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和声音的交互

2023-06-04 01:09逢居源
上海艺术评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凡尔赛宫长音画廊

逢居源

2012年发行的上下集短片《凡尔赛宫:从路易十三到法国大革命》和《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之后》由谷歌公司协助出品,基于3D建模技术制作而成。它在2022年被上传于B站“凡尔赛宫”官方账号。短片科技感与艺术性俱佳,并使建筑和声音这两种艺术媒介发生密切的互动。它讲述凡尔赛宫从17世纪开始修建,直至拥有现代形态的动态变迁过程,并说明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建筑形态变化所具有的推动作用。短片中的声音分为两种,包括以乐音要素构成的电子合成音效,以及相对完整的音乐片段。这些声音的展现虽然不是短片主旨,但它们贯穿全片,勾勒出建筑场景的变化;同时它们作为一种符号,暗示凡尔赛宫各种建筑形态背后所依托的文化环境。

声音烘托建筑场景

短片中声音的首要功能,是清晰地勾勒出各个建筑场景的转换和呈现。片中的场景涉及两个层面:在静态的历史节点中,建筑形态不变,但短片对于建筑的观察视角发生由近至远、由远至近、平行移动或由内到外等变化;在动态的历史变迁中,建筑场景自然发生整体变化。

短片起始于对凡尔赛宫现代形态的鸟瞰,并配以空灵的纯五度长音,营造静止和疏离之感。长音由多种音色叠加而成,内部音色层次多样。随着旁白说出“凡尔赛宫不是一天建成的”,3D模型瞬间从宏伟的凡尔赛宫坍缩为一个林中城堡,是1624年路易十三在凡尔赛所建的狩猎行宫。纯五度长音的厚度立即减半,配合着画面中建筑规模的坍缩。之后,短片展示“太阳王”路易十四大规模扩建这座行宫,使其成为一座庞大的宫殿。此时低音长音被凸显,配以圆号音色奏出的上方三度音,打破了之前纯五度音效的空洞和疏离。当短片通过视角移动,展现宫殿隔间的对称性以及廊柱的整齐排布时,以十六分音符为节奏且带有噪声的音效响起。突出的第一、第三小拍使整个场景更富律动性和节奏感。

接着,短片将3D建模的画面悄然过渡到素雅安宁的油画场景中。圆润内敛的圆号音色响起,匹配着场景“质感”的转换。当短片再次切回3D建模充满动感和色彩饱和度的画面时,圆号的声音自然消失,电子音效再次占据主导。短片随后以鸟瞰视角模拟了路易十四执政期间,一座座新建筑拔地而起的壮观过程。此时音乐再次归于长音,且低音持续增厚以至于出现沙哑效果,与之前描绘凡尔赛宫“镜廊”所用的清亮音色形成对比。新建筑的崛起过程也因此变得更为立体。当王室教堂于凡尔赛宫的中心地带建造完成,三和弦音效中的根、三音隐退,最高的五音凸显,暗示教堂成为宫中最高的建筑。

凡尔赛宫又在路易十五手中发生微妙的变化。他对宫廷的繁文缛节删繁就简,并将原本对称宽敞的宫室分割成诸多更为私密的小房间。此时,短片的贝斯音色在基础的纯五度两个音之间来回涌动,另一金属音色奏出新的纯五度,它在短片之前的内容中从未出现。新的纯五度叠加于贝斯音高之上,看似格格不入,但这种叠加所产生的不协和音响,与路易十五改造过的宫室在风格上倒是匹配。在此之前,短片所展示的凡尔赛宫的建筑,基本以对称为主;短片与之相配的音效,一般使用较为规则的五度音程或三和弦。然而,路易十五所青睐的凡尔赛宫内部拥有旋转的楼梯、错落的隔墙以及不对称的房间内饰,短片在此响起“不规则”的音响可谓适逢其时,视觉和听觉的非对称感得到了融合。

然而一切在1789年戛然而止,3D画面切回紧锁的凡尔赛宫大门,并配以乌云笼罩的效果。音效中乐音成分消失,转而加以暴风雨之前的雷声,预示法国大革命对于凡尔赛宫内部设施和艺术品的毁坏,但凡尔赛宫的建筑本身有幸得到保存。此时高音电声弦乐进入,一改之前阴郁的音效,伴随镜头飞跃式地转向拿破仑掌权后翻新的大特里亚侬宫。之后当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为凡尔赛宫再次添砖加瓦以恢复其建筑的对称性。相比短片之前以令人震撼的低音来支撑宫殿的扩建场景,此时路易十八的扩建则由高音区配以不稳定的音流作为点缀。这暗示凡尔赛宫由于法国封建政治的不稳定,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此起彼伏,其建筑风格与功能将经历快速的转型。

