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并行体制

2023-06-03 00:27王瑀
艺术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服装价值

王瑀

摘要:非遗元素取自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体现着民族内在精神和价值与审美取向,蕴含着民族智慧,而且体现着厚重灿烂的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非遗元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对于重新发现中华文化魅力,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服装是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一门实用艺术,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是为人服务的行业。非遗元素与服装的有机结合,将会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火花,意义深刻。本文通过对非遗元素和服装的简要介绍,分析非遗元素与服装融合创新的可行性,同时汲取非遗元素在服装中的经验与教训,从服装色彩与图案、服装款式与面料、服装工艺、服装市场上探讨非遗元素在服装中的创新应用,分析非遗元素与服装结合的价值,从而为非遗元素与服装的发展开辟新路,以此推动非遗传承和服装产业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 服装 创新应用 价值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非遗元素逐渐被束之高阁,日渐脱离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非遗元素的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在服装设计中融入非遗元素正是保护与发展非遗文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服装发展的重要方向。将非遗元素与服装融合发展,进行破壁、重组、融合,既可以焕发非遗元素的新生命,又可以为服装发展注入新的艺术文化内涵,因此,两者的创新融合应用是尤为重要和必要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概括为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与之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元素具有民族性、传承性、地域性、历史性等特点,是一个民族个性特征、审美习惯的显现,具有“活性”和历史文明的属性。另,从符号学角度入手,服装是一种符号系统。服装不仅能够体现个人的身份、社会地位,彰显个人的审美趣味,还可以体现各民族、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方面。从美学上来看,服装是一门关于美的艺术,主要体现在视觉、功能、技术、象征等方面,具有实用、审美鉴赏的价值。

一、文化符号新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非遗元素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是关于人类生产生活精神层面的内容,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艺术内涵,是劳动人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非凡体现。加强对非遗元素的传承创新与保护,一方面,有利于促进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对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有重要作用。

(二)服装市场的特点和与非遗元素融合进程

受服装市场多样性、多变性、流行性的特点影响,服装潮流趋向多元化、个性化,因此市场对于非遗元素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较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群众物质生活的不断充裕, 人民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增长,并且人民的审美意趣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服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另外,在文化融合与冲击的背景下,年轻消费群体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因此对于本民族的非遗元素的认可度提升。近年来,“新中式”成为服装界的新宠,热度持续升高,这无疑为非遗元素与服装的融合释放良好信号,充分体现非遗元素在服装中有广阔的创新应用前景。此外,非遗元素和服装的创新融合有优秀案例,可提供参考借鉴价值。“盖娅传说”对非遺服饰“云肩”和“靠”的借鉴和对传统刺绣“京绣”与“潮绣”的传承与创新,充分体现当代服装设计师对东方美学的思考,为非遗元素在服装中的运用提供范本,体现现代服装品牌设计领域的创新。

二、识别差异性的创新策略

(一)市场定位与消费群并置策略

观察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商品创新融合的实践现今存在变迁,分析商业品牌的营销宣传不足与非遗元素在服装中的实践运用中似乎都存在着创新角度少且单一、形式僵化等问题的现状与趋势,对非遗元素色彩、图案的搭配、非遗工艺、服装款式与面料的使用存在着较大的误区,缺乏创新视角。同时,服装品牌对于非遗产品的宣传与营销不到位,阻碍了非遗元素的传播与应用。根据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段、商品价格等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不同的市场,确定不同的目标受众。以年龄段为标准,市场可大致分为男装、女装、童装、老年装四个部分。以商品价格为划分标准,市场又可分为低端、中高端。非遗元素融入服装市场需要准确抓住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消费群体。以新中式的服装品牌为例,大多数定位中高端消费人群,这一消费人群有巨大的潜力,能够提供非遗元素服装大量的生产需要,从而创造非遗的自身价值,为非遗元素的发展增添助力。然而,非遗服装品牌更应该关注庞大的普通大众消费群体,积极抓取中低端消费群体,努力提升商品质量,呈现不同城市消费下的品牌案例与商业现象,发掘与沉淀文化品牌的力量。

