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态视野下新乡市戏曲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3-06-02 02:48吉莉任志宏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5期
关键词:新媒体

吉莉 任志宏

摘要:河南新乡地区亦被称为牧野大地,著名的牧野之战即发生在此地,牧野文化属于大河文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乡市戏曲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宋代。20世纪以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与文化繁荣发展,新乡市戏曲文化正在经历迭代与优化。本文指出了新乡市戏曲文化的发展路径,应从环境、形态和媒介三个方面出发,即通过在健康的生态环境下实现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观、改编传统剧目,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三种路径进行发展。

关键词:牧野文化;健康生态;剧目改编;新媒体

戏曲文化作为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使命。戏曲文化注重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当地文化生态,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和乡土性的融合特质。

一个良性的地方戏曲生态,其生态系统自上而下应该有三个环境层次。起到核心示范作用的专业院团和专业优秀人才,以及这些院团输送人才的学校、培训机构位于生态圈的最上层,它代表了一个地方戏曲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指引方向,肩负着传统技艺继承的职责,并引领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往下一层是具有一定水平的职业班社、民营剧团,作为一种民间的推动力,他们具备一定演出水平,可以完整演出相当多数量的传统剧目,并具备新创中小型剧目能力;再下一层是观众、铁杆戏迷以及一些戏迷组织,他们既是地方戏曲文化的受众,也是最广泛的传播者,这一圈层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戏曲艺术及其相关活动对他们的吸引力。

在深入調研新乡市戏曲生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当地戏曲生态遭到破坏主要表现在,对肩负着地方戏曲保护、发展、创新的生态系统上层环境缺乏引领传承发展的关键性研究和专业性批评;剧本质量参差不齐,剧目创作生产不考虑市场需求;第三生态圈层主体,以及这个圈层之外更大范围的观众群体,接触地方戏曲途径较少,观众黏度较低。缺乏专业性研究建设、观众老化、缺乏社会媒体关注等一些新乡市戏曲发展面临的现状,究其根源,都是戏曲剧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结果。因此,在地方戏曲生态视野下,进一步探讨新乡市戏曲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实践路径,在当下极具现实意义。

一、发展环境的引领性建设

对于戏曲发展来说,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是推动和促进戏剧创作和演出繁荣的重要环节。但是新乡戏曲文化研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院团和剧种的学术建设也缺乏研究人员,使得新乡戏曲文化的发展缺乏一些原动力。要想在创作力和表演活力的艺术实践上有所提升,就必须要有一个较高的文化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才能批判地继承传统,正确认清时代环境,才能创造、表演出有高度艺术竞争力的好戏。这就要求加强对戏曲艺术发展环境的培育和建设,用“绿色、协调、共享”的发展理念引领、指导戏曲教育及学科建设事业,推进戏曲文化内涵式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是地方戏曲文化学科建设之本,所谓绿色发展,即“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的制约下,通过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和生态发展理念。”[1]地方戏曲文化发展也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重视戏曲资源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增强戏曲教育、学科建设体制的内生动力,加强自身机制、体制建设;尊师重教、和谐友善、德艺双馨的艺术氛围和舆论环境。建设健康、和谐、充满正能量的戏曲文化生态,实现地方戏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地方戏曲文化的引领性研究建设中,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使人才、科研、学科、创作等资源得到合理、优化的配置;协调好戏曲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利用,支撑、助推戏曲教育;切实加强文化研究带头人及团队建设,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形成以戏曲文化为核心,多种学科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专业研究格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意协调各方资源配置,建设起一个科学、高效的戏曲文化研究协调机制和体制。

要建设良好的戏曲文化发展环境,还要推进戏曲文化资源及建设成果的共建共享。让戏曲文化研究成果惠及社会、惠及广大群众,惠及戏曲院团,惠及戏曲人。只有戏曲文化资源及建设成果实现共享、互惠,才能得到社会、政府、业界的认可和支持,为进一步提升戏曲文化水平、增强戏曲教育发展动力创造条件。

要做好新乡地方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就要立足新乡实际,以绿色、协调、共享发展理念指导新时代地方戏曲文化环境建设,对于构建戏曲文化理论体系、对于提升戏曲人才培养水平、对于推动戏曲艺术的传承和传播等将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经典故事的现代性书写

