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入境,万籁和鸣

2023-06-04 01:09刘根福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室内乐音响音乐会

刘根福

“一场视听结合的风景之旅,一首流淌在富春山江的诗歌”。《富春音谷》将中国传统审美旨趣与多媒体视听模式相结合,营造丰富而深邃的意象世界,充分展示当代室内乐创作的“东方意蕴”。

2022年10月30日晚,《富春音谷—张昕新作品专场音乐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奏厅上演,并同步采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近50万人云端共赏。音乐会由青年作曲家张昕主创,海上雅乐艺术总监王珑,青年演奏家刘乐、李跞、唐一雯、申玉晶、刘宗琴、余晓睿、钱寅斌、张宝君、杨梦漪、徐文嘉,视觉艺术家石力、蔡坤、郑骁宇、张浩瀚等,共同呈现一场集诗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视听盛宴。

音乐会以“富春音谷”为题,不禁令人联想到杭州富春山水的秀丽景致。这里山水幻化成音谷,营造出一种“寻幽入境,万籁和鸣”的景象。向自然深处寻幽,寄情山水之间,思考自己,探求人生,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的追求与向往。正如主创张昕所言:“我的创作充满着我对生活、自然的感知。”

形式之巧:突破传统观演模式

1.视、听、动结合的沉浸式体验

“视、听、动结合”是此次音乐会的亮点,也是张昕一直追求的艺术呈现方式。音乐会由一个视觉短片导入,引领听众进入剧场氛围,勾勒声音意境。舞台以多块月牙几何状的幕布作为背景,以“之”字形交错叠置,远看之下,山峦叠嶂;近看之,则好似穹顶,笼罩着整个舞台。听众们从不同角度观看,视觉体验也各不相同,颇有苏东坡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味。此外,这款精心设计的幕布之功能绝非仅此。视觉艺术家通过灯光、投影等多媒体手段,将预设的“短片”“图形”投射到幕布之上,并随着音乐的进行与需要营造不同情境,如或动或静地呈现出繁星、点点涟漪、雨滴、苍鹰之眼、幻石、云月的效果,用视觉艺术展现声音的特性与状态,充分调动了观赏者的联觉感受。

2.四季更替,境而不同

“一场音乐会,如果经过认真设计,其曲目构成应该是有内在意义的,绝不是随意的拼凑和组合。”1“富春音谷”在乐曲的衔接上别出心裁。音乐会以“我”观山水寻幽立意,随着探境的深入,愈发精彩。创作者把人们对自然万物、四季更替的感知作为音乐会的“轴心”,巧妙地将不同风格类型的九首作品串联起来。

音乐会分为“春夏”“秋风”“冬去”“歌来”四大篇章,呈现了九首不同乐队编制的作品,以《城嚣》作序,《听风》为终。 乐曲情境与舞台调度衔接自然,其中《乐之流》(春)、《土土虫》(夏)、《风恋波》《秋池》(秋)、《苍原弦音》《幻石II》(冬)、《牧歌II》七首乐曲,如同一幅漫步自然的长卷,令人流连忘返,沉醉其中。从听者的空间感受来说,此时的音乐厅通过表演,已变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山谷,创作者从现实世界中,拟构了一个山水世界。

3.作品配器与“拟态化织体”

当看到节目单的时候,最吸引我的是充满趣味的乐曲名与作品的配器,从预制钢琴到双簧管、笙、琵琶、钢琴、打击乐的搭配,足以让人期待和好奇。

预制钢琴,也称“加料”钢琴,是指在钢琴的琴弦之中塞入各种物件,如螺丝、橡皮、小木块、塑料片、螺栓等,其目的是为了改变钢琴原本的音色,使钢琴变成一个人演奏的打击乐队,按照作曲者意愿构建出音响效果。2预制钢琴的运用,当以美国先锋派作曲家约翰·凯奇(John Milton Cage Jr.1912—1992年)为代表。21世纪的预制钢琴,也不仅只是乐器概念,还引申为一种演奏方法,在通过键盘弹奏的同时,也可用手或其他工具摩擦琴弦,甚至拍打琴身。

此外,东西方乐器的结合混合室内乐创作,如第一章春夏中《土土虫》所使用的编制双簧管、笙、琵琶、古筝、钢琴与打击乐。虽然近年来混合室内乐创作并不鲜见,但意图用东西方乐器音响特质的对话与交融,展现出与西方传统室内乐不同的“东方意蕴”,则是中国室内乐创作在音色、音響组合与构建上的又一次探索。此外,9首演奏曲目之中,6首乐曲运用到了打击乐器,似乎这位年轻的作曲家对于打击乐器有着不一般的偏爱。“拟态化织体”形态,追求声音空间中的意境美,由少到多,由简至繁,异质音色的叠置,不同音区的交融,不断加深着音乐的张力,使之呈现着更多的可能性。其不同于旋律化的写作,更加注重听者的音响体验。以音乐作画,描绘独特的“音响画卷”。在抽象与具象、虚与实之间寻求平衡。

