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五六百年前才出现

2023-06-04 10:52林山
北方人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句句读博学

林山

中国古代的文字里有标点符号吗?

应该说有,但是不常用。中国古代的文言文典籍中,大多数是不用标点符号的。

不用标点符号,不等于说不用断句。这个断句,是要读者自己来做的。因此,古人非常重视断句训练。《礼记·学记》记载:“一年视离经辨志”,即学生入学一年就要考核“离经辨志”的能力。所谓“离经”,是指离析经文文句,也就是断句;所谓“辨志”,是指辨解文句内容。

其实,离经和辨志是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标点文言文的过程就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过程。标点有误,反映出对原文的理解必定有错误。只有反复考察原文,弄懂原文的含义,才能正确地标点断句。

古人把阅读文章的断句功夫叫做“句读”。私塾老师教授学生时,用红笔断句,学生水平提高以后,不需句读,就能够通读文章。句读的基本原则就是“语绝为句,语顿为读”,即语气结束的地方为“句”,用圈来标记;没有结束的文句叫作“读”,用点来标记。古人常用“可圈可点”一词,赞颂某位历史人物的功业。

我国也有一些古代的典籍,在抄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时候,就把句读标出来了,这是说我国古代也有标点符号的原因。但是,这样的标点符号很不规范统一,随意性很大,而且使用得也很少。

其实在古代,不光中文没有标点符号,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也都没有标点符号。为什么古书都没有标点符号呢?学者梁文道先生曾给出过这样有趣的解释:

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中世纪末期有个欧洲最博学的学者,他一辈子也只看过800多本书,所以古人的博识与今天是不一样的。大家都说孔子很博学,但那时候有几本书呢?古人讲究的博学是深读,比如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读,读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很快讀完,以后没得读岂不很痛苦?

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因为不需要读那么快。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的事情。标点符号是怎么诞生的呢?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考虑,印刷商,也就是书商,就想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得更快。

此外,古人的书是没有分段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书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我国现在通用的标点符号,是在我国古代的“句读”“圈点”等标点和符号的基础上,再引进西方国家的一些标点符号,经过百余年的改造融合而成的。

(摘自北京日报出版社《万物有意思:科学探秘》)

猜你喜欢
文句句读博学
用关键文句展示作文的思维层次——以“八省联考”卷作文“铭记历史,迎接挑战”为例
短句(主语+谓语)
博学的猫头鹰
“咬文嚼字”三篇
用灿烂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
读经典,做个博学又多“材”的实力派
文本中心,深度解读
文本解读,“文”为核心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