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探索

2023-05-31 16:44姜洁晶
学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校

姜洁晶

摘 要: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必要性与可能性。以“概论”课为例,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包括“知、情、意、信、行”五个层面;融入的主要内容必须结合课程具体内容进行教學设计;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任务驱动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教学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国家文化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006-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02

国家文化安全即“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1],对于保障整体国家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等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大学生是当今及未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将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大学生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并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个国家的文化安全,是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生存和发展,在世界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保持强大的民族精神动力。”[2]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安全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的课题。就中国而言,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本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主导地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文化输出中占据优势地位,不断涌入的外来文化思潮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中华文化;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益群体的分化,我国文化领域呈现多元化趋势,产生了思想文化良莠不齐的格局,也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提出了挑战。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是当今及未来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力量,对大学生加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已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将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在纷繁芜杂的文化现象中辩证分析、正确判断、理性选择,对于大学生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

引导大学生树立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并使大学生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任务。“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3],在教学内容上,高校思政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多元文化的引领作用,以此统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通过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思想保障。高校思政课也是中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学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教材内容多处涉及国家文化安全相关问题,并在教材第十章第三节明确提出了“文化安全”,集中阐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而,以“概论”课为例,探索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能够为其他各门思政课提供经验借鉴。

二、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学活动提供正确的导向,是确定教学重点的前提。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目标应包括“知、情、意、信、行”五个层面。“知”即认知,是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内涵、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以及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现状、面临的挑战等,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奠定理论知识基础。“情”即情感,在教学中以情感人,引发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情感认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危机感,提升学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奠定情感基础。“意”即意志,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疑惑及其关注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在对中华文化提升情感认同的基础上,面对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交锋保持坚韧意志,坚定文化自信,作出理性判断,形成正确价值取向,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意志保障。“信”即信念,使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作为自身持之以恒的精神力量,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精神支撑。“行”即实践,是能力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际行动中运用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观分析文化现象,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并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成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行动支点。

三、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内容

国家文化安全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将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必须结合课程各板块具体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文化安全观。课程各板块具体结合设计如下(见表1):

在教学过程中务必注意两点,一是要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当前有关国家文化安全的8个重要问题: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冲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流失;文化自信不足;不良文化的存在(封建迷信、邪教、恐怖主义等);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文化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中国与文化强国的差距;西方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渗透。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引导学生把握好5个关系:主流与多元的关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在国家文化安全框架下对外来文化加以批判吸收;现实与网络的关系——对网络传播的文化、思潮加强甄别辨析;内化与外化的关系——将国家文化安全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讲授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提升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认知。讲授法即教师通过语言、板书、多媒体课件等向学生传授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即教师精心挑选典型案例并加以深入剖析。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文化安全的概念内涵、主要内容、重大意义,了解我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等,教师要用精准的语言讲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增强国家文化安全意识。同时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更为直观地理解国家文化安全。例如,20世纪90年代,法国针对美国提出的文化产品贸易自由化问题,提出了“文化例外”的政策。法国认为文化应与一般商品区别开来,为了保护本国文化不被其他文化侵袭,坚决反对文化市场的自由贸易,并联合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反对美国文化入侵。

(二)任务驱动与研讨式教学相结合

任务驱动法,即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置学习任务,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向学生提供相应的思路,引导学生完成任务的教学方法。在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以国家文化安全为主题确定学习任务,向学生布置任务并进行积极引导,以任务为主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任务具体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学生围绕国家文化安全相关问题撰写论文或制作PPT并展示;围绕“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认同现状”展开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观看“红色影视”,参观博物馆、传统文化圣地、革命圣地等,并撰写观后感。要求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认真观察、深入思考、加深认识、提升自我。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带着任务在探索中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主动性,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获得更加深刻的体悟。

在运用任务驱动法过程中,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小组研讨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开启头脑风暴,激发思想火花,实现观点的碰撞与交融,从而集思广益,对国家文化安全相关问题达成统一认识并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对学生应加强启发和引导,促使研讨聚焦主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研讨式教学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观点的交流、思想的交锋交融中拓展思维、深化认识。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是使学生了解国家文化安全基本理论知识,为国家文化安全教育奠定认知基础。在理论教学基础上,教师组织实践体验教学活动则能够使学生更为直观、深入地理解国家文化安全,更好地实现情感认同和理性认知的统一。实践体验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演讲、辩论、情景剧、參观考察等。其中,参观考察式的实践体验教学具有立体丰富、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代入感。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可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了解传统文化保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观烈士陵园、革命旧址及展览馆、伟人故居及其纪念馆等,可使学生真切感受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并深刻领悟革命文化的重大价值。参观考察能够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成为理论教学内容的验证和有益补充,还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熏陶,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情感认同。在参观考察过程中,可依据考察地的条件采用情境体验的方式,寓理论知识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去理解、感悟所学理论知识。例如,参观考察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师生可亲身体验重走红军路、编草鞋、篝火晚会等活动,在身临其境中感受革命精神,强化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和情感。

综上所述,在国家文化安全教育融入“概论”课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可为其他思政课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8.

[2] 沈洪波.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0.

[3] 张凌洋,李本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中国教育学刊,2020(12):82.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校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