声音成为建筑的文化符号

在这部依托科技手段构成的短片中,声音主要以音程、和弦以及各类音色组成的“音效”为主;但在描绘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的凡尔赛宫形态时,短片却加入较完整的音乐片段。这些音乐片段除了作为装饰性因素,有时也能够作为文化符号代指建筑物的功能,或代指建筑形态所依托的历史背景。

1624年,凡尔赛宫最初作为路易十三的狩猎小屋出现于短片开头,此时性格活跃的钢琴片段若隐若现。其中带有的风格化装饰音,常见于17至18世纪库泊兰家族成员所作钢琴曲中。1770年,路易十五在宫内建造歌剧院。3D建模“透视”宫殿坚硬的外墙,伴随镜头移动地向观众展示了歌剧院内部的景致。此时,一串清亮的女高音冲破电子贝斯音色唱出高音C,随后减弱消失。

这种意大利式的炫技高音,在法国吕利式的“抒情悲剧”传统中较为少见,却可能是18世纪50年代法意歌剧之争(Querelle des Bouffons)背景之下的产物。这一音乐史事件,使得原本偏重智性与宏大话题、但唱法相对拘束的法国歌剧,开始受到意大利歌剧传统(尤其是新潮的喜歌剧)的影响。短片中这串意料之外的花腔,不仅与短片中昙花一现的歌剧院华丽内景相得益彰,更能反映歌剧院的建造所依托的文化背景。

路易·菲利普掌握政权后,于1832年将凡尔赛宫的部分建筑打造成历史博物馆,并将许多宫室拆除并改造成“战争画廊(galerie des batailles)”,其中陈列着众多颂扬法国历代军事胜利的画作。当画廊逐渐从暗中被“高亮”出来的同时,铜管组奏出一个丰厚而嘹亮的大三和弦长音,其中包括突出的小号和低音铜管音色,并带有大幅度的渐强。对于铜管配器方式及其力度的这种扩展,正是在柏辽兹(1803—1869年)等音乐家的努力下逐渐完成。这一配器效果出现于“1832年”这一时间点,促使观看者们联想当时新颖的管弦乐法。接着,短片将镜头进一步向画廊拉近,鸟瞰画廊的同时从左至右赋予每一幅画以特写,观看者好似身临其境地观赏画作。与此同时,短片的电子音效彻底消失,转而以一段柔美的钢琴分解和弦,为画廊中的艺术品增添流光溢彩。这段钢琴音乐和画廊的匹配,成为整个短片的一大亮点。

这串悠扬的钢琴片段不只是画面的简单装饰。此前短片中出现的钢琴音色,或是装饰音型,或是带有阿尔贝蒂低音,或是华彩性质的短暂音流。但此处这段钢琴音乐,拥有截然不同的风格特征:细腻触键和踏板运用,以及略带忧郁的“降六级”和声……这和当时流行的钢琴小品体裁(如“无词歌”),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风格十分接近。这些小品体裁或歌曲的诞生,有赖于钢琴这件乐器在私人场合的滥觞,后者的出现则基于城市资产阶级的兴盛。凡尔赛宫中“画廊”的兴建者,即当时的掌权者路易·菲利普,正是在法国靠着大企业主和银行家的扶持下,借“七月革命”(1830年)获得了统治权。不仅如此,法国“博物馆”“画廊”等机构的兴起,正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导致凡尔赛宫中的艺术品被运往卢浮宫并在后续的年间被修复和展出,逐渐打破艺术品的贵族私有性质。因此短片中“画廊”景观所配有的钢琴音乐片段,正指涉了博物馆、画廊及其建造者路易·菲利普政权,所身处的资产阶级社会风尚。

小结

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关注建筑和音樂之间的联系。建筑设计可以从音乐形态中获得灵感,音乐创作有时也会借鉴建筑的质地和结构。同时,艺术家们也开始寻找两种艺术转译所必需的中间媒介。计算机数字建模技术则被认为是合适的媒介之一。根植于这一技术的短片《凡尔赛宫》,虽没有将3D建模作为建筑和音乐相互转译的直接工具,却在这一技术的指引下,使得声音恰到好处地呈现并诠释建筑动态的生成过程。片中的声音,也由于建筑的呈现拥有了更丰富的意义。这部充满科技感的纪录片,使得建筑、声音之间发生积极的互动。这部短片也启发观看者进一步想象:如果故宫、圆明园等中式建筑或中西合璧的宏伟宫殿,也被浓缩进短短几分钟的3D建模画面中,我们应该在画面中使用什么样的声音,才能更好地诠释这些建筑呢?

猜你喜欢
凡尔赛宫长音画廊
华丽的法式宫苑:凡尔赛宫及其园林
凡尔赛宫助路易十四集权
路易十四和凡尔赛宫
画廊
法语长音符号的使用
画廊
画廊
Ship or Sheep
《凡尔赛宫》的欣赏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