随着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戏曲已无法满足当代受众对娱乐、文化和审美的需求,因此利用当代创作力去重新激活的地方戏曲的表演活力,重塑其艺术价值十分关键。作品的不断创新是戏曲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戏曲艺术兴衰的重要标志。新乡作为牧野文化的核心区,具有重要的代表性,其当代戏曲创作与表演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我省戏曲的发展。探讨对新乡戏曲当代创作与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助于结合当戏曲生存的现实激发创新的活力。

要让地方戏曲获得市场与艺术的双重肯定、剧目创作重新找到与广大观众的情感联系,就要依托经典故事题材,借助于历史故事表达当代人类的共同理想,以人为本,以情为核,自觉转向年轻主流观众的审美意趣,实现价值观层面的现代转换。

对经典故事题材进行现代诠释,既是戏曲创作历来的传统,又是使戏曲创作传统与时代交汇、思想与艺术融合的根基所在。剧目建设是一个院团的立团之本,在新创剧本时要鼓励剧作家的独立思考和独特发现,摒弃“题材决定论”[2]的创作,真实地反映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反映人民的心声,写出好故事、新故事,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正如论者所言:“文化的发展,既离不开其民族特性,也离不开其时代背景,只有将民族文化赋予其时代的内容与特性,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使其获得生生不息的发展泉源,从而走向真正的文化自信。”[3]坚持“以人为本”,以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观作为创新之要,融合当代,对话古今,从而实现戏曲形式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艺术表现,使地方戏曲的发展焕发生机。

三、传播场域的技术性迁移

媒介场域深刻影响着戏曲艺术传播的结构、形态与特征。戏曲传播的发展历经了从地域空间向大众媒介场域、网络社交场域、智能虚拟场域的三度迁移,梳理戏曲传播的场域变迁历程并掌握其核心特征,有助于把握不同传播媒介场域生态下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播的路径与方法,以更好地实现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赋能网络新媒介场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由二者所构建出的网络社交新媒介场域以其突出的互动属性迅速引领了戏曲的传播。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介由权威主体(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向受众的单向输出传播路径,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交流强调社交特性,将交流的空间转向互联网,将对话的方式由单向发展为双向,为传授双方打开了新的链路。除此之外,微博、微信的出现亦极大地丰富了戏曲文化在网络新媒介场域下的传播生态。前者通过话题的方式引领了戏曲爱好者对该领域热点问题的关注,激发了意见表达与问题讨论的广度和深度;后者通过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高度的用户黏性聚拢了戏迷群体,形成了一个个活跃的传播子集。

新乡市在推动戏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抓住这一媒介场域发展契机,将独具当地特色的传统大平调、二夹弦等经典戏曲文化引入网络平台,通过官方入驻论坛、贴吧、微博、微信、戏曲APP等各种媒介平台,拓宽其传播途径,从而使其受众在虚拟空间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个的地方戏曲文化传播“群落”,达到丰富网络新媒介场域下地方戏曲文化传播生态的效果。广大戏迷在官方网络平台中可通过点播、回看等形式观看精彩戏曲剧目,摆脱了以电影、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介受播出时点限制的束缚;也可以发表相关评论,以围观、讨论的方式展开良性互动。同时,受众社群之间以及受众与文化权威之间的交流互动的方式也从一般性的发言、讨论、信息分享进而向内容创作、活动策划等更为复杂、高阶的形式转化。

在迁移网络新媒介场域的过程中,也要加强社会文化精英以及各种主流媒体对地方戏曲发展的关注和参与度。提高整个社会对地方戏曲文化的重视,这对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若这些戏曲精英群体(戏曲演员、导演、剧作家、评论家、机构团体等),能够作为专业生产内容代表入驻官方网络媒介平台,在网络平台不断地输出地方戏曲文化相关内容,赋能戏曲文化网络新媒介场域,将会逐渐形成以IP、话题为核心的多元社群,从而构筑机制完善、更新及时、全网互动、正向反馈的新媒介地方戏曲生态。