内容之雅:富含哲理的诗意音画

“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3这是联觉(通感)带给人的神奇体验。而作曲家正是抽取被表现对象之中与音乐音响具有联觉对应关系的感性特征,来组建音乐音响的听觉样式。进而引起听众对于音响的听觉感受与联觉体验。4

如序曲《城嚣》,《城嚣》采取预制钢琴进行演奏,其特点是即兴地利用预制钢琴营造出噪音及无序的音响来映射出城市生活、现实生活所造成的繁忙、压迫感与疲惫。在张昕本人的演奏之下,那强弱相间的音块碰撞,朦胧的音响色彩,不时的琴壁拍打声,都让人深深地陷入到一种不安、紧张、虚无的气氛之中,与之相照应,幕布上的画面呈现出碎片化的形状,这种紧张、无力的感觉令人渴望得以释放。在这样的压迫之下,反衬出对秩序、自然、自由、松弛的向往。

再如夏日画卷《土土虫》—“蝉嘶与蛙鸣……”

青葱树木甘霖沐,万籁和鸣嘉年华,最是夏日好时光。《土土虫》是由张昕亲自执棒,以双簧管、笙、琵琶、古筝、钢琴与打击乐为编制的混合室内乐作品,也是本场音乐会的点睛之笔。“土土虫”一名风趣地表达了夏季蝉嘶蛙鸣、鸟兽鸣啼的内涵。笙的音色是蝉鸣的最好表达,伴随着钢片琴悦耳的音响,渲染出林间的寂静。夏日的雨总是来的突然,随着定音鼓、镲、大鼓的敲击,暴雨倾盆而下。雨过天晴后,又归为寂静之林。入夜时分,池塘传来一片蛙鸣。由琵琶起头,钢琴、古筝、双簧、笙、钢片琴、颤音琴接连奏响。蛙鸣、蝉鸣、萤火、星辰交相辉映,描绘出夏夜的奇妙。在天籁、地籁、人籁的齐鸣中,感悟人生,享受自然界的美。在“拟态化织体”的基础上,发挥各乐器的音色特点。相比于旋律发展的创作模式,音块所传达出的“音响”更加具象。乐器在演奏家们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化为了富春山谷之中的“精灵”,争相歌唱着。

秋日画卷《风恋波》—“风起婉君心……”

秋风瑟瑟,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秋意浓浓。《风恋波》是钢琴三重奏体裁的室内乐作品。乐曲伊始,钢琴演奏者弹奏低音区、拍击琴弦用以营造暴雨将至,电闪雷鸣的效果。大提琴与小提琴演奏者则以各自高音区紧张、刺耳的音响与之形成对话,描绘一副风雨欲来的景象。之后,在拟态化的波形织体形态基础上,钢琴演奏者快速、密集地在钢琴高低音区之间游走。乌云笼罩着天空,气氛异常凝重。雨滴掉落在地面上,愈演愈烈,暴雨倾盆而下。风波过后,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的拨奏,好似淅沥的雨水从屋檐落下,展现出雨过天晴的妩媚。作曲家意图以此展现西湖雨景带来的神奇体验。

冬日画卷《幻石II》—“激起玲珑石……”

编制为双钢琴与打击乐,由同名三管交响乐队作品《幻石》改编而来,颇具浪漫气质。作品第一部分以抽象的音响描绘出湖石重峦叠嶂、形状万千的姿态,节奏复杂多变。演奏者行云流水般的演奏带来的双钢琴与打击乐的音色碰撞,迥异而优雅。第二部分则以相对具象的音型织体和旋律去表达湖石被人们赋予的文化意义。在古人眼中,湖石被赋予了一种文化内涵,如人一般有风骨气韵。《庄子·秋水》有言:“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即人于天地之间,亦如小石于大山也。白居易描写的太湖石“才高八九尺,势若千万寻”。小小的石头之内,古人可以看到山川云水,松风泉吟。欧阳修言:“万象皆从石中出。” 幻石一名,则有这样的内涵。视觉设计上,湖石的自然天成、玲珑剔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曲终了,绘声绘色,精妙绝伦。

情感之真:中国室内乐的文化诠释

1.山水之乐

西方文明对于自然的态度,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是万物的主宰与统治者。而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对自然的依赖远大于对它的征服,以自然为友,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互依存。5因此,自古以来,多有借山水风光抒情感怀之作,诗词文赋、笔墨丹青、歌舞创作数不胜数。随着历史长河的流动,山水自然更是被赋予了独特文化内涵。例如象征着春的乐曲《乐之流》,由钢琴与打击乐组进行演绎。演奏者步调一致,钢片琴与钢琴的音响不约而同地传来,一阵清脆的泉水叮咚声带来了春天的气息,幕布上则映射着粼粼波光,煞是好看。大鼓、定音鼓演奏的强弱处理则描绘着富春江的深沉与壮阔。随后钢琴奏起一段轻柔的旋律,加之音束空灵悦耳的音色,顿时令听者心中生起一丝禅意。作品结构为二分性结构,作品的第一部分围绕着核心音高所构成的音块织体,描绘着对春的感悟。第二部分则以密集流动性织体展开,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音乐消弭之际,海浪鼓独特的音色响起,如春风拂面,忽觉惬意十足,好一番富春光景。

