播途径上呈现出有限化等特点,反映出传统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专题性、系统性方面具有优势因素,但在传播时效性、交互性、参与性等方面明显不足。新媒体时代,传播形式和传播途径多元化,传播主体去专业化,每个人均可以编辑和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信息,通过各种新媒体平台以文字、图片、图像、短视频等各种形式来传播自己所关注的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表达自己的看法,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得以创新,具有个性化的特点[2]。同时,网络普及的年代,数字化传播让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突破时空限制的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不再是单一的纸质阅读,利用一切碎片化的时间来进行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的现象司空见惯。新媒体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时可对其内容进行筛选、精减或二次创作后再次传播,而不同的传播方其传播内容选择的角度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令传统文化在内容的传播上得以创新,更加短小精悍,更加契合受众心理,从则极大的调动了民众的情感,提高了其接收信息的效率,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向人格化方向生产和传播。

二、新媒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传播结构得以优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

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实现了传播技术与传播手段的融合,传播理念与传播内容的创新,还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传播结构,从而令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结构上得到很大优化[3]。一方面在传播理念上,新媒体的发展是建立在融合传统媒体、大众媒体优势因素的基础上来发展的,其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做到了文化经典与文化深度的整理和深入,又对传统文化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及其知识性和准确性十分关注,再同时发挥新媒体高效、便捷、富有趣味性的优势,很好的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让受众范围也随之扩大,从而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播深度和传播广度上的提升。另一方面,在传播内容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构建全新平台,以传统媒体深度诠释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为传播资料,并对传播内容加以创新后再进行传播,实现了权威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形成了完整性与针对性兼顾的传播结构,有效缩短了民众与优秀传统文化間的距离,让人们的生活中渗透和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

(二)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影响力

我国地广人多,在传统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播文化的传播只能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视、讲座等途径来宣传,传播范围、传播时效、传播空间、传播渠道均受到限制,影响面不广,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可想而知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上述不足均成功化解。利用新媒体技术,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即时性传播,无论身处何处,只要依托网络和移动智能端,均可接收和获取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息及内容,且可以图文、图像、音频、短视频等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和传播,海量的信息、鲜活生动的画面,直观的向全球各地人民传播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新媒体的公开性、即时性、交互性直接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能吸引到国内乃至全球更多人的兴趣,既能促进文化交流,又能全方位向世界各国人民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明,还能增强国民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及国际上的影响力。

三、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路径

(一)更新理念,提高认识,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思想指导认识,决定行动[4]。要想借助新媒体平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有效传播,一方面就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传播理念。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让传播媒介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无论是新老媒体从业者还是普通大众,均要对新媒体传播特点如高效、即时、便捷、广泛、交互、趣味等特点有着充分了解和把握,并提高对传统媒体传播特点如系统性、深入性、全面性的认识,融合新老媒体传播优势,扬长避短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探索,并不断优化和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有效保障。另一方面,无论是传播者还是受众均可以是传播主体,双方均要提高自身的在信息媒介方面的素养[5]。这是因为二者并非完全是传播主体与受众、传播与接收传播的关系,受众也能将接受的信息以自媒体的形式来转发,其身份便转为了传播主体[6]。因此,双方均应注重信息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要具备选择、分析、理解、质疑、判断、评估、创造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传播信息的能力,还要努力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如此才能对传播和接收的传统文化信息深入解读、精准分析、合理利用,并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而准确的进行广泛传播,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为人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建立奠定坚实基础[7]。

(二)切实落实,新老媒体相互结合,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夯实基础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仍有着很大一部分粉丝和追随者,因此新老媒体要相互结合,共同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一方面,传统媒体要自我调整,找准新媒体环境下自身的准确定位,借助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整合文化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媒介资源,再根据新媒体特点来进行传统媒体中文化传播内容的微制作,并开设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让新老媒体实现有机融合,呈现出人人参与传播的可喜局面[8]。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充分借鉴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创新传统传播方式。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纸质媒介形式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来储存,建立优秀传统文化数据库,从而变身为传统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电子化、数字化的转化,不仅能实现传播内容的可观可听可读,还非常符合快节奏工作方式下受众获取信息的及时便利等需求。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互动功能,开展参与式、体验式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如借助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平台,增进信息传播者、接收者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间多方间的交流与互动,对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教育意义、现代意义深度挖掘。又如利用先进的虚拟仿真、三维立体等技术,让受众沉浸于虚拟世界中去感悟和体验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9]。此外,娱乐和游戏是现代人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可在娱乐及游戏App中,加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到其界面、场景、道具、人物及其服饰中,让受众自然而然的接受優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夯实基础。

(三)加强监管,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新媒体的出现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的渠道,但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是传播主体的年代,需要加强网络媒介的监管和把关。新媒体自身也要加强自我监管和自查,不仅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内容进行严格审查和把关,还要对平台现有的投诉渠道进一步完善,制定惩戒细则,并加强对违法违法传播行为的防范,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综上,新媒体传播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渠道又面临传播主体门槛低的挑战。因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仅要发挥新媒体优势,还需要社会各界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监督,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创造绿色健康的环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王然.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J].山西青年,2020(7).

[2]叶晓丽.探讨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2).

[3]王雷.新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传播路径[J].新闻研究导刊,2022(17).

[4]魏加晓.新媒体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评《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机制研究》[J].新闻与写作,2020(5).

[5]刘晓妮.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创新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19).

[6]王源.媒介融合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象化传播创新研究[J].东岳论丛,2020(12).

[7]魏静.新媒体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多维度传播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21).

[8]陈晓红.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理念与方法探究[J].传播力研究,2020(25).

[9]王勋,马琳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研究[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作者简介:俸姗姗(1988—),女,傣族,云南普洱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中文。

猜你喜欢
传播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