推进各种主流媒体对地方戏曲发展的关注和参与度也必不可少。在新乡市,基于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及时、直接、交互的特点,建立新乡地方戏剧文化保护网站、公众号等运营媒体,对新乡地方戏曲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是十分必要的。

自进入网络社交场域之后,传播结构呈现“双向沟通”的转向,每一位用户均是戏曲文化内容的创作主体与传播主体,一种多主体平等共存、互动协商的格局在网络世界和谐共生。广大戏迷群体的需求成为决定戏曲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的主导力量,这为传统地方戏曲在网络社交场域里与受众群体保持文化共情拓展了空间

(二)拓展智能虚拟场域

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5G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创新,媒介场域开始向智能化、虚拟化的转向。热门短视频app正是利用这一技术手段,实现对戏曲爱好者的发现、链接与聚合,进而不断通过戏曲类短视频的推送强化这种关系。

在智能虚拟场域中,网络昵称成为个体在虚拟场景中的存在形式。戏曲传播与受众双方在网络世界均以虚拟昵称的形式存在,相互之间任意连接,没有特定的指向性,通过社交环境相互吸引。这种智能虚拟媒介场域也为地方戏曲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多元的传播途径和方式。如通过地方戏曲表演者在短视频平台开通直播的方式进行地方戏曲文化展示、讲解等,这种独特的“异空、同屏”的交互新体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即时参与感,表演者或官方团体以“大V”“UP主”“网红”“主播”等形式存在,既大力发展了地方戏曲文化,也可通过受众打赏等方式获得一定资金,使地方濒危戏曲文化形成良性生态发展。

在拓展智能虚拟场域戏曲文化传播媒介的过程中,培养了解地方戏曲民间属性的编剧、理论研究人才、音乐人才必不可少。虚拟网络中的数据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地方戏曲要在竞争激烈的虚拟场域中拥有一席之地,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大平调、二夹弦等地方戏曲的编、导、演和评论队伍人数锐减,人才青黄不接,队伍逐渐老化,严重制约了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戏曲传播媒介场域的不断发展深刻影响着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播形态与特征,对地方戏曲传播媒介场域的技术性迁移是在变动不居的媒介环境下构建并发展地方戏曲艺术价值的重要路径。身处媒介与社会加速一体同构的时代,高度媒介化的生存状态使得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不断包裹、冲击乃至淹没优秀地方戏曲文化内容的传播。敢于另辟蹊径的尝试与努力,包容新鲜事物的藝术倾向性,进行戏曲文化传播发展的突破革新,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不同媒介生态下戏曲艺术高质量传播的路径与方法,以更有效地将优质的戏曲内容与多变的媒介形态进行融合,更好地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扭转戏曲艺术在当代媒介环境下日渐式微的态势,让新乡市戏曲文化在新时代再次勃发生机。

结语

在文化多样性保护已经成为世界共识的今天,地方戏曲文化的继承发展,需要加强理论研究建设,进行时代精神加码,并融合不同媒介传播形式,以此为小众艺术开辟广阔空间,使传统地方戏曲重焕新生。这一戏曲文化发展路径,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观的诠释,“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4]通过推行传统发展的引领性研究、经典故事的现代性书写以及传播场域的技术性迁移三个不同维度的发展方式,助力新乡市戏曲文化艺术走上创造性转化之坦途,促进戏曲文化与时下年轻一代的审美相契合。探索新乡市戏曲生存、发展的文化空间,积极寻求其良性发展的市场机制,努力营造多层次的民间生态,走出一条地方戏曲多样化保护、创新、发展的道路,事关新乡市戏曲艺术的发展,更事关国家社会的重塑、人文环境的重建。

参考文献:

[1] 万山.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路[J].国内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动态,2019(7):3-3.

[2] 杨军.地方戏曲生态现状及修复策略[J].民族艺术研究,2020,33(05):83-88.

[3] 赵付科,孙道壮.习近平文化自信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6(05):9-15.[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梆子声腔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BYS018);2022年度新乡市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当代健康创作生态视野下的新乡市优秀戏曲文化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22174)最终成果。

作者简介:吉莉(1970-),女,河南新乡人,博士研究生,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任志宏(1974- ),河北邯郸人,博士研究生,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