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长度”的学习开拓学习的“深度”
——“小数除法”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案例

2023-06-01 03:41占晓媛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14期
关键词:全班小数长度

□ 占晓媛

数学教材的编排和教学一般按课时进行,学生也是按课时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学习的,思维以“点状”为主,知识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学习的深度等都明显不足。项目化学习是围绕驱动问题进行持续、深入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延长学习时间、放大思考空间,促进学生“入学、真学、深学”,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和迁移应用。目前,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案例以运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项目为主。那么,教材中的常规教学单元是否也能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展开教学?单元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实施?下面就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单元为例进行实践,尝试解决以上问题。

一、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方案设计

(一)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小数除法”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个单元以“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除数是整数、需要补0 的小数除法”“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顺序展开,在此基础上学习积商的近似值、商和被除数的关系、循环小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等内容。“小数除法”单元的知识联系性比较强,教材中呈现的几种不同类型例题的算理算法一致,以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展开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聚焦核心问题,产生学习内驱力,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成果汇报的过程中建构知识,打通算理与算法,整体建构知识体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

(二)驱动性问题设计

好的驱动性问题首先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其次是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有能力探究且能产生丰富研究成果的问题。围绕“小数除法”单元内容,教师创设了“给算式分类”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除不尽的时候,商该如何表示”,从而提出本项目化学习的驱动性问题:“除不尽怎么办?”基于这一驱动性问题,形成多个子任务:“小数除法怎么算?”“除不尽的时候,商怎么表示?”“除不尽的各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学习方式选择

1.个人独学

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独立探究,并通过自学、尝试计算、查资料、分析与研究多种方式,探索“除不尽时商的表现形式”,经历除数是整数和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探索过程,初步完成对单元知识的主动建构。

2.小组共学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学生以六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对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研究目标包括:在小组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并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得到启发,能借鉴同伴好的学习方法;在与小组同伴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发展合作意识与能力。

二、单元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在“除不尽怎么办”这一驱动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对“小数除法”单元进行了整合学习。单元项目化学习的基本实施流程如图1。

图1

(一)项目启动,产生问题

单元项目化学习“启动阶段”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产生驱动性问题。在“小数除法”单元,教师先给出一组算式,让学生进行分类。学生发现:这些算式中,有一部分是能整除的,还有一部分是除不尽的。由此产生疑惑:“除不尽时商可以怎么表示?”教师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在讨论中形成驱动性问题:“除不尽怎么办?”二是组织学生商讨项目探究内容、分工及路径,每个小组形成一份项目化学习方案,由教师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指导,确保单元项目化学习的顺利实施。

(二)任务探索,深度理解

单元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要围绕学习任务展开。本项目的三个子任务是:“小数除法怎么算?”“除不尽的时候,商怎么表示?”“除不尽的各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如表1)

表1

单元项目化学习的学习形式主要为自主探究、小组分享和全班交流,三种学习形式穿插融合。经历这种探索学习、分享交流、整理复盘、学习迭代的过程,学生的认知与经验会不断产生冲突和提升。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内驱力,是开展项目探索、实现深度学习的必要方式。每一项子任务的开展都以学生的自主收集、整理、思考为基础,是学生进行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小组分享、全班交流中,贯穿于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

2.小组分享

在每一次全班交流前,每个小组至少要组织1~2 次的组内交流。小组交流一般分两个步骤:(1)每个成员逐一汇报个人的探究收获与存在的疑问,其他小组成员对其进行补充与解答,对于小组的共性问题,则由小组长进行记录;(2)小组商定组际汇报的内容及形式。在每一次全班交流后,每个小组也至少要组织1次组内交流,主要对全班交流内容进行反思,商定后续研究内容。

除了以上两个特定节点之外,各小组还要根据研究进程不定时进行组内交流与研讨。

3.全班交流

项目化学习过程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班级层面的组际交流。以第二次组际交流为例,基本的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步:自主探究。学生围绕子任务“除不尽的时候,商怎么表示”,通过书本学习、网络查询、询问师长等方式,完成自主学习。

