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的策略浅析

2023-06-04 14:07黄婷
教育界·A 2023年11期
关键词:有效融合小学科学

【摘要】小学科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要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教师必须有效融合做与思,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做与思;有效融合

作者简介:黄婷(1983—),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镇中心小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探究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把做与思有效地融合起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能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一、做与思融合的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渠道。做与思是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两个环节,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做,即动手做,体现的是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参观、实验、模拟、制作、种植等。思,即动脑想,体现的是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方案、分析数据、总结现象、反思及优化问题等。

从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角度来看,动手做和动脑想必须紧密结合,不可偏废。教师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灵活处理好做与思的关系,有的放矢,巧妙融合,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做与思的有效融合对教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学生边做边思考,一改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的沉闷,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此时,学生的积极性能够被激发,主体作用也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真正能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实践证明,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加强做与思的融合,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欲望。学生在做与思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和应用科学知识,能够有效地提升科学素养,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科学探究的兴趣。现在有很多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对教师来说,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创设符合学生学情及需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科学知识。

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实物、实验、案例、表演等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锻炼学生的思维,为增强学生的做与思意识提供动力[1]。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课堂要用到的科学仪器,如,量筒、量杯、铁架台、烧瓶、电压表、小灯泡等,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教师也可以通过引人深思的科学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地动脑思考。

科学课程中的探究活动比较多,而学生对探究实验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趣味小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教学苏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磁铁的磁力”为例,笔者事先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放入少许回形针,课堂开始时,笔者手戴磁铁材质的戒指表演“隔空取物”,学生见了惊叹不已,跃跃欲试,都想揭开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笔者提问学生:“回形针自己为什么能从玻璃瓶中出来?”学生猜测可能是因为磁铁的吸引。笔者继续提问:“同学们认为磁铁可以吸什么样的物体呢?”此时,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笔者安排学生动手实验,用磁铁去吸桌面上的木棒、硬币、铁片、塑料片、铝片、铜片等物品,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笔者针对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都想弄明白,什么都想亲自试一试的特点,因勢利导,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促进了做与思的有效融合。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做与思融合

多媒体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够打破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科学理论,更好地融合做与思。例如,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难以碰见日食或者月食的现象,但是,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日食或者月食的过程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体验。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把人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物质变化过程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可以用慢镜头的动画形式展现岩石形成的过程。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地呈现某一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从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预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深入的探究,这就把做与思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问题,教师就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点拨。

以教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水受热以后”为例,笔者在课堂开始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冰川融化,冰面上雾气腾腾的视频。接着,笔者提出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冰会融化成水呢?冰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有怎样的变化呢?怎么做实验进行探究呢?”于是,学生提出做给冰块加热的实验。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播放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步骤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便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方法,避免发生安全事故。这样,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科学教材中静态的文字描述转化为动态的演示,动静结合,激励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使得学生学习科学的劲头更足,增强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做与思的融合。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为了更好地把做与思融合起来,教师可以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合作学习既可以满足师生之间的交流需求,又可以满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需求,有利于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2]。

以教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冷热与温度”为例,在探究热水变凉的规律时,笔者让学生做出猜测后分小组做实验,每隔2分钟测量1次温度,连续测量6次,验证小组的猜想。根据实验的内容,笔者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学生合作把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热水变凉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与此同时,学生发现热水的水温还在继续下降,于是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热水的温度会一直这样降下去吗?会降到0摄氏度吗?降到什么时候为止呢?”一连串的问题使教室“炸开了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0摄氏度都可以结冰了,谁见过杯中的热水变凉后结冰的?”有的学生说:“如果是冬天,在室外呢?”还有的学生说:“和当时的温度有关吧。”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已经非常强烈,笔者引导学生再次合作探究,最终发现当水温降到与室内温度差不多时,温度计的液柱就不再下降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完善认知结构,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了做与思的有效融合。

(四)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小学科学课程紧密联系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开展生活化教学,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善于提出问题[3]。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在生活中加以运用。

以教学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声音的传播”为例,首先,笔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一些生活中的材料,如塑料袋、铁块、水、沙子等,用作课堂实验的材料。其次,笔者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固体、液体、气体哪种介质的传声效果较好。最后,笔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释“钓鱼时为什么不能大声喧哗?”“为什么每当夜晚到来,侦察员为了了解敌人的进攻情况,会将耳朵贴到地面去听声音?”等问题。笔者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实现了做与思的有效融合。

此外,教师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已有的生活经验,保障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教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为例,因为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变化比较小,在生活中不易被察觉,所以学生对热胀冷缩现象不了解,对热胀冷缩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是知之甚少。为此,笔者设计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富有趣味的实验活动,如让学生自制温度计,把含有色素的水、酒精、食用油和醋分别倒入玻璃瓶中,插入细管,盖紧瓶口,再把玻璃瓶分别放进热水和冷水中进行观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对比,学生得出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会增大,遇冷时体积会缩小。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为什么烧开水时,如果水装得太满,水还未烧开就会溢出来等。

(五)加强教学互动,提升教学实效

教师加强和学生的互动,能够推动做与思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4];另一方面,师生间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此外,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则可以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在思维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促进做与思的融合。

以教学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电路暗箱”为例,有一个环节是先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并用它分别连接一个小灯泡、一根导线或一节电池,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学生边思考边操作。每个小组都在电路中增加一节电池后,有的小组的灯泡不亮了,有的小组的灯泡却更亮了,這使学生感到很诧异,做出了各种不同的猜测,如导线松了、短路了、两节电池电流变大使小灯泡烧坏了……对此,笔者并没有着急公布答案,而是把灯泡不亮的一组材料拿到台上,请灯泡更亮的小组代表帮忙检查电路,查找原因。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被充分激发,很快找出了问题所在—电池的正负极反了。学生重新调整电池的正负极,灯泡果然变得更亮了,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在实验过程中,笔者和学生加强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科学现象及探究科学问题,促进了做与思的有效融合。

结语

做与思的有效融合有助于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切实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合作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和课堂教学,加强师生双边互动,将做与思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剑秋.小学科学教学中“做与思”有效融合[J].新智慧,2018(25):62.

[2]吴良林.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J].教师,2011(30):96.

[3]陈美良.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9.

[4]金小燕.让陶行知思想在科学课堂绽放“生命”异彩:陶行知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反思[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4(11):22-23.

猜你喜欢
有效融合小学科学
新时期下精神文明建设与党建的有效融合研究
美术教学中传统元素与流行元素的有效融合
浅论中职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