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地方戏曲进校园的实践路径及意义

2023-05-31 02:03李正义
山西教育·管理 2023年5期
关键词:渔鼓进校园戏曲

李正义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这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当前,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凸显。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增强文化自信

这是全面贯彻《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是培育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必然要求。根据新课标要求,学校美育和地方课程是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地方戏曲是美育和地方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戏曲教学是推动戏曲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之一。

渔鼓戏起源于山东沾化胡家营村,用渔鼓伴奏、简板击节,同时引进了锣鼓和其他戏剧形式,并将武术揉进戏剧动作之中。渔鼓戏“三句一扣”的板式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融合“一人唱众人合,领合呼应”及“帮、打、唱”三位一体的演唱形式,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传承文化精髓,培育民族自信心

虽说渔鼓戏现在发展得红红火火,但一度濒临失传,是因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得以保护、传承,才在近年取得不俗的成绩。学校是思想和文化教育传承与发展的主阵地,而义务教育初中学校推进渔鼓戏进课堂需要重点解决教材和教师两个问题。

走进校园,解决文本。地方戏曲的教学首先要基于丰富的文字资料,由于渔鼓戏都是口传心授,没有太多的历史材料,自然也就缺乏相关的学生读本,无法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连贯性、持久性。那么,学校应如何将优秀的代表性剧目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和家乡的热爱,并能为戏曲学习打下持久的基础呢?我们认为,学校首先要将专业的渔鼓戏演员和戏曲专家请进来给教师们讲解专业知识,让学校教师对渔鼓戏有初步的认识,然后组织教师认真查阅资料、编写校本教材,如果遇到问题就请教专家、一起讨论,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文本资料。

走出引进,解决师资。师资是戏曲进课堂的重要前提,对于教师来说,要胜任戏曲教学自身需对渔鼓戏有足够的了解,比如要熟悉这些戏曲的发展与历史,以及现状与未来;要熟悉它们的主要唱腔,熟悉相关剧种的代表性人物和代表性唱段;熟悉其乐器伴奏形式,还要了解其表演形式和表演特点,并且教师还能作一些示范演唱。这些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一般音乐教师中能达到这种要求的较少。如何突破这一困扰戏曲进课堂的瓶颈呢?

一是学校领导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有条件地选派合适人选到渔鼓戏团进行专业学习;二是学校聘请专业团体的演员担任校外辅导员,同时让一些喜爱戏曲的教师参与进来,形成一种学习戏曲的校园氛围,也为学校的戏曲文化建设作长期准备,储备教学骨干力量;三是要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及校园文化宣传,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全校师生参与到渔鼓戏的学习中去,做到每人唱出至少兩段渔鼓戏的代表剧目。

三、渔鼓戏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一是新时代推动中国式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和新课标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由之路;三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有效途径;四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现实需要;五是通过地方戏曲进校园实践探究活动,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渔鼓戏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拓宽了审美视野,可以让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到自己的家乡文化源远流长,从而增强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情怀,激发他们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富强、为创造更美好幸福生活而刻苦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戏剧进课堂是落实“双减”政策、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只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戏剧文化不但能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部分,而且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大高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郭维易

猜你喜欢
渔鼓进校园戏曲
洪泽湖渔鼓:漂浮在水上的民俗文化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