第二步:小组分享。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内部的交流研讨。

第三步:全班交流。学生围绕子任务“除不尽的时候,商怎么表示”展开交流。教师提出汇报的基本要求:(1)按照各自的分工,汇报研究的收获;(2)对有争议的地方进行讨论交流;(3)说说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向其他组展示学习整理的成果。每个组分享之后,其他组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点评,肯定优点,并提出建议。

第四步:小组反思讨论。每个小组根据其他组的建议,再次进行小组反思讨论,进一步开展探究。

在学生探索学习任务、互相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营造充分表达、生生互动的氛围,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偏差点、兴奋点,用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倾听、质疑、追问、补充、纠错,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互学互教,在互动中拓展思维。

(三)回顾整理,成果分享

学生对各项子任务的学习探究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全班进行成果分享和评价。各小组通过查询网络资源、访谈、阅读等不同的学习路径,对商的不同表示方法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把相关的知识点做了分类和整理,成果展示做好了准备。本次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示中,各个小组以PPT、思维导图、数学小报、主题绘本等不同形式进行汇报,内容包括概念介绍、方法分享以及方法间的联系与延伸。还有小组以“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进行研究总结,体现了学习的深度。通过项目展示交流对学习内容进行再次回顾与整理,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提升数学表达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四)项目评价,激励成长

项目评价穿插于单元项目化学习的全过程。随着项目的展开,教师为小组(如表2)和个人(如表3)制订了相应的评价标准,既关注团体的研究成果,又关注学生个体在项目化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教师可通过项目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促进深度思维的真正发生。

表2

表3

三、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成效与思考

(一)深度参与,思辨从“惰性化”走向“活力化”

问题驱动的项目化学习,引领学生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并通过自主阅读、家长访谈、图书馆资料查询等学习方式,打破原有的课时限制,主动学习,持续探究。项目化学习期间,每个小组不仅完成了对教材知识的自主探究,更是将“有余数的除法”“循环小数”“分数”等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并使其形成相互关联。可以说,最终每个小组都突破了教材的“天花板”。在项目化活动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被激发,每个学生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探究问题,研究数学。

学生在活动后感慨: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有的去图书馆查阅资料,有的借助网络进行学习,最终我们根据研究内容写了一篇“数学小论文”,同学和老师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觉得无比自豪。家长也给予了高度肯定:孩子们认真讨论、合理分工,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整理材料,一切井然有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团队合作,也感受到了成功带来的快乐。

(二)深度思考,知识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

项目化学习以“问题引领,学习任务跟进”的形式展开,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实践、思考、交流的空间。在本次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小数除法怎么算”“什么是循环小数”“分数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持续的探究和讨论。以此为引领,三个子任务把零散的知识点串成了知识链。学生用思维导图、数学小报等形式建构知识结构,并在小组共学中不断反思、完善,逐步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性学习,促进了知识的结构化,提升了迁移应用能力。

(三)深度理解,学习从“浅表化”走向“深层化”

从研究成果展示的角度看,学生的展示是多维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呈现内容和方式。包括制作PPT、绘制小报、思维导图、撰写数学小论文等。从学习结果来看,能力一般的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本单元的内容,认识了循环小数,学会了小数除法;能力较强的学生会联系教材前后知识进行探究,掌握多种方式表示除不尽的结果;能力优秀的学生则建立起方法间的关系,从而追溯知识本质。令人欣喜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梳理清楚了循环小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实现了深度学习。

从项目化学习的学习进程和结果看,项目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学教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参与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培养学生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对学习内容的整体把握,推动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实现深度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全班小数长度
小数加减“四不忘”
原因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1米的长度
凭什么第一是你的
全班都“疯”了
爱的长度
怎样比较简单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