山石变化、潺潺流水熔铸于音乐的缓急、强弱与张弛之间。

2.境况与情味

中国音乐具有独特的自娱性,多数情况下,所创作的曲子多为自我消遣。恬然自得,非取悦于他人。这样在功能上的自娱性,决定了音乐旨趣上的重情味。6因此不像西方音乐一般,重形式、技巧而轻体验。中国音乐更加注重创作与演奏时的灵感、情绪、意味,注重自我的内心感受与顿悟。音乐所传达的,就是个人心中所感与人生体验。

由长笛与打击乐进行演绎的《牧歌II》,这首作品改编自张昕为扬琴和竹笛所作的《牧歌》(曾获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器乐作品奖)。其建立在对音色结构的思考与挖掘的基础之上,演奏者以虚化的“气声”模糊了长笛原有的清亮音色,用以代表风声。打击乐演奏者以鼓槌敲击木琴、大锣、通鼓,拨动音束,展现了旷野带给人的自由与豁达。音高组织建立在D音基音及其所产生的泛音之上,节奏的变化使得乐曲由静转动,舒缓悠扬逐渐活跃灵动起来,描绘飞鸟自在翱翔的惬意。虚实之间,丰富的音色碰撞与表现力。正如张昕本人所述,牧歌所要展现的是旷野的风声、云雨、飞鸟、彩虹,以及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美妙之感。7

情由境发,《富春音谷》审美意象之内涵源于创作者对生活以及自然世界的感悟,化以音乐形象,情感表现。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之中,天地万物是艺术的最大创造者,节奏、韵律是天地相参、阴阳相生的产物。8《吕氏春秋·大乐》云:“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创作者取于天地,与天地共和的创作思路,则反映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思考与共鸣。

结语

《富春音谷》在视觉与听觉艺术的跨界融合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作品的完成,要在二者互动的情况下呈现。基于此,为了实现更为丰富的感官体验,音画协调尤为重要,每首作品的最终完成得益于演奏者与视觉艺术家的默契配合。在以往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室内乐音乐会中,也不乏出彩,如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打造的《龙之声—民族室内乐音乐剧场》。但如何把握视听之间的“度”,这个难题还是让很多创作者对视听跨界融合望而却步。从2013年《西北偏北—青年艺术家新音乐联盟音乐会》到2018年《移动的风景:当代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再到2022年为我们带来个人新作品专场《富春音谷》。张昕在多维视听探索的路上,已经走了近十年,一步一个脚印进行着当代室内乐创作的拓展实践。正如海上雅乐艺术总监王珑说道:“初识张昕,我便被她写作的灵感与精益求精的态度所感动。海上雅乐策划室内乐剧场音乐会《富春音谷》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拓展,我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上当代创作风格的新作品。”9“原来音乐,不仅是时间的艺术,也可以成为空间的艺术。特别是在‘音谷之中,我寻得了难得的宁静与慰藉。这样精心设计的场域,写意般的音乐语汇,多重音色的碰撞,带给了我聆听的乐趣和无限的遐想。天籁、地籁、人籁齐鸣,置身于其境,声声入我心。”这是笔者听罢《富春音谷—张昕新作品专场》氛围沉浸式剧场音乐会与同行友人互换心得的感受。

《富春音谷》正是当代中国青年作曲家在室内乐创作的演出形式上、内容上、情感上的又一次探索,愿更多作曲家能够勇于打破传统室内乐形式、风格和题材的束缚,为室内乐创作注入更多灵感,注入更多活力。艺术创作理应与自然一样,百花齐放,万籁和鸣。

杨燕迪.音乐的人文诠释:杨燕迪音乐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66.

高晓光,吴琼,吴国翥.钢琴艺术大百科[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9:1270.

钱锺书.七缀集.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186-189.

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148-153.

刘承华.中国传统音乐“自然”母题及其文化意蕴[J].中国音乐学,2002(3).

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46.

见《富春音谷》音乐会节目单,第四章《牧歌II》解说。

王爱国,翟毅.山水情怀,精神归复—刘湲《秋山望道》的审美意蕴解读[J].文化艺术研究,2020(3).

来自访谈,被采访者:王珑,采访日期:2022年12月6日。

猜你喜欢
室内乐音响音乐会
搞砸的音乐会
音响销售面对面之我卖音响的这些年
当代民族室内乐创作在音响上的新探索
音响行业真的“难”做吗?
失败的音乐会
为定制安装而生SpeakerCraft,纯粹的定制安装音响品牌
海底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