(二)非遗元素的受阻与受众改变

受中国地域广阔等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历史悠久、独具特色,内涵丰富,但是非遗元素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困境。大众对于非遗元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充分,关注程度与保护意识不高,对非遗元素的挖掘不充分,利用不合理,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措施较少,模式较为单一。部分技艺型非遗元素发展受阻,发展后劲不足,面临着发展滞缓或中断、甚至消失的风险。快节奏和智能化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冲击,非遗的生产观念和生产模式被颠覆,其保护和传承的人文环境被破坏。在现代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地区间、民族间的大众性和共同性削弱了非遗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同时,在非遗的传承与保护过程中,技艺学习所耗费的周期长,非遗传承人的时间和精力耗费大,回报慢且少,难以满足在现代社会的生存需要。此外,受现代观念的冲击等其他因素影响,非遗传承人越来越少,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非遗元素的传承难以保障。

(三)非遗元素在服装中的创新角度与方式探究

1.传统色彩应用研究与传统图案的创新转化与运用

色彩是美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中国传统色彩和传统染色技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两者构成独特的东方色彩,是对东方美学的内涵丰富,极具独特的中国韵味和丰富的中国底蕴。对传统色彩应用研究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色彩体系,二是染色技艺。色彩体系的完善意味着中国传统色彩词的丰富,体现在传统色彩的数量和种类丰富。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服装产业对传统色彩的选择更加自由,有利于更好地贯彻服装的设计理念,传递服装的美学理念,呈现服装的艺术内涵。而染色技艺的高超则有助于创造出更多的传统色彩品类,丰富服装的色彩内容,完善传统色彩体系。以传统植物染色技艺为例,根据材料来源可分为茶叶类、花卉类、蔬菜类、水果类、中药类五类。而植物染料选择的不同会导致传统色彩的差异性显著。此外,传统色彩的应用还应当遵循色彩的物理学原理和视觉生理,对色彩心理、色彩对比与调和、色彩构成和配色有所要求。2022 年春节晚会中《只此青绿》充分体现了绝妙的色彩美学,达到至纯至美的一种和谐的碰撞。“青绿色”这一传统色彩一时备受关注,从而引发了对东方美学的推崇,也再次掀起了色彩应用领域的融合创新,特别是在服装领域。广东省博物馆的广绣花鸟披肩是对“韶粉色”“苏梅色”等诸多色彩的合理调配与融合,同样体现着色彩的对比调和之美。

传统图案的创新转化与运用首先需要基于对传统图案的形象内涵、寓意与情感等多方面的正确把握和理解。传统的非遗图案内容丰富,主要分植物、动物、几何、符号、象形文字五种类型,具有象征意义。常见的非遗图案主要有花卉图案、龙凤图案等,有着丰富的寓意,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情感。以花卉图案举例,莲花寓意为“连”,表示高洁的寓意,在服装中,常用于与孩童图案相结合,表示多生贵子,祈求子孙繁盛,体现着中国人的美好祝愿。以龙凤图案举例,服装中龙凤图案体现恢弘与大气,寓意为吉祥祥瑞,福气美满,家庭和谐,儿女圆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观念和民族追求。在此基础上,再对传统图案进行创新转化和创造性运用。中国传统非遗图案具有良好的美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显现中华民族的信仰和价值追求。中国传统非遗图案可在运用技艺的基础上可进行创新性运用,可以通过添加设计达到装饰的艺术效果,丰富服装内涵,也可以进行创意变形,使原来的图案增加不同的表现形式,或严肃或活泼,增加趣味性和灵活性,从而实现对图案内容形式的改造。“盖娅传说”2021 秋冬系列发布的时装展就完美地将部落图腾、自然的原始纯粹充分地展现,在“天之四灵”系列中,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萌芽的黄金面具,又是对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的有效借鉴,充分体现青铜图案这一非遗元素的魅力,有效展现服饰的装饰性和艺术性,是非遗元素与服装结合的优秀范例。

