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素质农民教育发展对策探析

2023-06-05 12:21郑辉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河南省

摘要: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重要产粮基地,对全国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贡献巨大,大量农村技能人才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应发挥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源优势,完善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农民职业技能人才,构建适应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河南省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

关键词:河南省;高素质农民;职业教育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重要粮食产地, 目前在逐步加强对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但是,高素质农民教育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概念体系。所以,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育,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为河南省乃至全国培养大批高级技术技能型农民,成为巩固脱贫攻坚任务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制度体系建设

(一) 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各项法律法规指导作用

强化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渔业法、乡镇企业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对于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指导作用。发挥地方政府效用,增强地方政府对高素质农民教育的宏观指导作用,规范职能部门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制订有关地方性法规,使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有法可依[1]。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导作用,对农业生产一线的劳动者在实施有关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经营管理、农业机械的使用与维修以及农业中介服务等方面的资格证书培训等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关系进行调整。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实际,执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逐步建立形成全省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使高素质农民教育走向法制化轨道。

(二) 加快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机制的制度化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高素质农民教育作为发展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一件大事来抓,并将其列入政府主要工作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挂帅、农业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参与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互相配合,积极促进高素质农民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注重提高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教育培训机构的思想认识,探索制定规范、可操作的具体教育工作制度。

二、丰富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教育教学形式

(一) 巩固现场教育教学形式

继续发挥现场教学的传统优势,引入现代信息教学方式。现代远程教育以其教与学在时空上的可分离性、教学信息传播对媒体的依赖性、学员分布的分散性、师生之间在教学上的双向沟通性及教学组织的灵活性等显著特征和辐射面广、包容量大、办学成本低、方式灵活的突出特点,特别适合于河南省量大且分布极为分散的高素质农民教育[2]。河南省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体系建设以来,通过遍布全省的教学点以及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媒体播送教学节目,有效促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全省实施“农业科技电波入户计划”,通过“讲清一个道理、教会一项技术、指出一条门路、传递一则信息、介绍一条经验、开给一个‘处方、突出一个真实、力求一个应时”,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走进千家万户,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要求深入开展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作,正确引导这项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做好现有教学设备维护,争取新的教学设施建设。加强教育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要将其纳入当地农村公益设施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规划,在地方基本建设项目中争取立项。第二,要紧密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和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重点,选准项目,争取立项。第三,要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第四,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和企业进入农民职业教育领域。

(二) 强化声像视频教育教学形式

发挥声像教学形式的直观特点,注重把完整的过程和实际的技能可视化,让农民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干就灵。因此,农业部门要积极与广播电视部门加强协作,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拍摄制作符合社会需求的声像教育教学资料[3]。用好现有声像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作用。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要提高认识,加大声像教学工作的力度。第一,要充分利用地方广播电视教育资源,开辟高素质农民教育栏目,增加节目播出时段,发挥广播电视的远程教育优势。第二,要大力改善基层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的办学条件,开辟专用场所,配备专用设备如, 电视机、VCD机、计算机等和專职管理人员。第三,要重点建设声像资料库,推广普及 VCD增强声像教学,从而推动声像教学工作的广泛开展[4]。发挥远程教育技术的作用,加大开发先进教育技术的力度。要加快更新改造声像教学设备,加快卫星远程教育网络演播中心和卫星接收点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数字卫星平台的教学资源,制定建站方案,购进电视、投影仪等办学基本设备,加快站点建设。要重视开发适合于农民学习的专业、课程和课件,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课程的收视率。

(三)发展网络直播教育教学形式

深入实际调研,找准互联网与高素质农民教育的结合点。各级政府要突出公益性和服务性,加快基础建设,充实设备,为农民接受网上教育创造条件。各级各类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特别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高、中等农业院校,要勇于开拓,积极开办网上教育,使农民能够选择名校、名师和用得上的专业或技术,推动高素质农民教育发展。注重教学实践,逐步引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技术。 日常实践中,充分利用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乡村振兴网站。发挥互联网快捷优势,突出新技术传播时效性。网上教育的交互式互动性特点,可以有效满足农业科技培训的时效性要求。各级各类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农时需要,适时安排一些实用技术,结合田间生产进行网上教育,一方面在网上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使农民在接受网上教育的同时通过农业生产得到实训,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时效性。

三、增强对高素质农民教育重要性认识

(一) 更新办学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

拓展思路,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对于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来说,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政府有关教育问题的规定,总结农业院校多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发展职业教育的优秀成果,正确运用创新理论,结合河南省高素质农民教育的具体情况,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认清形势,明确新时期高素质农民教育的目标任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初见端倪的形势下,社会层次、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知识更新周期变短、产品换代速度加快、职业岗位更替频繁、生产一线高素质劳动者缺乏[5]。 目前,从河南省现状出发,集多年教育教学改革经验,应确立以广大农村人才需求为导向,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的高素质农民教育新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这是高素质农民教育深入发展的方向所在,是研究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切合实际,办好农民群众真正需要的职业教育。要树立职业教育的观念,采取师生结合、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多种办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施能力教育的过程中,要全面推动教育教学观念更新。要充分挖掘各级各类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的潜能,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根据本地区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地把高素质农民教育事业推向深入[6]。要明确树立依靠当地政府和行业办学的思想,发展以学校为主、社会参与、产教结合的办学新格局,把高素质农民教育作为发展当地农业与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

(二) 突出技能培训,深化高素质农民教育教学改革

科学组织教学,突出实际技能。近年来,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此外,我国加入多项国际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市场和教育的全面开放,必将给河南省的高素质农民教育带来新的冲击和挑战。各级各类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要全面构建以能力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在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充分体现高素质农民教育的特色。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同时搞好与之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建设。以职业岗位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本位。高素质农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高素质、强技能、宽基础、复合型的实用型人才和觉悟高、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劳动者[7]。因此,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要以职业岗位为基础,以应用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真正实现由学科理论教育向职业能力教育转变、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综合的素质教育转变。立足岗位教育,探索终身教育。职业教育的特点既是岗位能力的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单一培养模式,以适应大众化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在招生和学籍管理上,要敞开学校的大门,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8]。各级各类高素质农民教育机构要大胆在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要允许学校放宽招生年龄与婚否的限制,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行选择和转换专业。拓宽办学领域,提高教学质量。要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的管理工作,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要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注重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农民实践技能和致富本领,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9]。要十分重视建立健全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教学支撑服务体系,规范教学计划的制订与执行,重视教材的编写、出版和使用,加强教材建设,积极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庄二平.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理论,2019(05):70-71.

[2]陈琦,孙雪莹.农村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7,14(14):81-84.

[3]王留標.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J].河南农业,2016(34):21-22.

[4]王裕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J].乡村科技,2017(26):28-30.

[5]杨书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分析[J].河南农业,2016(34):25.

[6]夏冰,刘茂媛.高职扩招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学习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J].成人教育,2022,42(01):46-51.

[7]金焕,杨春雷,田婧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工作总结[J].新农业,2022(02):56.

[8]康红芹,孔新宇.从规模到需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的失范与规制[J].当代职业教育,2022(01):26-33.

[9]杨明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机,2021(06):41-42.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课题“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建设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12400410225。

作者简介:郑辉(1978-),男,山东蒙阴人,博士,教授,高级农经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

(责任编辑李赫蛮)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河南省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