2.非遗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创新融合

非遗元素与服装的创新应用离不开工艺与技术的创新。一方面非遗工艺需要自我创新,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创新。服装工艺从纺织层面分析,可以分为刺绣技艺、印染技艺、纺织技艺、拼贴工艺等类别。以云南白族扎染技艺为例,其染料配比技术以及所使用的染料材质、晾晒手法、漂洗工艺等直接影响扎染的最终效果。如果仅仅依靠工匠艺人的经验把握难以使扎染工艺有质的提升,需要利用现代技术在染料配比、漂洗等过程中实现科学、合理、有效的调整,从而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项来自少数民族的非遗工艺。为进行非遗元素与服饰艺术的工艺性探索与实践,延伸艺术与文化价值,还需进行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可将传统刺绣技艺,如手推绣,打籽绣、盘金绣等与现代电脑绣针法结合,在局部或者焦点处使用传统刺绣技艺,在常规处采用机绣工艺,不仅强调了视觉中心,层次分明,也降低了生产成本,迎合了市场需求,更好地展现了非遗元素的魅力和精髓。

3.服装款式与面料的创新应用

在服装款式方面进行创新应用,打破固有的服装设计格局,一方面離不开对传统服装,尤其是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借鉴与改良。不同民族的服装款式有所不同。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族服装款式以H 型为主,而朝鲜族、布依族、彝族等民族的服装往往是A 型设计。以彝族的服装为例,流动感的围裙、百褶裙、火草褂等非遗元素对现代服装的款式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需要提取现代流行款式造型设计,把握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廓形元素,并且不断创新款式理念,遵循着简单、舒适的设计原则,以满足现代的日常需求。采用平面和立体的结构设计,不对称的廓形设计,对服装的款式和造型做出创新与转化。而在服装面料的创新性应用上,运用技术创新传统面料,创造出体现传统与现代融合特色的新型面料。从传统的黑白水墨画和青绿的山水画中汲取灵感塑造面料的肌理,通过破坏、变形、附加、钩编织等技法对服装面料进行二次设计和再加工。福建畲族传统的钩编织技法对畲族民族服装的图案设计有重要意义,是对服装面料的二次设计的充分体现。

4.服装市场创新层面应用

把握具有非遗元素的服装的设计理念,融合现代社会与文化价值,结合传统非遗元素与现代服装市场发展前景,生产出迎合年轻一代消费人群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的非遗元素服装。并且,要大力打造非遗品牌,不断加大对蕴含非遗元素的服装品牌的宣传力度,明确服装品牌的与非遗元素相关的设计主题,善于挖掘非遗元素与服装产业融合的审美内涵和具体表现,提升非遗元素的传播与影响力。

三、提炼与融合的新价值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和必要举措,非遗元素与服装产业的创新应用正是印证这一趋势的最好证明。非遗元素在服装中的创新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非遗元素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以服装为代表的现代产业通过共同的努力,推动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建设社会主义强国。推动非遗元素的商业化开发和活态化传承,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彰显非遗元素在新时代的新活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发展提供可行性思路;有利于非遗元素由艺术和文化价值向商业经济效益的转化。为跨产业融合探索一条可借鉴路径,同时也为服装产业提供丰富资源和灵感来源;有助于提升服装设计水平,从而推动服装市场的转型升级,满足现代消费市场需求,促进多方和谐发展和共同获益;最终目的在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体现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自信和自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国。

[1] 肖潇,窦兴斌,孙洪杰,等.河北运河文化带非遗传承利用的现状和问题研究[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3):22-26+84.

[2] 葛静静.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难点分析[J] .参花(下),2022(8):53-55.

注:本文系中山职业技术学院2022 年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名称:中山非遗元素在服饰中的创新应用, 项目编号:KYG2208。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服装价值
让人心碎的服装
一粒米的价值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给”的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数媒绿化设计在大连地铁站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